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杨
湖南日报记者 李伟锋
3D打印、工业机器人、住宅工厂……“十二五”期间,这些词汇代表的经济新生力量,在湖湘大地拔节成长,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推动湖南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洋专家取经,点赞湖南“智造”
10月26日,中车株洲所迎来一批特殊的外国客人。这些来自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巴拿马等国交通部门的官员、铁路技术专家,专程来到中国学习高铁技术。“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全球各地的洋专家争相前来取经,中车株洲所已接待好几批类似的“专家学生”。
近年来,高铁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株洲产电力机车、牵引控制系统、轨道交通集成系统等“高大上”产品,是这张名片最亮的底色。
类似的一幕,也在有着“工程机械之都”之称的长沙上演。10月24日,80多名外籍友人走进长沙的工厂车间,感受“湖南智造”带来的质感与力量。
三一集团通过其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ECC全球企业控制中心,可实现远程设备控制、油耗采集、故障诊断、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操作。同时,三一集团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整合、3D打印、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提升公司智能制造及运营能力,带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这让来自美国的Carson Ramsdell感到惊讶:无论是企业规模、技术创新、智能化程度,还是全球战略、绿色理念,“真正感受到了湖南智造的魅力与实力”。
来自德国的SigwartJuergen感受更深刻。他说,自己来中国之前几乎不知道一个中国品牌,但近几年在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工作后,通过对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特高压装备等制造业的切身感受,使他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发生极大改变;他甚至觉得,自己见证了湖南制造,乃至中国制造,向高技术、高智能、高品质的发展过程。
伴随着轨道交通、海工装备、风电、特高压、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大规模走向海外,“湖南智造”的大旗已在欧美等传统制造大国飘扬。
传统工业领域,盛开“智造之花”
从“制造”到“智造”,传统优势产业更添活力。
烟花,是湖南传统优势产业,但其生产过程却有诸多安全隐患。在浏阳,一条长达60米的生产线,融合了制作组合烟花的十二道工序,从制内、外筒,到筑泥底,到穿引线、做亮珠、装药、点尾、封固引剂、填发射药、装内筒、盖纸隔,直至粘贴标签封装成箱,全部采用自动化机械流水线生产,使烟花生产实现“机器换人”,“流水线上造烟花,美丽背后更安全”。
机器添了“智”,哪怕是在地下钻的设备也越来越“灵泛”。位于长沙经开区的铁建重工,最新研发出一款数字化凿岩台车,具有很高的人机对话功能。在凿岩过程中,可智能分析岩层数据,修整凿岩参数,实现自动钻孔作业等各种相关功能。该公司通过持续创新,最近4年内在智能设备制造领域诞生了4个国内第一、2个世界第一。企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盾构机,去年已占据国内国产盾构机的“半壁江山”,且迫使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近50%,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等众多行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攀升。据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综合指数为76.06,位居全国第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92。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断深度融合,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芽”,在稳增长中继续发挥支撑作用。
创新不止,“智造”不息
2012年,我省发布《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让创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强动力,着力推动全省产业迈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智造”成果加速涌现:“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荣登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成功打破大功率变流装置芯片国外长期技术垄断格局;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引领行业潮流;世界最长臂架(101米)混凝土泵车,在蓝天白云下书写“湖南智造”的新高度……
“智造”水平提升全省工业科技含量。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6.6%和10.3%;而2010年,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2.0%和4.6%。
今年4月,我省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涵盖太阳能光伏、纯电动乘用车、锂电池材料3大领域的15大类30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表示,要让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转化一批专利成果,推动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全省制造业“智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