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新实践·新湖南|准确把握湖南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大逻辑

2016-09-30 06:17:5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
字体:【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进入“十三五”新时期,省委、省政府结合省情实际,深刻把握经济新常态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适应新常态,以新机遇、新举措、新作为引领新常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改善民生、政策支撑要发展动力,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目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1 科学把握新常态是经济工作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省委、省政府认识到,科学把握新常态,是经济工作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为此,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南实际,认为新常态要辩证看待,科学把握。

——认识新常态既要看速度变化,又要看结构优化。省委、省政府认为,认识新常态,需要把握速度与结构两个重要因素,经济新常态既新在速度变化,又新在结构优化。从速度看,尽管2011年以来全省经济增速逐步下滑,由12.8%下滑到2015年的8.6%,但幅度收窄,仍处于国际标准(8%以上属于高速、6%-8%为中高速、3%-6%为中速、3%以下为低速)的高速增长区段,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从结构看,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提高,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成长,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既“好看”又“实在”,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4.6∶4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42.0%和53.5%,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768.85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3%,接近六成。

——认识新常态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省委、省政府认为,当前我省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15年全省经济8.6%的增速,相对于前些年的更高增长是相对低速,但与潜在增长率是相符合的。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速放缓是一个基本规律,所有后发赶超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类似情况。随着增速换挡,我省将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升级存量,提升增量,以创新驱动迈向产业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以文化创意、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战略性支柱产业将会迅速成长,并带动我省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转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进而步入后工业社会。因此,从长远看,我省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而且经过这个阵痛期后,一定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认识新常态既要看客观环境,又要看主观因素。省委、省政府认为,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既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又是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从客观上看,我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今天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当前,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内外需求双双下降,湖南产业形态偏重,部分产能、中间产品和低端供给过剩,是当前增长调速下行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看,有些产业波动正是我们主动调结构、转方式和去库存、去产能的结果。近年来,在出口需求收窄、投资和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的新形势下,我省投资占比越来越大,而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仍处于追求数量规模的时代,而需求则进入追求“质量”“品牌”和“智慧”的时代。为了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我省主动调结构,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五大歼灭战”的决策部署,主动在钢铁、煤炭、有色、石化、建材、房地产等产业领域转方式、去库存、去产能,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但这种慢是战略性的慢,积聚力量,调好结构,是为更好的快打基础、做准备。总之,速度变化是新常态的客观规律,结构优化是新常态的必然趋势,动力转换是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因此,要革除“速度情结”,摆脱“换挡焦虑”。

2 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进入新常态,湖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民生持续改善,但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工业经济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不好等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新常态的根本要求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其核心任务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落实好这一核心任务,我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培动力上下功夫,注重四个“同步”,即经济增速换挡和动力转换同步进行,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同步转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同步推进,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同步提升,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在实际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把稳增长作为应对经济下行的“稳压器”。稳定增长,遏制惯性下滑,是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形势的头等大事。为此,省委、省政府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好“稳投资”这个关键。坚持把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新兴产业。在工业投资方面,既加大传统行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的投入力度,又集中资金投向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方向的行业。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通过银行、股市、债券等方式打通投融资渠道,把资金转化为投资。二是抓好“稳消费”这个基础。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提升消费能力。通过推进城镇化,提升进城农民消费需求;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释放农村住房消费需求;通过扶贫攻坚,释放贫困人口消费需求;通过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发收入水平较高人群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创新消费供给,顺应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趋向和发展型、服务型消费趋势,以有效的供给和可靠的产品质量,把更多的消费资源留在省内。三是抓好“稳出口”这个支撑。巩固和扩大目前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立足补短板、做规模、增总量、树品牌,在积极开拓出口市场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2016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613.5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9个百分点。

——把培育壮大增长动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动机”。培育壮大增长动力是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的治本之策,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之举。为此,我省着力做好“三个增长”的文章。一是做大新增长点。在做大产业增长点上,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两符三有”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在做大需求增长点上,加大两型社会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投资力度,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创造需求;发展创意经济,加速形成差异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消费热点;走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多样化贸易齐头并进的路子,努力扩大出口需求。在做大民生增长点上,加强“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建设,加快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壮大新增长极。我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国家级平台优势,着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同时,依托各种优势,打造辐射不同区域的岳阳新增长极、郴州新增长极和怀化新增长极。三是打造新增长带。我省顺应高铁时代的全面到来,以京广、沪昆高铁以及高速公路主干线为依托,以沿线中小城市为节点,努力形成产业互补、物流畅通、人员互通的新增长带。

