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
老红军罗圩政跟少先队员讲长征的故事。(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陈利财用残废的右手举起笔,一笔一画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老人自生病卧床以来,从未如此开怀大笑过。柳军 摄
李开友回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他说:“当时参加长征的人,个个都是好样的。”柳军 摄
万里长征,是一部永不褪色的英雄史诗;红军战士,是一群值得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湖南日报记者寻访了省内健在的部分老红军,和他们一起追忆长征岁月,传承长征精神。
罗圩政:负伤也要追上大部队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老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105载的风霜洗礼,在他脸上刻上了一道道岁月的痕迹:1933年参加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老人用一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老人名叫罗圩政,四川阆中人,是我省现今健在最年长的老红军。他曾三过雪山草地,右脚负伤仍坚持从四川走到陕北。9月上旬,记者来到罗老在省军区五里牌离职干部休养所的病床前,聆听老人的长征故事。
老人说,尽管历经沧桑,但他永远忘不了过草地时嚼草根、煮皮带吃,忘不了胜利会师时漫山遍野迎风飘扬的红旗……
1933年,红军来到阆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田分地,深得人心,大家踊跃报名参军。罗圩政所在的乡一天就有600多人报名,他也幸运入伍。1933年8月,22岁的罗圩政满腔热血地离开了老家,踏上了漫漫革命征程。
“长征路上,我们的主要食物是野菜,到宿营地后我们烧起篝火,用搪瓷碗煮野菜。”罗圩政说,长征开始时他身上带着两块银元,一块是他离开家乡时奶奶给的,他用来买了一包盐,每天煮野菜时放几粒盐,这样走路才有点力气。另外一块银元是他当学徒时攒下的,无论怎么饿,他从没动用过。有一次,罗圩政已有七八天没吃东西了,饿得头昏眼花。正好部队到达一个集镇,看到小摊上诱人的白面饼子,一个一块大洋。他硬是忍着辘辘饥肠,头也不回地从旁边走过去。越往后走,部队物资越来越匮乏,后来当部队号召大家捐钱共度难关时,罗圩政毫不犹豫地捐出了那块揣了很久的大洋。
身经百战的罗圩政身上伤痕累累,至今还有未曾取出的弹片。
“有次脚负伤了,我差点掉队了,幸好凭着一张党员证,赶上了部队。”罗圩政清楚地记得,那是在第二次北上的路上,在夹金山附近遇到了敌军。战斗中,他被子弹打中了右脚。当时没有药,伤口受到感染,他开始发烧。因部队要继续北上,上级将他和其他行动不便的伤员安排到了夹金山脚下的一个大溶洞里养伤。听说养伤的红军战士会跟不上队伍,只能在当地打游击,“我不想离开部队,养了3天伤后,脚刚刚可以活动了,我就开始沿着部队前进的路线追赶。”
为了能够追赶上大部队,行动不便的罗圩政抄小路赶。“当时我身上带着一个党员证,就是凭着这个党员证,一路与沿途留下来的秘密联络员接头,从秘密联络员那里得知部队的行踪和消息。”罗圩政回忆说。就这样,经过20多天的紧急追赶,他终于赶上了部队。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罗老的漫漫长征路终于画上句号。“长征告诉我们,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老人艰难地说完,表情坚毅而郑重。
陈利财:行军作战坚决不掉队
湖南日报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柳军 刘海
今年95岁的老红军陈利财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曾是左权最得力的警卫员。金秋时节,记者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龙山县见到了陈利财老人。刚进家门,陈老就被儿媳谢长军搀扶着从房间出来,满头的白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到记者一行,老人浑浊的双眼仿佛明亮了许多,连声说着:“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陈老虽然听力不好,但对当年参加革命的事,依然历历在目。