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腾飞: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对策研究

2016-10-12 16:31:28 [来源:湖湘智库] [编辑:蒋俊]
字体:【

在当今社会,“谷”已成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它象征着科技的聚合,产业的聚集,它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一个地区发展的骄傲。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2013年8月9日,株洲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发展战略,9月7日,《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论证评审,同年底,打造“中国动力谷”纳入部省共建项目,上升为湖南省发展战略。

所谓“中国动力谷”,有三层含义:中国,代表国家级水平;动力,代表产业特色;谷,代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中国动力谷”,就是要充分发挥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传统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将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个涵盖研发、整机制造与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将株洲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特色鲜明、享有国际盛誉的“动力之城”。

一、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深远意义

(一)“中国动力谷”是株洲发展升级的核心平台。建设“中国动力谷”是株洲市委市政府面对经济新常态,为了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园区经济粗放式经营向智力增长的转变,推动株洲由一般工业城市向综合性产业城市转变、由传统的产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转变的核心平台。

(二)“中国动力谷”是湖南走向世界的关键品牌。一方面,株洲具有及其特殊的区位优势,是“一带一部”的重要交汇点、联结带,是内地通往东部沿海的重要通道,是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因此“中国动力谷”可成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人才转移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株洲具有至关重要的产业优势。株洲的动力产业是湖南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3165.77亿(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1.1%),其中株洲的三大动力产业营业收入就接近40%。建设“中国动力谷”,势必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发展,成为湖南走向世界的一张饱含动力特色的新名片。

(三)“中国动力谷”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基地。“中国动力谷”,通过人才集聚、内引外联、制度创新、区域协作,势必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乃至全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基地。

二、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基础和条件

株洲是建国初期国家布点兴建的八大工业城市,有着“动力之都”美誉,建设“中国动力谷”,株洲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

(一)坚实的产业基础。有实力雄厚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至2014年末,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53亿元。此外还有优势明显的通用航空装备产业,有后来居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强大的创新能力。科研人才云集,现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88名,以3名院士为代表的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1万人。科研机构众多,株洲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创新平台成熟,2014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有力的政策支撑。2013年7月,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出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其中。2015年6月,国家工业与信息部公示了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湖南4个入选项目全部出自株洲。在《湖南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中,株洲三大动力产业已列入重点发展产业。

(四)广阔的发展前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进入快车道,通用航空产业迎来黄金时代,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三、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对策建议

(一)以战略聚焦为前提,形成发展共识。力求将建设“中国动力谷”上升为新常态下引领创新发展、促进内陆开放的国家重点战略。应以“三张名片”为媒介(“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以“三城”建设为核心(“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将中国动力谷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典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典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范,并着力打造动力谷的城市精神气质,让动力谷标签深入人心,让“动力株洲”品牌名动世界。

(二)以区域聚合为基础,提升城市地位。融入国家战略,立足于“一带一路”,致力于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服务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协作,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载体,加快建设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以及内陆开放平台;着力推进湖南“东大门”和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实现区域空间上的无障碍对接,突出区域的联动发展。

(三)以产业聚群为引擎,突出动力特色。壮大三大动力产业集群规模,将株洲高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中国轨道交通城”,到2022年轨道交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深化、引导三大动力产业集群本地化发展,集群的本地配套率达到85%以上。着力培育开放型企业群,形成一个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大学与科研机构、风险资本、中介服务机构等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新的动力产业,围绕相关动力产业链拓展动力产业体系,坚持“强化核心技术,聚焦产业高端,发展关联产业,扩展核心优势”的发展原则,着力于横向扩大整体规模、拓展产品系列,纵向完善产业价值链体系。

(四)以人才聚集为重点,强化创新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流动聚集机制,完善高科技生态系统,支持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研究所、608所、株硬集团等建成国际研发总部。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并产业化。

(五)以政策聚力为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优化政务公共服务,深化政务公开和完善“一站式”等有效服务形式。加快金融保障体系建设,深化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强化创业前期的引导,突出创业中期的扶持。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形成理解、支持和宽容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该课题主持人:毛腾飞。主要研究人员:李智、周建光、周文杰、董巍、张建勇、马立恒、罗克俭、唐少青、陈建东、邓文飞、刘毅)

(毛腾飞 中共株洲市委书记)

点评专家:李燕凌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点评内容:

在当今社会,“谷”是一种象征符号。它象征着科技的聚合,象征着产业的聚集,它是地区发展的骄傲,甚至是国家实力的标志。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议是“十三五”湖南省重大发展战略,更是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集群走向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

株洲是建国初期国家布点兴建的八大工业城市,有着“动力之都”美誉,建设“中国动力谷”,株洲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对策研究》提出以“三张名片”为媒介、以“三城建设”为核心、让“动力株洲”品牌名动世界,着眼国际竞争,好就好在一个“动”字上;提出创新城市聚合功能、撬动产业聚群引擎、强化人才聚集创新、做实政府聚力保障,谋划根本发展,靓就靓在一个“聚”字上。一“动”一“聚”相得益彰,把现实基础和发展远景融为一体,不失为“金策”!

美中不足有二:一是观点仍需凝炼提升以增强冲击力;二是发展目标还需增强国际先进水平冲击。

相关专题: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评选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