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俊:构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我省全面脱贫的政策建议

2016-10-12 15:23:13 [来源:湘湖智库] [编辑:蒋俊]
字体:【

湖南是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的试点启动地,湖南省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精准脱贫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它不仅关乎我省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关乎到我党新时期扶贫工作战略部署的顺利实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持之不懈的扎实工作,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在最后的攻坚克难阶段更为精准的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着力部位、有效施策,将直接决定我省2020年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对策依据

(一)政策依据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来湘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明确指出要抓实、抓好三件事: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随后,习总书记又在多个重要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要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这些重要论断高屋建瓴地为贫困地区构建可持续的内生发展能力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我们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实依据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的启动,标志着当前我国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它强调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区域持续发展。湖南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使得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缺乏持续性,因此采取措施从基础设施、配套条件、文化教育、特色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系统培育我省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快速轨道,各项扶贫基础性工作已经牢牢夯实,从根本上构建自我发展能力具备现实可行性。因此,对于湖南贫困地区而言,通过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形成持续发展的自我发展动力是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必然之举。

二、现状及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有2个片区、48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区)和比照省级重点县的2个县(市、区)及1个管理区、8000个贫困村和596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帮扶,贫困人口排全国第5位。我省在推进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扶贫观念亟待更新。目前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大部分还停留在以往老的扶贫模式和思维上,说到扶贫措施就是上项目,分资金,给钱送物;产业扶贫依然包办替代,缺乏针对性措施;以发展替代扶贫,把主要精力和投入放在地区发展的大项目建设上;地方扶贫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

2、综合扶贫格局未成。目前我省扶贫工作依然处于政府唱独角戏的阶段,综合扶贫的大格局远未形成。包括在强化国有企业的扶贫责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都远远不足。

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产业带动能力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生产经营观念陈旧滞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要素缺乏。

4、文化教育水平滞后。我省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建档立卡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贫困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具有初中学历的人口占贫困总人口的比例近50%;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口所占比例在50%以上。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关对策

1、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一是要派好“第一书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领导乡亲脱贫致富;二是加大贫困地区的路、水、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利于脱贫减困的硬件环境;三是开展文化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知识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劳动者接受专业的技能教育,让贫困地区的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终身教育。积极推行贫困地区12年义务教育制,加大“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技能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

2、选准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产业扶贫的推进力度。一是确立好主导的优势扶贫产业,着重抓好文化创意、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形成多产融合、统筹协调的开放式发展理念。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识,用工业理念来提升、规划产业,用服务业理念来包装、经营产业,推动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要跳出贫困地区不可能发展大产业的传统观念桎梏,坚定信心走产业扶贫的道路。重点通过“五化”,即规模适度化、土地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布局园区化和质量安全化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各类园区建设的进程和力度,集中力量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大园区形成大产业实现大发展。三是强化新型产业主体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培育。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龙头企业这三类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着力构建“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形式多样、运转灵活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四是强化新型业态培育。重视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和“产业+”的形式促进产业间的融合。

3、强化社会帮扶合力,构筑“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具体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建立中直和省直有关部门等政府力量与我省贫困地区的定点对口帮扶,强化脱贫减困的责任制;二是引进行业的优势技术力量,结合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龙头企业,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三是借助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民间帮扶组织等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真正形成“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4、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强化贫困县党政一把手负责机制,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将精准脱贫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来抓;二是落实贫困县的主体责任机制,制定贫困县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办法,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制,促使领导班子和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三是创新驻村帮扶机制,健全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各方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扶贫项目资源统筹整合机制,简化项目申报、审批、报账机制,切实改善工作队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游俊 吉首大学党委书记)

点评专家:吴金明 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点评内容:

吉首大学游俊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提出的《构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我省全面脱贫的政策建议》,立足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针对扶贫中普遍存在的包办代替和地方等靠要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提高脱贫自我发展能力的有关六大方面19条对策与建议,意见全面、具体,针对性强,特别是所提出的“配好第一书记”、特色农业扶贫、文化精准扶贫和“三位一体”合力帮扶新格局等新建议、新办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得到了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中国社科院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的高度认可,多数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并应用到了我省的精准脱贫实践中,效果明显。从理论角度看,扶贫必须要与当地百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起来,没有“自生能力”的支撑,再怎么努力,扶贫也会变成“白扶”,因为,一旦失去扶贫队伍和要素的外在支持,很快又会“返贫”。所以,提升贫困地区的“自生能力”是实现彻底脱贫的根基,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这一建议的最大亮点就是抓住了这一根本点!

相关专题: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评选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