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养老新模式走进长沙城
今年,长沙将居家养老服务专项经费追加到1000万元/年,并建立日间照料中心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11月4日讯 民政部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完善和加快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新目标。长沙市作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养老服务业上探索了哪些新模式?今天,三湘都市报记者与省民政厅实地一探究竟。
探索医养结合
开辟临终关怀室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涉足养老事业已近30年,成为了一所为老人量身打造的养老服务机构。今天,记者走进该院,一股艾叶味扑鼻而来。
来到活动室,93岁的彭万先正带着徒弟们打架子鼓,其他社工则伴着老人们跳起了交谊舞。老人说,他是长沙理工大学的退休教师,4年前他的儿女到外地工作后,他便与爱人来到福利院玩耍。
记者看到,该院还新开辟了临终关怀室,运用药物治疗、精神疗法等方式对临终病人进行特殊的心理与身体上的照顾。
“医养结合”作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而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在全省率先实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
打造康乃馨“1+N”养老模式
时至午餐时间,在长沙市雨花区韶山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排着队来打饭。在这里,电脑、保健等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也格外雅致。
据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内的老年人只需在日间照料中心办卡建档后,便可来这里享用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只是康乃馨“1+N”养老服务模式中的一个点。据康乃馨集团负责人介绍,他们从2009年开始,通过康乃馨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呵护中心的医养融合,形成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格局。
紧接着,通过“1+N”的方式,放大“医养融合、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影响,输出康乃馨服务标准,比如湘雅医院的健康方案共享等。最后,打造具有文化品质的健康养老企业。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 让养老模式“互联网+”
2010年,长沙市雨花区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成熟。2013年2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雨花区康乐爱老服务中心中标,打造了虚实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新模式。
辖区老人们只需一个电话,该平台将在24小时内提供信息转介服务,可以提供购物、陪聊、家政等服务。该平台主要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和主动关怀”三大类服务,目前,此平台已经覆盖雨花区55周岁以上老年人近7.8万余名。
该平台不会向加盟商家收取加盟费,运营费用靠政府补贴和自营队伍服务微利来支撑。一年来,区财政补贴平台运营经费61.64万元,提供主动关怀35.2万人次,发送短信72.1万条,上门服务2.9万人次,固定服务老人达2.6万人。
■记者 杨昱
相关政策
每新建一张床位补贴1万元
2015年,长沙市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的额度。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财政部门按每张床位新建1万元、改建5000元的标准给予建设补贴;建立了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制度。
公办民营和社会办养老机构收住本市户籍社会寄养老人、运营补贴按实际入住老人数每床每月补助160元,由市、区(县市)两级财政按比例负担。预计2015年,市级财政将下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800万元,养老机构责任险补贴35万元。
从2009年开始,长沙市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补贴以及政府购买服务。2015年,长沙市政府将该经费追加到1000万元/年,并调整 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级分类补助标准。
此外,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提标扩面。对本市户籍的城区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从过去的100—300元/人/月,提升到300—500元/人/月,享受居家养老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服务补贴还可抵扣入住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