汝城县是红军长征进入湖南省的第一站。
1934年10月29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汝城,历时16天,经过了热水、集龙、益将、濠头、永丰、土桥、附城、泉水、井坡、大坪、东岭、马桥、外沙、延寿、小垣、岭秀、盈洞、文明等18个乡(墟)205个村,行程130余公里,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摧毁敌碉堡100余座,毙敌千余,胜利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谱写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克敌制胜的悲壮诗篇。
红一方面军司令部营地旧址文明乡秀水村朱义辉家
每次战斗之余,红军一到宿营,都要召开大、小群众会议,宣传革命道理。红军经过乡墟屋场,到处写标语、呼口号、画漫画、散传单。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宁愿露宿野外,也不愿惊扰百姓,还主动帮群众挑水扫地,尽可能地帮助穷苦百姓,深受群众拥戴赞颂。
除了“半床棉被”,红军当年长征经过汝城时,留下的感人故事还有不少…..
故事一:散发传单
在湖南省博物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张题为《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革命宣传单。这张由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联名签署的宣传单,落款时间为1934年11月7日,当时,长征红军正行进在汝城途中。据考证,当天朱毛《出路在哪里》的文告在汝城县小垣瑶族镇大山村拟定,随后几天在延寿、岭秀、文明一带开始印刷、散发。
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革命宣传单
宣传单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教育人民群众,中国的出路就是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和红军:“我们要立刻取消一切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与兵差劳役,取消一切高利贷,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的农民,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我们要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取消强迫的雇佣兵役制,改为自愿兵役制。把土地分给士兵,改善士兵的生活,不准打骂士兵。”“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你们不但不要反对苏维埃红军,而且还要拥护苏维埃红军,在一切方面帮助我们苏维埃与红军得到胜利!”“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出路就在这里。”“坚决的为了你们自己的出路而斗争!不要惧怕卖国贼刽子手国民党军阀,不要惧怕豪绅地主资本家。他们那里只有少数人,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红军与苏维埃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
这张宣传单是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著名论断的事实依据,也是我们目前所见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革命宣传的珍贵实物和文献史料。
正是红军长征沿途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才能挫败国民党统治集团及其地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矛盾打击红军的阴谋,使红军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
故事二:让出担架
1934年10月29日,左路军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一团率先进入汝城,于东岭大管塘一带宿营。30日,右路军前锋——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一团经江西崇义关田、文英进入汝城热水境内。中路大军同日从江西崇义乐洞出发,经芭蕉垅、清水洞抵热水东江水、鱼王一带宿营。其时,毛泽东大病初愈,身体欠佳,躺在担架上随中路军前行。
到达汝城时,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患疟疾发高烧。得知情况后,看到警卫员难受的样子,还没从病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毛泽东果断叫停抬着自己行走的战士,不顾虚弱的身子,艰难地从担架上爬下来,将担架让给吴吉清,并安慰说:“你就安心坐着我的担架养病好了,同志们抬着你走是要累一些,这不要紧,因为我们都是同志。”
“我们都是同志”,成为红军长征中官兵团结、官兵一致、排除万难的响亮口号。同时,毛主席的这一举动也给红军战士做出了好榜样,大家都争着向毛主席学习,爱护战士,爱护百姓,一路上谱写了许许多多“军民一家”的动人篇章。
故事三:半床棉被
1934年11月6日傍晚,掉队的3名女红军战士在凛冽的寒风中来到了一个沙洲村。她们没有进村,而是敲开了离村几十米远的一间破茅草屋……茅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女红军战士做了一顿饭。然后,女主人徐解秀将她们领到了床边。那是一张用南竹钉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第二天天蒙蒙亮,女战士们醒来发现,男主人朱兰芳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临走时,一位女红军战士拿剪刀将那床棉被剪成了两半,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到时候带一床很新很暖和的棉被给你们。”徐解秀眼睛湿润了,坚持要朱兰芳带路,领着红军女战士翻过前面的大山,追赶大部队……
然而,这一去,朱兰芳却再也没有回来,只剩下徐解秀天天在村头守望,半床棉被一直被徐解秀一家好好地保留着。
