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 全面布局
制图/张杨
湖南日报记者 奉永成
10月23日召开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再次发出改革的重磅信号: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再提速,工程招标等五大类公共资源将全部进场交易。
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十二五”期间,全省改革大刀阔斧,攻坚克难,已形成全面布局、多向突围的整体态势,一系列关键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
2013年11月18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
“湖南,决不能输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掷地有声。湖南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
2014年1月,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下设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9个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由省委常委担任各专项小组组长。
2014年2月,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从2014年至2020年,湖南将实施10方面319项重要改革举措,主攻难点问题,突破薄弱环节,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湖南的实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年多来,省委深改组先后召开11次领导小组会议、5次改革办主任扩大会议,审议出台近40个改革方案和文件,紧锣密鼓推动全省改革前行:
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政府部门“两清单两目录”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
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法治湖南建设、创新创业等一批改革形成湖南特色;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社会治理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一批改革取得创新突破……
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介绍,湖南各项改革落地有声,截至今年7月底,已取得近300项改革成果。
中央改革办评价湖南改革工作:“紧跟中央部署,承接有序,落实有力,激发了活力,形成了特色。”
商事制度改革一马当先
2014年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
2014年1月1日,长沙、郴州两市率先试点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第一枪”。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办事审批环节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两大核心: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
商事制度改革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9月20日在全省全面铺开。目前,开办公司所有审批项目,已由“十一五”期末(2010年底)的231项,减少到39项。
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材料,2014年底,全省拥有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6.44万户,比“十一五”期末(2010年底)净增91.22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36327.1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净增25046.29亿元,增长2.22倍。今年1至9月,全省新登记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同比增长3.89%和34.9%
商事制度改革,也倒逼着相关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流程,提升服务。
省政府首先带头“瘦身”,工作部门从48个减至46个,完成省本级877个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历次改革遗留下来的10个行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
各级政府也纷纷亮出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大幅精简、下放行政权力。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对应承接国务院取消事项49项,取消初审和审核环节314项;省本级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8项,各市州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00多项。
经济体制改革打出“组合拳”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衔枚疾行: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改革蹄疾步稳,国企国资改革重点突破……经济体制改革打出“组合拳”。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为省属监管企业。湘钢“三供一业”(供电、供水、供气、物业)进入实质分离程序。依托长丰集团试点,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大力推动产权多元化。今年1至8月,28户省属国企资产总额达5632.86亿元,同比增长30%;24户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6.2亿元,同比增长20%。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教育等10大公共领域。省级层面首批发布了124个专门针对民间资本的重大项目。长沙磁悬浮轨道交通工程、株洲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等项目率先试点公私合作(PPP)模式。
加大财税改革和金融创新。营改增范围稳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逐步推开……
大气磅礴的改革蓝图,正转化成全方位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实践;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进入啃硬骨头阶段,湖南正行进在改革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