“我1921年出生在龙山县西湖乡,小时候给地主家当牛倌,他家来了两个篾匠,和我玩得很熟,一天晚上我听他们两个在低声嘀咕‘听说红军在洞口一带……’我就好奇地问红军是什么,他们说红军是专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财主们最怕红军,穷人们最欢迎红军。他们还跟我说红军部队里当官的不打人、不骂人,参加了红军自己可以找吃的。于是,我就跟着他们投奔红军去了。”陈利财回忆说,“那是1933年5月,我当时只穿一条短裤,一件破烂上衣,从地主家出走后,经红岩溪、马蹄寨,进入永顺县,再一直朝洞口县方向走,沿途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大概走了七八天时间,才在洞口找到红军并参了军,之后被分配到红六军团16师46团2营5连当战士。”
“您参军后的第一场战斗还记得么?”记者问。陈老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是在湖南茶陵,当时我个头小,没有给我发枪,给了我一把刀,叫鬼头刀,我就把刀背在身后,敌人的机关枪、迫击炮一响,我就跟着老兵跑,一会儿敌人就被打跑了。后来在战斗中我缴获了一支驳壳枪,大概有这么长。”陈利财边说边用手比划起来。
说到长征,老人回忆说:“长征路上,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在贵州的时候,我差点掉队没跟上队伍。”
“那是1936年在贵州的时候,我16岁,一天晚上路过一个敌军碉堡,大家都趴在那里不敢动。等到第二天早晨,我醒来发现,就剩我一个人在碉堡外头趴着,其他的人都走了,我赶紧爬起来追啊追,追了好远都还没追上。当时身上没有钱,只有一支枪,特别饿,走到一个老百姓家里发现有好多饭,都是红军过路时剩的饭,因为没有钱我也不敢去吃。老百姓对我笑了笑,招呼我过去吃饭,告诉我红军还在前头。我吃完饭接着赶路,一直追到晚上,才追到部队。连长、指导员当时特别高兴,说‘哎呀,回来了、回来了,大家都惦记你,回来了就好’,喊我赶紧归队。我当时就对连长、指导员说,我年龄虽不大,但也算是一个老兵了,行军作战,我坚决不能掉队,我一定要革命到底!”
“过草地时牺牲了不少战友,我当时碰见一个龙山老乡,用手捂着肚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肚子痛,有点拉肚子,过完草地就再也没见到他。1964年我回到老家的时候,发现他屋里已经挂上了烈属的牌子。长征途中,像这样牺牲的战友不计其数,所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啊!”老人感慨地说。
李开友:吃野葱野草过草地
湖南日报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柳军 刘海
近日,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湖南最偏远的县城——龙山县,看望年过百岁、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李开友。
李开友1916年12月10日出生在龙山县召市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参加红军前,因为家庭贫困,李开友主要靠放牛、割草、砍柴为生。1934年5月,20岁的李开友听说跟着红军有饭吃,就在家乡参加了红军,被编在红六军团17师49团卫生队。此后,他在部队先后担任过通信员、司号员、班长、副连长、连长、团参谋、团股长。
“那时候我人小,个子也小,只能给部队当通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送信。只要有信,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都要送。”李开友告诉记者,之后他参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先后在芭蕉砣、象鼻岭、忠堡等战斗中立功。1935年11月,李开友随部队在桑植县刘家坪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走过了湖南、贵州、云南、西康(旧省名)、四川、甘肃、宁夏、陕西8省(区)。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又参加了中原突围、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瓦子街等战役。
李开友卷起裤腿,指着自己的右脚踝处说:“你们看,我这里曾经中过弹,至今弹头仍然留在里面。”但具体是哪次战斗负的伤,老人已经记不清楚了。
对他来说,最难忘的还是长征的经历。“那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起长征过草地的故事。
