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交响▪精准扶贫进行时
不用离乡,在家种地还有分红
产业扶贫落户新塘角村 土地流转转活农业,转富农民
扶贫点简介
对口地点
永州市祁阳县文明铺镇新塘角村
帮扶单位
永州市委
乡村介绍
新塘角村位于祁阳县文明铺镇西南角,距祁阳县城22.5公里,是2015-2017年县扶贫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64户,872人。该村目前以传统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村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田耕作、小规模养殖和外出打工,收入来源窄,经济效益低。目前,全村仍有106户合计贫困人口299人,人均年纯收入水平在2100元以下,贫困发生率为34.3%。
帮扶措施
●生活扶贫
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年事已高的老年人,通过强化落实低保、五保政策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场运作,解决低收入无劳动能力贫困残疾人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对于因重特大疾病或特慢性病致贫的贫困户,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路径,缓解农村贫困家庭的就医困难。对获得医疗救助后,基本生活仍然有困难的,予以临时救助。
●产业扶贫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推进产业扶贫,启动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稳定增加收入。
●教育扶贫
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实施雨露计划,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助学就业工程“帮起来”。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增强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使新塘角村6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1到2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文化扶贫
帮扶对象是全体村民。针对新塘角村目前没有文体活动场所、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村民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在尊重群众意愿,着眼提升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区分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逐步加以解决。
■记者 黄海文
4月5日上午9时,新塘角村村部。
村支书陈祥民向永州市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健昶汇报工作,重点介绍了自扶贫工作队实施土地流转成立农村合作社以来村民积极参与的情况。
2015年3月27日,永州市委常委会研究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永州市委书记陈文浩联系新塘角村,把这里作为了他的精准扶贫工作点。根据该村种植业的传统,扶贫工作队由村支两委牵头,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组建祁阳县新塘角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与有成熟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和较稳定销售渠道的祁阳县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模式,发展生姜、香芋标准化种植基地。
【成立合作社】
不用背井离乡,在家也能打工赚钱
5日10时许,油菜花盛开的田野,年近六旬的陈运启与村民们在挥耙耕田。
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只有陈运启一个劳动力。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庭,更被妻子的大病拖累。但天无绝人之路,陈运启碰上了永州市委扶贫工作队,他、陈亚雄、陈顺武3个贫病交加的家庭都成为了陈文浩书记的扶贫对象。
“去年,陈书记通过民政局给我们3个家庭解决了低保和大病救助,今年又成立了合作社,让我们这些没文化、年纪大的农民可以在家打工赚钱。”陈运启告诉记者,“这是合作社的田,我一天劳作8小时。”
“劳动强度大不大?累不累?”记者问。
“不累,翻田耕地本来就是我们农民的拿手活。”陈运启笑着说。
陪同记者采访的陈健昶向记者介绍:“去年,陈书记与我们扶贫工作队研究,让村民拿出520亩土地,并成立了合作社,然后与天之龙合作社合作,种植香芋360亩、南瓜150亩、生姜10亩。销路和农药、化肥等成本不用村民承担,村民只管种植,每务工一天,合作社就开85元工资。这也是扶贫措施之一——让村民在家务工增加收入。”
【实施土地流转】
种田种地,不用成本还能分红
53岁的陈冬林在水渠边用耙头翻田,阳光照在她紫铜色的脸上,渗出粒粒汗珠。
她告诉记者,家里7口人吃饭,有老有小,非常贫困,合作社成立后,她让老人照看孙子,自己每天在合作社做事,给家里增添收入。“合作社好啊,我们种田种地不用花成本,除了有工资,年底还能分红。”
据了解,扶贫工作队在新塘角村成立合作社后,实施了土地流转政策,贫困户出让土地享受租金。今年年初,扶贫工作队为新塘角村争取到省里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作为所有贫困户的股金(平均到人)参股。年底收益按股分红,其中天之龙占33.3%,贫困户占66.7%。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贫困户可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扶贫项目资金入股的分红收入和本地务工的工资收入,村集体也能通过参与管理、有偿服务等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双赢局面。
陈健昶自豪地告诉记者,预计2016年村里人均可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
【帮扶计划】
明年底,实现全村稳定脱贫
据陈祥民介绍,自去年5月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新塘角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村主干道由3.5米拓宽到4.5米,300米主渠完成加固。“目前,村民反映强烈的是村变压器容量不够,用电高峰期村民大件电器无法使用;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全村至今尚未开通有线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移动通讯信号方面仍存在不少盲区。”陈祥民说,“但这一切都在扶贫工作队的关注下,正在发生改变。”
陈健昶告诉记者,驻村帮扶工作分3年3个阶段,现在正有序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5月):对新塘角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摸清基本情况、发展优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的结合点,选准工作展开的切入点,立足当前、适度超前;
第二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2月):根据摸底情况,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向市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前期推进水利、机耕道、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危房改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后期启动实施产业发展探索等项目。同时前往外地取经,学习其他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经验,并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致富能人,做好项目洽谈落地工作;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7年12月):抓任务落实,围绕发展新型产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建设新村貌,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倡树新风尚,加快文明和谐乡村的创建步伐。围绕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围绕完善新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到2017年底,全村建档立卡的29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3%降到2%以下,创建成为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
记者在现场
精准扶贫:像春风吹绿新塘角村
焕然一新的村公所仍散发着清新的油漆味,扶贫墙贴着全村贫困户的照片;村里最重要的引水渠用石块加固,溪水自东向西贯穿田野;远处的挖土机轰鸣着,一条条村级水泥路纵横村落……
自去年5月,永州市委扶贫工作队进驻新塘角村,这个地处县城偏远地区的贫困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了,贫病家庭享受着低保和大病救助。尽管离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被贫困冰冻多年的村民的心被温暖了,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陈运启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市委扶贫队的到来,我无力改变家中贫病交加的困境,每天麻木地活着,看着病情严重的妻子在家等死。而现在,我又看到了希望。”
扶贫,就像一缕春风吹绿了新塘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