——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活力的重大战略。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培育稳增长的有生力量。一是注重政策规划引领。出台《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和《湖南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施载体升级发展、资源开放共享等七大工程,初步形成了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着力用政策的“加法”激发创新创业的“乘法”。二是注重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创新平台,争取国家布局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同时依托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株潭和郴州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创建一批国家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着眼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创业平台建设。着力实施创新创业园区发展“135”工程,即重点扶持100个布局合理和优势突出的创新创业园区,重点建设3000万平方米以上统一规划、功能配套的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以上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创业企业。目前,全省共设立创新创业园区126个,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2015年,长沙市入选首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开展“双创”企业评选、“双创”人才与项目竞赛、“双创”先进典型报告等一系列活动。2015年,省委宣传部、省工商联等6家单位联合组织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团,在全省举办近100场巡回报告,全省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许达哲强调,要按照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团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三个重要着力点落实落细落地。为了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我省全力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着力降成本、补短板。明确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四大短板,着力推进创新补短板、创业稳增长的工作,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以“三去一降一补”破解“刘易斯拐点”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近年来,农业领域主要围绕农产品健康生产工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全省耕地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工程,农村土地确权流转顺利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工业领域主要围绕建设制造强省,实施“1274”行动,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正在抓紧建设。服务业领域主要围绕“互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北斗导航应用推进服务业创新、转型、升级。

3 以新机遇、新举措、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适应”和“把握”,又要主动“引领”其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我省通过抓住新机遇、采取新举措、实现新作为,去积极引领新常态。

——以新机遇引领新常态。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已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特别是国家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这些都将给我省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我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抓住用好国家战略机遇,挖掘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将发展格局从省域内交通节点、开放腹地和区域板块的各自发力、差异发展,转向全国性交通枢纽、开放高地和区域点极带的竞相发展、协同推进;由沿海开放的内陆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由内陆“洼地”变为开放高地;由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变为战略支点。

——以新举措引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有新举措。为此,我省着力从3个方面推出新举措:一是在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上推出新举措。突出重点抓改革,既注重主体改革的创新,又注重配套改革的协同,加快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形成良好的新型“政商关系”;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投资活力和居民消费潜力,努力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二是在突破习惯思维和传统路径依赖上推出新举措。摒弃“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观念和传统粗放式发展老路,积极发挥湖南优势,在发展路径上进行探索创新。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针对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用足用活政策“工具箱”;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在盘活存量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降低债务成本、优化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工夫;设立并用好用活各项财政类产业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创新基金和担保基金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建设,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整合金融资源,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三是在聚力突破重点领域上推出新举措。大力推进城市、产业、港口、园区、企业和农村的转型升级,努力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针对当前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着重以4个方面的新作为来引领新常态。一是优结构。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突出位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制造强省“1274”行动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面向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衣食住行相关产业,支持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信息、会展等服务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公共体系质量和效益,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质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二是强动力。我省针对有人才和平台优势,但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把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省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增强发展动能。三是保民生。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平衡社会利益。我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对一线结构性改革可能会带来的职工下岗、收入降低等问题,科学施策、积极解决;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围绕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重点民生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确保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守住民生、社会稳定这条底线。四是补短板。我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补齐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这四大短板。在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上,我省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通过“特色”这个抓手,把县域经济这块短板拉长。我省从2013年开始,整合投入45.3亿元,分3轮在33个县(市、区)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制造业、文化旅游业重点县。在补齐开放型经济短板上,我省以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为抓手增强外贸核心竞争力,以大力引进外向型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外贸规模扩大,以加强外贸平台建设为重点夯实外贸基础,以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为重点推动贸易模式优化,以外贸综合服务体建设为依托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加强各方联动为重点推动外贸环境优化。在补齐非公有制经济短板上,我省着力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形成尊商、亲商、扶商、兴商的浓厚氛围。在补齐金融服务业这块短板上,我省把金融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进行重点打造,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普惠金融,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合创新。一次性从中央金融单位引进17名金融专业人才来湘,担任金融副市长或其他相关职务,重点指导帮助地方政府健全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助力拉长金融服务业这块短板。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趋势,只有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才能抢抓机遇,赢得主动。我们相信,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科学把握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湖南改革发展一定会行得更稳,全面小康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制图/张杨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供稿)

相关专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湖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