1984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这个村庄。80多岁有点恍惚的徐解秀以为是红军回来了:“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我家男人怎么还不回来呀?”闻听此言,罗开富被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发表了文章。当时还健在的邓颖超读了报道后,马上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要想办法找到那3名女红军。邓颖超还特意买了一床新棉被,委托记者送给女主人。当罗开富带着众人的心意重返小山村时,大娘却在3天前刚刚去世,她合眼前曾经说:“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徐解秀老人弥留之际告诫儿孙们的话,从此就成为了她家的家训。
故事四:红军借据
1996年暮春的一天,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坑村村民胡运海在整修灶台时,发现了一张62年前的“借据”。上面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印章)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
1996年发现的一张红军六十二年前的“借据”
1934年11月,当红军长征前卫部队到达延寿时,当地瑶民们难明真相,不知是红军还是白军,闻讯之后,急忙赶着自家的鸡鸭牛羊,扛着仅有的粮食,向偏僻无人的山谷逃去。
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红军在村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红军战士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取农户的一钱一物。
如此一来,瑶民开始慢慢地了解了红军部队,此后几天里,东躲西藏的群众也陆续回到瑶寨里。
几天来一直关注着红军动态的胡四德得知红军为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防线已有几天几夜没进食时,心里很难受。当天晚上便召来族人,一同商讨如何帮助红军筹集粮食。
第二天下午,在胡四德带领下,从各家各户各村各寨筹集来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便送到了司务长叶祖令的手中。一位姓杨的老大娘还特意将自己仅有的高粱、玉米做成糍粑干粮送给红军……
部队转移时,司务长叶祖令将一张借据郑重地交给胡四德说:“伯伯,现在红军筹款非常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偿还您的财物。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就会解放,那时候,请您拿它去找政府兑换吧!”
1997年5月17日,中共汝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在官坑村举行隆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按借据物资折合该年市价,由县政府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胡运海将其中的13930元捐献给村里新建学校。
故事五:一只藤碗
1934年11月13日,红军长征来到了岭秀长洞的钩刀坳,后卫部队红八军团二十一师、红九军团二十二师奋力阻击追赶而来的国民党湘军六十二师两个旅,国民党军遭到重创后狼狈退缩。
次日清晨,上山割草的贫农青年罗秀林发现在一个守野猪的敞棚里躲藏着一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因担心连累小罗一家,红军不愿回村里疗伤。随后,小罗冒着生命危险,每日早晚两次避开敌人的搜查给红军送饭送药,并细心地给红军疗伤。通过精心照顾与医治,红军战士脚上的伤口慢慢好转。临别时,小罗又把家里仅有的四筒米送给他做干粮。红军战士为表心意,把父亲留下的一只藤碗送给罗秀林作纪念。后来,这只藤碗迎来了汝城的解放,由岭秀乡东山村村民罗克明捐献给了红军长征革命文物纪念馆保存至今。
故事六:接力守墓
2015年清明节这天,在外经商的钟文瑶特地从广州赶回到汝城县泉水镇正水村的家里,像往年一样,带领全家人又来到山上,为红军扫墓。至今,钟文瑶家祖孙五代,接力为无名红军首长扫墓已经80年。
汝城濠头红军楼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湖南汝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受伤的几十名官兵来到正水村梁君洞时,有三人再也走不动了。其中一位首长牺牲,被掩埋在水头坳。牺牲前他留下一把算盘、两颗手雷,交给两位受伤的战友。两位战友眼睁睁望着首长撒手而去,痛苦万分。这时,村民钟越祥、李慈娣夫妇恰好赶集经过这里,知情后劝两位伤员赶快下山疗伤。疗伤期间,两位红军教钟越祥等识字、算数、打算盘。李慈娣到山上采些草药给红军敷伤口,帮红军做饭。伤好后,红军把算盘和手雷留下来,目前这3样物品都保存在汝城档案馆。
从那时起,钟越祥一家代代相传,祖孙后代都把这座红军首长坟当成祖坟,年年清明节都去祭奠。今年,钟文瑶把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也带了回来,一起到山上给红军扫墓。他说,等儿子长大后,一定要告诉他这个故事,让红军精神和先辈传统世代相传。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此分别进行了详细报道。
近年来,汝城县大力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城三地,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定位,突出产业主导、市场主体、小康主题、脱贫主线,统筹做好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努力让汝城人民共享全面小康幸福生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发展的成就真切实在,振奋了人心,赢得了民心。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重忆红军长征经过汝城的系列故事,不由感慨万千: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展望未来,意义重大。
华声在线整合报道 来源:郴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