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堂与于右任的忘年交 老少相契见恨晚

2016-05-16 09:45:2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
字体:【

文丨陈艳群(夏威夷)

右老欣然认老乡,未料书生登门难

当年在台湾,罗锦堂先生的《中国读曲纪要》在杂志上连载,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有次“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问董作宾,杂志上那位写散曲的人是哪所大学的教授?董作宾笑笑说,他哪里是什么教授,只是台大的研究生,还是你的半个老乡,甘肃人呢。

右老的娘家在甘肃。他一听甘肃人,眼前一亮说,你把他找来我们认识认识。

董董作宾随即转达了于右任的意思。

罗锦堂说:不去,人家是大官,自己是一介书生,话不投机。

后来右老又派了个“监察委员”来找他。说“院长”想认识你,你去看看吧。

罗锦堂口头应承了,也未拜访。

继而那位“监察委员”再次上门来催,说你总不能让“院长”拄著柺杖跑到学生宿舍来看你吧。罗先生只好应承。

没想到开门的人看他一副穷学生装扮,妄自断定他是来借钱或有事相求的,不让他进门,罗锦堂甚感羞辱,掉头便走。

第二天“监察委员”说,昨晚“院长”等了你一晚,为何没去。听完罗的诉说,他回去拿来一封于右任的亲笔信让罗带上,如此这般才踏进了“监察院长”的门槛。

老少相契见恨晚,诗书交谊见性情

于右任听说老乡来了,手杖都忘了拿,直接迎了出来。只见右老一袭长衫,白袜青布鞋,神态潇洒飘逸,美髯飘垂于胸。至罗锦堂跟前,赶紧把手搭在他肩上说,你扶我进客厅。

俩人一见如故,畅谈甚欢。话题由台大情形到老家甘肃,从诗词到散曲。一老一少相见恨晚。聊至兴奋时,右老拿出烟斗想吸烟,罗锦堂连忙上前为他点火,右老吓得惊起说:“你千万要小心呀,不要把我的胡子烧著了。”说完俩人相视大笑。右老吐著烟雾,拍拍罗先生的肩膀说,以后周六晚上得空就来家里坐坐。

于是,罗锦堂便成了于右任周六晚上的常客,右老写字,罗先生替他磨墨。“草书声誉满天下,纸上时见龙蛇走。”“芸窗斜对细论文,掀髯而谈开笑口。”罗先生的诗里表达了对右老书法的钦佩,也可感受到这对忘年交相处的默契。

右老让罗先生替他找本爱国诗集,以应付每天源源不断求墨宝的闲差。右老每次挥毫,无论字迹大小皆盖一枚很小的印章,罗先生不解,右老解释说,那是民国初年国务总理徐世昌刻送给他的,此后他就再也没用其它印章了。可见右老是个念旧的人。

自与罗先生相识后,右老常询问台大的情形,有次来了兴致,对罗先先生说:“我想请台大的教授们吃饭,但不认识他们,你帮我开个名单吧。”罗先生就把文学院的教授全列上,最后右老请了两桌。真是个秉性耿直的性情中人。

惜才欲助每倾力,古道热肠是髯公

于右任曾自豪地对那位“监察委员”说:“我们西北人啊,十人有九不通,一通便成龙。”言下足见他对罗锦堂的器重与赏识程度。

罗先生研究院毕业时,右老有意送他去日本作研究,征求罗锦堂的意见。罗先生却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说他不去日本,想去法国。世界的汉语中心在法国,巴黎大学的老师都是汉学界的领袖,形成了一股风气。汉学研究者都往那儿跑,那儿的研究经费也多。右老沉默了一会说,日本人很厉害,国家小,但民族性很强。你如果愿意去日本,我可以跟前首相写封信,我与首相很熟,你去那里读几年没问题。你如果要去法国的话,我可没钱支助你。右老两袖清风是有口皆碑的,难得他一片惜才之心。

当得知锦堂先生即将迎娶湘籍名门闺秀曹晓云,右老便开始为他的新房操心,他替不经事的晚辈想得很周到,提出在阳明山上有栋别墅,是宋美龄借给他的,新婚夫妇可去那儿度蜜月。罗先生哪敢应承,便以太高太远不方便婉谢了。

右老知道罗先生清贫如洗,又建议罗先生去一位开旅店的朋友那儿去住,“他不会收你钱的”。罗先生一想,还是不行,也谢绝了。

婚礼当天,右老欣然为一对新人证婚。文学院的师生都来道喜。胡适也送来手书《墨子鲁问篇》墨宝“钩之以爱,揣之以恭”以示祝贺。

婚礼完毕,还是右老观场,说来张合影吧。新闻记者眼明手快,赶忙替右老和新婚夫妇留下了那张珍贵的合影。


相关专题:国学大师罗锦堂湖湘之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