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路上——走近80后、90后新闻工作者

2015-11-07 11:28:39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我们,一直在路上

——走近80后、90后新闻工作者

 

 
刘岳

 

 
黎璐

 

 
尹中

 

 
刘田

 

 
黄京

 

 
何勇

漫画 张扬

编者按

11月8日,是第16个中国记者节。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最具理想情怀的一群人。年轻编辑记者,更是这一群体的先锋!

2015年10月,我省举行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演讲者中全部为80后、90后。记者节前夕,我们瞩目其中的6位年轻编辑记者,采撷他们激扬文字、无悔青春的故事,以飨读者。

刘岳:生命的色彩

湖南日报记者 吴希

名片

刘岳,湖南日报版式编辑,开创了《湖南日报》版式设计新风。

故事

11月6日,年轻的刘岳离世第118天,她曾经用过的鼠标、键盘静静地躺在原来的位置上。睹物思人,不禁想起刘岳短暂的多彩人生。

初识刘岳,她是橙色的。2007年我刚调入湖南日报出版部工作,当时我惊叹于她那双灵慧的双手和灵动的版式,当然还有她那张娃娃脸上孤傲的浅笑。多少年后,她的脸庞仍旧年轻,以至于我调侃她:“你怎么就不老呢?”“你是不知道呢,我都在这上了16年班了。”刘岳笑着回答。

在好友陈薇的记忆里,刘岳是蓝色的,安静中又带着一份入微的认真与细致。刘岳工作有个习惯,就是在拿到责任编辑发来的稿件后,都会将其仔细浏览一遍,再谋篇布局。拼出大样后,仍继续琢磨,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正因为舍得花工夫,刘岳的版式设计始终创意不断、质量上乘。报道部门遇上重头报道时,总喜欢跟编辑出版中心的领导打招呼,希望安排她拼版。

刘岳外表瘦弱,但报社凡是和她打过交道的领导和同志们,无不感佩于这个弱女子的能干和她身上的那种红色的侠义精神!

凡有急难重大的任务,她从不推脱,并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除了本职工作外,每年她还要接受不少义务性的工作,有些是报社组织的活动,有些是职能部门的请求支援,只要开口,她从不回绝,并尽心尽力地把它干好。

2013年,由湖南日报承办的深圳文博会举行,大量的布展和宣传专版需要设计,报社要求编辑出版中心派一名设计人员参加,部门领导觉得刘岳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征求她意见时,刘岳一口答应下来,可当时刘岳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刘岳拖着病体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灯光的映照下,城市的夜空是紫色的。

作为晚班版式编辑,每天晚8时,便是刘岳上班的时间,这一上班,要到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才回家,有时候更晚。她8岁的女儿,不得不轮流寄养在两个姐姐家。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对守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我最对不起的是我的孩子,最放心不下的也是我的孩子。

尹中:“中”爱电视新闻

湖南日报记者 田甜

名片

尹中,1983年出生,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故事

尹中是山沟沟里走出来的伢子。父母在基层干了一辈子广播电视,这在他心里悄然种下了一个电视梦。8岁那年,他捧着小饭碗,在沅陵县电视台演播厅拍了张照片。没想到长大后,他果真吃上了“电视饭”,进入了心中殿堂级的地方——湖南电视台。

20岁出头入了行,12年的记者生涯里,尹中上过雪山,下过矿井,在泥堆里打过滚儿,在事故现场连过线。2008年冰灾,他和同事们坐上直升机,在风雪中飞行500多公里俯瞰灾情。寒风刺在脸上,他至今记得在空中解说时喊出的每一个字。8年前,因为抗洪救灾报道中的出色表现,他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记省政府一等功。

刚到单位时,尹中是个“板凳选手”。学播音主持的他,把前辈们的佳作收集起来,做成一个叫《联播宝典》的学习文件夹,一宿一宿地对照着学习。在大大小小的策划、专题片、宣传片,甚至大型政论片的磨练中,尹中逐渐成长为节目的主力——一个采、编、制、播皆能的“多面手”。

