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步履——记女艺术家谢丽芳

2016-08-05 08:1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孙婵] [编辑:万姗姗]
字体:【

牧鹅老人 谢丽芳 作

孙 婵

她是一位行者,终日行走于乡野山林和芸芸众生之间,她赞美自然,崇尚生命,对世间万物充满敬畏,且用心在描绘着一幅幅令观者能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生命、自然和人性存在的画作;她更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艺术家,她探访灾区,走进监狱,帮扶儿童,热心公益,始终在传播着心中的大爱,她便是著名的艺术家、儿童美术教育家谢丽芳。

回望与艺术最初的缘分,不论是在岳麓山下刨坑挖洞引蚂蚁找蚯蚓,还是将辣椒苗嫁接到西红柿的茎上,以及上课时躲着在桌子下偷偷涂画,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祁阳稻田里用显微镜观察赤眼蜂孵化的过程,孩提时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谢丽芳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让她和她同样是画家的丈夫吴尚学共同创作的《稻田案件》获得了全国科普美展一等奖。其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猫警长》的原型则是来自二位创作中的青蛙警长。

“境由心生,画如其人”,艺术家的作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境纪实。谢丽芳坦言,年轻时偶遇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一书,对她后来的世界观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认为“任何生命都有它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当童年记忆中那些蓝天碧水、鸟飞兽跑蜻蜓忙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这些年来的田野考察,日渐远去的农耕文化让她更强化了人类理应与自然万物休戚与共、天人合一的理念,并逐渐在她心中积淀、内化成为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意象记忆,并通过她的创作持续地传达出来。因此就有了油画《生的启示系列》、素描《神话时代系列》、线描《视觉日记——荒原行系列》以及油画《纸风车系列》、水墨画《神化时代系列》等创作。在她的作品中,日月山河、树木花鸟都是有灵性的。在谢丽芳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童年时期泛生命的思维观念,给予了她在绘画中的天马行空,同时还可以窥见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子,这也体现在她为汶川大地震而作的双联油画《生命·殇·爱》中,第一幅用坍塌房梁下充满绝望的面具、大鸟和手托祥云表现灾难现场,第二幅用直升飞机、鸟、鱼以及破壳的蛋,表现灵魂腾升和生命重生与拯救,死亡的痛苦,生命的神圣,重生的梦幻,在画面中完美统一。

从油画到素描到线描再到水墨,谢丽芳的创作方法和材料不断地在更换,画风由开始的蛮气到渐渐趋于平和,表达语汇上也不断丰富。长期从事儿童美术教育,谢丽芳兴趣广泛,版画、雕塑、陶艺等都有涉猎。后因中央美院教授邹跃进的提点进入了水墨领域。传统水墨的语言及造型方法与谢丽芳对生命的认知和谐统一,水墨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和船都是她对生命对乡愁的无限眷念,沿袭了一贯的风格和理念,同时水墨也让她内心更为平静,画风也就越来越趋于平和。

多年来,为推动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谢丽芳作为“蒲公英行动”项目的负责人,一直奔走于乡野山林,接近民间和原始艺术,将其引进课堂教学,并致力于农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目前,“蒲公英行动”已推广并延伸至全国11个省13个民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次行为艺术。在本稿撰写时,谢丽芳和她的蒲公英团队仍在中缅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儿童美术夏令营。作为悲天悯人的艺术家,谢丽芳还探访灾区、走进监狱、关注福利院智障儿童、参与世界唯一女性文字——江永女书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策划、申报和实施,除了架上绘画,公益活动也是谢丽芳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

作为湖南省女画家协会的领头人,谢丽芳积极倡导女艺术家摆脱男性主导的艺术语境和惯性思维,她认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重要的在于敢于表达自己,并且要有起码的良知。


责编:万姗姗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