1936年7月初的一天清晨,当时还是卫生队通信员的李开友被冲锋号叫醒,从甘孜进入草地,大家谨慎地踩着草丛,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进。草地的气候多变,有时候早上还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忽然就是一阵狂风暴雨,大家被淋得像落汤鸡,衣服没法烘干,就裹着湿衣裤走路。夜幕降临,部队就地宿营。到处都很湿润,连个可坐的地方都没有。队长和指导员就近找一些干草,在先头部队搭的棚子里生火,安顿伤病员,给我们吃的就是烧开水拌青稞粉和麦粒。战士们一边烘烤衣服,一边照顾伤病员,大家都互相鼓励着、坚持着。李开友是通信员,很多晚上都是和队长枕枪而眠,队长也总是给他讲道理、鼓励他。
10多天后,备用粮食差不多吃完了,大家只有以草根度日。很多草有毒,不能吃,洼地里的水也不卫生,不能喝,战士们实在渴了,只能舀一缸子润润嘴。由于吃野葱野草,很多战士发生中毒现象,卫生队病号大量增加,担架队的同志最辛苦,支着虚弱的身体抬着担架走,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劝他们放下自己,可他们哪里肯将战友丢下,就是拖也要拖出大草地。日头很毒的时候,几个年长的战士一头倒在草地里,就再也没有起来,大家只能告别逝去的战友,将悲痛埋在心底,继续前行。
“在长征路上,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我们从来没有气馁,始终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支撑自己,最终胜利会师。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参加长征的人,个个都是好样的!”李开友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卜力:拖着马尾巴过雪山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通讯员 刘付强
10月13日,见到老红军卜力,是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病房内。一身笔挺军装,一顶磨毛军帽,95岁的老人用最高礼节迎接我们的到来。
面庞清癯、精神矍铄,除了听力不太好以外,卜老的身体看起来还算不错。老伴左菊英告诉我们,卜老平日喜欢打扑克。他摆摆手说:“现在不行了,输得多、赢得少。”一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
尽管年纪大了,耳朵听不清,但聊起长征,老人眼睛里立刻有了光芒。
1935年6月,红六军团打下了湘西龙山县城。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特别是看到乡亲们没有饭吃,就把打土豪得来的粮食分给乡亲们。当时住在白羊乡蒲家河村的卜力家里也分到了粮食。怀着对这支队伍的崇敬之情,14岁的卜力报名参加了红军。
刚进部队时,卜力的个头还没有枪高,部队首长不放心,便要部队通信员劝说他回家。可卜力坚决不肯,通信员走到哪儿,他便跟到哪儿。通信员想游泳过河甩掉卜力,可卜力也跟着他游了过去。后来,部队首长看到他会游泳、会做事、又勤快,最终把他留在身边当勤务员。就这样,卜力终于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跟着大部队开始了长征。
在卜力的长征回忆里,最难忘的要数过雪山。
“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要过雪山,但不过雪山就无路可走了。”卜力说。首长们要他们准备好足够的粮食,还要多准备些御寒的食物,于是,湖南伢子卜力带了一大袋干辣椒。
山上终年积雪,尤其是到了半山腰以后,氧气稀薄,连呼吸都变得很吃力。山上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有时还下鸡蛋大的冰雹。冷得受不了时,卜力就给大家发干辣椒。“嚼下去辣得一身汗,确实很有用。这袋干辣椒救了不少人的命呢。”卜老说。
爬雪山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坐,只要一坐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许多战士因此牺牲在雪山上了。好几次,卜力累得只想坐下来休息,都被战友拉的拉、拽的拽,硬是扯着往前走。最后实在走不动了,首长就让他拖着马尾巴,就这样翻过了雪山。
到达延安后,卜力担任张闻天同志的警卫员,并学会了看书写字。“是共产党和红军,给了我新生命。”喃喃的话语里,满是一位老红军的忠诚。
临别时,老人起身,执意要送我们到门口。他握着记者的手,不住地念叨:“谢谢你们记得我,谢谢你们记得长征。”
这段镌刻进民族骨髓的历史记忆,我们必然世代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