近几年,湖南新闻联播推出了《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等现象级的报道。尹中说,能参与这样的战役型报道是一种光荣。他记得,在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腰,路面结冰,采访车突然打滑,旁边就是万丈深渊。他和同事们赶紧跳下车,在路人的帮助下才一步步把车推到安全地带。在这个空气稀薄、普通人走几步就要喘几口大气的地方,《绝对忠诚》的采访对象——一对冰川科学家夫妇却一扎根就是15年。

尹中说,对祁连山的印象还在心里萦回。我们在速录时代精华的同时,也在和一位位采访对象的交流中,感知着他们灵魂里的正能量,丰满着我们的世界观。而这,是属于记者的“人生彩蛋”。

最近的两个春节,尹中都没有在家过,而是随中心节目组前往宜章县的汤湖里温泉村和龙山县的惹巴拉土家村寨做直播节目,和老乡们一起过年。尹中说,我们真正沉下去了,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把我们当成朋友,真新闻、好节目就都出来了。

黎璐:靠近你,温暖我

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名片

黎璐:1985年出生,益阳电视台乡村频道《璐璐有礼》栏目女主播。

故事

世人眼中的女主播,是直播间光鲜亮丽的形象。但黎璐几乎没有在棚里录过一期节目。她的录影棚,在乡村茅舍、田间地头,她的镜头,对准的是最基层、最困难的农村老百姓。

2009年,24岁的黎璐担纲《璐璐有礼》栏目女主播。这原本是一个简单的抽奖送礼物的互动节目。因为受众主要在农村,璐璐每天同最基层的弱势群体打交道。她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利用节目的平台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她的建议下,《璐璐有礼》增加了“送温暖”环节,从一个抽奖栏目变成一个公益爱心栏目。栏目组每期筛选出2到3位真正有困难的群众,拍摄他们的故事,为他们送去温暖。

彭南云是桃江县板溪林场农民,被人称为当代愚公。他凭一己之力,花费3年时间凿山移石,修路3.5公里,负债18万元,眼睛落下4级残疾。

采访时,彭南云的老母亲偷偷告诉黎璐,她两年没尝过肉的滋味,当天饭桌上有肉,她偷吃了两块,真香!看着这位七八件烂衣服叠起来穿的老母亲,看到即使如此艰难也没有放弃修路的一家人,黎璐眼泪滚滚而下。

报道播出后,彭南云的义举感动了很多人,公路纳入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彭南云的愿望在众人的合力下变成了现实。节目之外,黎璐默默联系了一位企业家,资助彭南云的女儿读书至其大学毕业。

一档短短5分钟的电视节目,黎璐花费的时间心血不足为外人道。“益阳名主持”、“芙蓉百岗明星”……,这些荣誉之外,黎璐更看重,是乡亲们唤她“璐璐”时的亲切,是一定要她喝下的那杯芝麻豆子茶里浓浓的情意。

2011年,黎璐用两个多月时间,逐一拜访了十多位书画名家,求得21幅字画,成功举办了一场爱心拍卖会,拍得十多万元善款,全部捐给了贫困乡亲。这几年,她经手送给乡亲们的礼物,已有五十多万元。温暖了很多人。

11月初,当记者采访黎璐时,她却说,“与其说是我在送温暖,不如说是大家在温暖我。”

黎璐告诉记者,那些受助对象的坚强与感恩,那些一声呼唤就聚拢而来的爱心,都让她倍感温暖。这也让她坚信,自己会一直走下去,做一名传递真善美的记者。

黄京:助贫困学子圆梦

湖南日报记者 于振宇

名片

黄京,1984年出生,三湘都市报记者。从业十年,帮助1000余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故事

“做爱心助学报道,不是要报道寒门学子如何贫穷和不幸,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正能量。一篇报道如同一颗种子,会引发许多善念,然后帮更多人创造改变生活和现状的机会。”一见面,记者讨教如何做好助学报道,黄京这样说。

