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明年有望变身
计划进行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提质改造
华声在线7月4日讯 作为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天心阁是展示长沙历史的一个窗口。然而,自1983年重建之后,天心阁至今没有进行过全面提质改造,老化的基础配套设施,简单的园林景观设计,让不少游客对天心阁怀抱期待而来,带着失落而归。
好消息是,天心阁有望在明年启动全面提质改造,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并重点打造杜鹃山、伦鉴池、城南书院三处园林文化景观,2018年国庆前夕全面完成提质改造工作。
潇湘晨报记者 赵晶长沙报道
7月3日,潇湘晨报记者从长沙市人大获悉,市人大代表高智麟《关于加快天心阁提质改造的建议》得到重点督办,天心阁有望于明年启动全面提质建设。
始建于1924年的天心公园(又称城南公园)是长沙最早的城市公园,但因年代久远,景区的设施日渐陈旧,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公园及市民对公园游园品质的需求。
现状 设施老化,每逢雨天积水路滑
长沙市天心阁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陈杰介绍,在文夕大火中付之一炬的天心阁重建于1983年,目前年均客流量约50万人次,其中市民游客约30万人次,国内旅游15万人次,入境游5万人次。
“自1983年重建以来,景区一直没有进行过全面提质改造,只在2004年至2006年间进行了青砖地面复古和阁楼亮化工程。”陈杰介绍,天心阁管理处每年只能从基础维护经费中安排资金对园区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等进行“修修补补”的日常维护。
高智麟认为,天心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配套设施陈旧和园林景观单调。“比如地下排水管道严重老化,经常出现堵塞,一到雨天游路主道就会积水。游道也多处破损,复古青砖材质易长青苔,下雨天特别湿滑,存在安全隐患。休闲桌椅、公共卫生间等设施也亟待改造。”
与此同时,园林的景观设计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在网上看见一些游客对天心阁的评论很一般,绿化建设简单,觉得就是个城市小公园。”陈杰说。
方案 基础设施升级,打造三大景观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在督办会上表示,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已拟定了天心阁的提质改造初步方案。
根据方案,一方面将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内容包括对地下排水管道疏通改造,解决雨天积水问题;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映山楼、茗香园的三处旅游厕所;同时,对于园区的游道及路灯、桌椅、景点简介牌等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提质改造。此外,还将增设网络信号服务、旅游咨询触摸设备、古典背景音乐、自动购票验票系统等智能数字化旅游服务设施设备。
在园林景观方面,针对市民游客反映的缺乏园林精品问题,将在天心阁重点打造杜鹃山、伦鉴池、城南书院三处园林文化景观。其中,杜鹃山以长沙市市花杜鹃花为特色;伦鉴池取“以池水为镜”之意,出自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的历史典故;以“城南书院”界碑为文物实体,展示千年学府微型景观。此外,还将对崇烈塔、集散广场等主要节点进行绿化提质和林相整理。
在文物保护方面,将对古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并丰富景区展出内容,对古长沙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展示。
计划 明年启动,2018年国庆前夕完工
根据该方案,天心阁的提质改造计划于今年启动项目立项、可研等前期工作,明年启动提质建设,2018年国庆前夕全面完成提质改造工作。
会议要求,天心阁的提质改造应基于天心阁的整体科学规划前提下进行,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复建设。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将景区建设成为有文化气息、有教育氛围的城市新名片。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新程、副市长黎春秋参加督办会。
相关新闻
时务学堂故址首次向公众开放
华声在线长沙讯7月3日上午10时许,长沙市三贵街,住在这里多年的胡月桂发现,靠近中山西路的一边,那扇一直关闭的木门被打开了,门内的时务学堂故址及天倪庐出现在众人面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时务学堂故址及天倪庐首次对外开放。
这里是三贵街29号,湖南省文史馆前名誉馆长陈云章旧宅,陈为纪念其父、著名学者陈天倪,将该宅命名为“天倪庐”。陈宅占地一亩,建筑面积403平方米,建于1946年。此地为时务学堂故址的一部分。时务学堂原校舍是清乾嘉期间宰相刘权之的故居,时务学堂停办后,曾改为泰豫旅馆。
1938年“文夕大火”时,此处建筑物全部被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云章购得此处地产,在时务学堂旧址建起了中原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修建了住宅。现在,中原公司的楼房早已被拆毁,只剩下住宅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云章在天倪庐院中建立了“时务学堂碑坊”,上镌刻梁启超1922年所题“时务学堂故址”墨迹。
目前,陈云章公馆的建筑分布在碑刻两侧。与碑刻垂直为“天倪堂”,为一层祠堂式建筑,系陈家祭祖之所。右与碑刻平行为二层楼的住宅,欧式风格建筑,红砖红瓦,临街为老式木门。
“这是长沙保护得最好的私人公馆之一,不仅是时务学堂故址,其有籍可査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湖南文史馆馆员、历史专家陈先枢说,它经历了“刘权之府第—周桂午府第—时务学堂—泰豫旅馆—陈云章公馆”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7月3日,陈氏后人特别举办了时务学堂故址及天倪庐的首个公众开放日。“今后也会不定期开放,具体的开放模式,我们也会和有关部门沟通、探讨。”陈氏后人陈丽说。 记者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