2010年夏天,黄京随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来到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寻访寒门学子。侗族男孩张俻彬考了596分,可黄京来到他家时,俻彬的家人都不知情。“我还没想好近万元的学费怎么办,所以没和家人说。”俻彬轻声告诉黄京,生怕门外的爷爷张有华听到了。

爷爷张有华是这个六口之家的顶梁柱,尽管年过六旬,每天都要在地里干农活,还打些短工。俻彬的爸爸半身残废;妈妈打零工,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

听闻孙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后,张有华算了又算,卖了家里的牛崽和猪,也只能凑足1400多元钱,离学费还差得远。老人有些难过,走出门放牛去了。

黄京将一张利群阳光学子申请卡递交到张俻彬手上,鼓励他千万别灰心。临走前,张俻彬悄悄地告诉黄京:“自己先去县城打工赚足路费,然后再去学校申请贷款,如果挣足了学费,就不申请了,把机会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当时听这话,我的眼泪就要出来了,这么苦、这么难,但这个孩子还这么无私。这坚定了我做助学报道的信念。”黄京有点激动。

黄京做过一次统计,她帮助的1000多名学子,在大学里,基本上都参加了公益活动,邵阳男孩邓林海便是其中一位。2007年,正在读大二的他和老乡成立了中华助学网。截至2014年,该网站已募集善款800余万,资助贫困学生1400余名。

“十年来,每当我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时,想想这些孩子们的故事,内心就会注入满满的正能量。以后,我还将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些令人感动的鲜活故事传播开来,去激励更多的人。”黄京说。

刘田:弃医从文只因热爱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名片

刘田,1982年出生,边城晚报记者。

故事

背着硕大的相机包,齐耳短发,开朗阳光。初见刘田,俨然一副“女记者”标准形象,可谁能想到,7年前她曾是一名麻醉医生。

2008年1月,从医两年多的刘田,突然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在当年的招聘考试上,她以总成绩第2名,成为了《边城晚报》的记者。

弃医从文,这样的舍弃值得吗?入行7年,刘田也在思索这个问题,然而,正是一次次的采访给出的答案,坚定了她走下去的决心。

2011年,怀化河西小百货市场楼顶发生严重火灾,楼顶15户家庭的简易房及所有财产全部付之一炬。

事发后,有孕在身的刘田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职业的本能让她最想探明火灾背后的隐情。当时火场的明火已经扑灭,但整栋楼因火灾导致楼顶开裂,很危险!刘田沿着宽不足一米的楼梯登上了顶楼,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原本作为天台的楼顶违规加层,竟然修建了15间20平方米如鸽笼般大小的简易木房出租,违规用电用火,没有消防设备,没有逃生通道。

通过现场直击与周边走访,刘田采写了一篇题为《违规加层的隐患不能再隐了》的深度报道,用这场火灾的惨痛教训暴露出河西违章加层、违规出租背后的安全隐患问题;怀化经开区对此高度重视,对违规加层问题进行了大力度整治。

2014年3月,网上一则求助帖吸引了刘田的注意:“3岁男童被暴力殴打致十二指肠穿孔、肝脾破裂,无钱医治,生命垂危!”

第一次见到涛涛,他刚刚做完手术,全身插满管子,睁着一双满是求生渴望的漆黑大眼,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职业的使命感告诉她,她必须弄清楚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调查发现,涛涛一直和父亲以及其未婚女友阿丽住在一起。通过深入调查,刘田发现阿丽有重大虐童嫌疑,于是,她选择报警,并用一系列报道让一起虐童事件浮出水面。最终,虐童者受到了法律严惩。

这只是刘田7年新闻生涯中的两个小片段。

7年来,风里闯、雨里走,让她对记者这个职业有深入认识。刘田说:“好记者无他,惟热爱与专业尔。”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欧阳金雨

谋篇布局、制图着色、精改细编,湖南日报编辑刘岳将生命绽放在精美版面中;从救助农家子弟,到温暖大山汉子,益阳电视台记者璐璐用心报道、服务三农;上雪山、下矿井、做直播,湖南卫视记者尹中让人们读懂科学家字典里的“忠诚”……这些有责任、有担当的好记者,因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为公众所认识。而在他们背后,还有成千上万名记者,用脚步和心灵丈量着三湘大地和时代变迁。

这是一个改革创新、风云激荡的时代,记者被赋予了多重角色:国家航船上的“瞭望者”,社会变革的“记录者”,时代前行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拷问者”……甚至,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记者很多时候还担当着“求证者”的角色。

当记者不容易,当好记者更难。好记者,就应当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确保理念想念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与党同心、同向、同行;应当是新闻业务上的行家里手,练就“用眼如锥、用笔如刀”的新闻眼,把“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作为看家本领;应当严守政治纪律、新闻纪律,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全省的发展大局紧密相连;好记者应当沉得下去、接得上地气,感知百姓心、说好百姓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为“好记者”的“画像”,应当成为全省所有新闻记者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

湖南那么大,好故事何其多。它既蕴含火热改革实践中破题的力量,又透着对发展难题深切的思考,更有对群众呼声深入的体认。好的故事,客观公正、理性分析,体现建设心态、推动问题解决,但摈弃一切低俗、悬疑甚至虚假,更不可能为博利益煽风点火。传播是一门艺术,一种专业活。今天,媒介传播渠道不断变化,但不激荡不变的,是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坚守,是对饱含社会责任的新闻精品的追求,这就是记者的责任所在。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11月8日,又一个记者节,我们庆祝节日、共享荣光,更秉持理想、砥砺前行。

何勇:“菜鸟”要先飞

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名片

何勇,醴陵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故事

“为什么要当记者?”这是何勇的家人3年前反反复复问他的一个问题。

2012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何勇在家人的不解中,毅然离开站了14年的三尺讲台,“半路出家”成为醴陵广播电视台旗下《今日醴陵报》的一名摄影记者。

“世界很大,我想用镜头记录下外面的精彩。”11月5日,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何勇说出他的理由。

记者这个职业,节奏快,压力大。对于初来乍到的何勇来说,虽有一定摄影基础,但职业上的陌生感还是让他如履薄冰。

“勤能补拙,‘菜鸟’要先飞。”于是,刚进报社的何勇化身“拼命三郎”,每天拿着相机在外“转悠”。一接到新闻线索,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

去年5月,醴陵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河水暴涨,城区危机。接到险情后,何勇拿起相机就往外冲。从下午3时,到晚上11时,何勇一直守在抗洪救灾现场。第二天,何勇拍的照片被多家门户网站转载,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认可,何勇第一次感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

但很快,兴奋就被困惑取代。采访做多了,难免遇到同类题材。如何创新求变?遇到“瓶颈”的何勇开始找各种机会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去年8月,因为摔伤了腿还在休病假的何勇,报名参加了湖南日报开办的新闻研修班。看到拄着拐杖蹒跚走进课堂的何勇,有同行笑他:用得着这样拼吗?何勇说:“我不能和老记者比技术,也不能跟年轻记者比青春,我能做的只有更加勤奋!”

学习结束后,何勇抱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今年3月,为了宣传好醴陵首届陶瓷博览会,何勇每天都到展馆附近“踩点”,找寻最佳拍摄位置。

为了不被电线杆遮挡画面,何勇借来一个5米高的梯子。梯子宽度不足40公分,站在上面每一次转动,梯子都会抖上几下。为了不影响画面质量,何勇就把自己的腿和梯子绑在一起,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

“虽然脚掌都麻了,但看到照片在网上阅读量突破了十万,一切都值得!”何勇开心地回忆。

入行3年,体会了当记者的酸甜苦辣,何勇说,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记者是很神圣的职业,在这条路上,我会走得更加豪迈、更加坚强。”何勇说。

(本版策划/统筹 湖南日报记者 田甜)


相关专题:青春8090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