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六件实事"精准扶贫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2015-09-21 08:42:38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 陈默 牟杰智 龚杰] [编辑:刘颖]
字体:【

洞庭回声

——来自常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报告(下篇)

渔民撒开幸福网 周勇军 摄

从大山里出来,在常德北部沿着洞庭湖边二广高速穿行,我们眼中展现的清清湖水、绿绿青山、金绿相间的农田,片片别墅式的农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更有人们的欢歌笑语,很有点《水浒》楔子诗中“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的味道。我们不由得问,我们是采访在扶贫村,还是旅行在美丽乡村?

我们的“困惑”彰显的是精准扶贫的效果。这,洞庭可以作答。

六件实事:旧貌换上新颜

我们又一次来到麻纳峪村。

三年前,我们第一次随办点的市委书记来时,首先看到的是奇怪一幕:有些人看见汽车竟纷纷跑上山躲避;市委书记给贫困户送慰问金,有的人竟将其抛向空中。原来,这个2100余人的村子里竟有224个智障人,有这种举动也就不奇怪了。第二次进村,正逢下雪,泥巴土路、弯弯绕绕,车不能行,只好步行两个多小时。大部分村民住在又小又暗的土坯屋里,吃的是包谷加红薯,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还有185个光棍汉。

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条水泥公路玉带般飞峰过涧飘进村里,与村里入组入户路结成密集的公路网;一栋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有如积木般出现在这片土地上;青山下是茂盛的水稻,中稻镀上了金黄,晚稻一片翠绿,又是一个丰收季节。

两年多的时间,换了人间,速度惊人!

工作组副组长蒋向民告诉我们:“六件实事”这一硬任务是变化加速器。2013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在“‘六件实事’3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300个重点贫困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卫生设施、交通基础、社会保障“六件实事”工程。

他说,在麻纳峪,工作组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后,便组织了8个项目小组,将“六件实事”的任务分解到组到人,限期完成。譬如修路,根据3年计划将任务分解。第一年,将村里的主干道拉通;第二年,将硬化路通到组;第三年,通到各家各户,从而形成村级公路网。如今这一任务提前完成。

他举了个例子,说“六件实事”给一个特困户带来了“发展”的希望。村里有一对兄弟,哥哥刘焕章,弟弟刘焕新,都是智障人士。市委书记来到这一家时,房子四面通风,没有床铺,几块土砖架起几根篾片就是床了,床上的棉絮已成渔网,锅里已生出斑斑锈迹。如今,“六件实事”的阳光都照在这个家庭:“应保尽保”,让兄弟俩都吃上了低保;危房改造,让兄弟俩在2013年就住上了新房;发展产业,让兄弟俩有了生活来源。很快,这个家庭恢复了生机。五十大几的刘焕章还找到了对象。

“六件实事”是常德市的得意之作,也是市级25个扶贫点蝶变的关键。据统计,到目前止,义务教育已维修改造村小或教学点25个,占今年任务数的89.3%;危房改造已新修或改造1348户,占74.5%;安全饮水已解决9.76万人安全饮水,占97%;卫生设施已新建或维修143个村的卫生室,占47.7%;交通基础已硬化村主干道369公里,占82%;社会保障已将11176名贫困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一户一策:换来人的尊严

精准,最终落实在一个“扶”字上。“一户一策”是常德市“扶”的精髓。

在全面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常德市对于那些特殊贫困户也就采取特殊之策。

在石门县的磨市镇九伙坪村,我们听到了“一招挽救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侯令方,一个35岁的家庭主要劳力,2012年在广东打工时出了车祸,脑上头盖骨也没了。初期手术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却只能长期卧床,靠年迈的父母照顾;妻子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一走了之。在这个点村调研的常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挚,看到这家的状况,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仅要求扶贫工作组对侯家启动了大病救助行动,而且几次上门与常德市人民医院接洽,并指示工作组将侯令方送至医院,花费15万元给他补上头盖骨,让其恢复了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紧接着,扶贫工作组又对侯家进行重点帮扶,给其提供了20多只羊羔,还帮他家种上了五亩茶叶。据推算,到2017年,这一家最低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生机重现侯家,妻子也将结束“在外”的生活回家。

侯方令只是“一户一策”受惠者之一。在常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九伙坪8组的残疾人刘楚能,弟弟是个哑巴。以前的日子只能用“得过且过”形容。工作组入村后,帮他发展养羊,给他提供了20多只羊羔。仅去年,他家就出栏了90多只肥羊,产值达到了9万多元,今年则养了100多只。有了积蓄的刘家现在准备盖房子了。

“一户一策”,扶到根本,立竿见影,让多少人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重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兴旺产业:带来无限生机

行走在常德市U字型贫困片区,我们为这方土地的勃勃生机所欣喜。

走进石门县三圣乡山羊冲村,眼中是郁郁葱葱的青山、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在烤烟房忙碌的乡亲。整个村庄显现出一种恬静、轻松、自然的气氛,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致无异,所不同的是秦痕汉迹早已消逝,前行的脚步和着时代节拍。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过去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靠种植稻谷、小麦、油菜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而且灰尘满天。

一片烟叶让这里面貌突变。村支两委在“挖穷根”的过程中,选择以栽种烟叶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村里请来专家为烟农现场示范,手把手地传授烟叶栽培技术,还争取到了烤烟工程款300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烤房工厂、储烟库、育苗场,形成了集专业化育苗、专业化烤制、专业化分级扎把、集中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模式。山羊冲从此告别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告别脏乱,走向了卫生;告别落后,走向了文明。

常德市对产业在精准扶贫的地位有着清醒认识:产业扶贫是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载体,是致富贫困群众的根本途径,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市委书记王群在一次会议上要求,“扶贫开发要开动脑筋走市场化道路”。他举例说,桃源县的牛车河乡三龙村,24.44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中超过75%是崇山峻岭;全村1568人,有近千人收不到手机信号;70%的人畜饮水没有保障,大部分水田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季节基本颗粒无收。就在这样一个偏僻山村里,担任村支书的鲁胡子带领老百姓,一步步地把山村特产七星椒打造成了省内知名的“鲁胡子辣椒酱”。他要求,扶贫必须发展本地特色产业。

为此,常德市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政策平台、靶向平台、发展平台,变“资金到户”为“资本到户”,变“财政扶贫”为“金融扶贫”,变“政府推动”为“产业拉动”。常德市还建设了桃源县油茶和七星椒、澧县茶叶、汉寿县水产、西湖管理区水产等四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00万元支持其建设。

常德,精准在产业上;蝶变的力量,也来自于产业。

归根结底:精神面貌巨变

千变万变,还是人的精神面貌变。这是市长周德睿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慨。

在澧县太青乡石板村的一次采访座谈会上,我们感受到了这一“变”。

老支书王世新说,精准扶贫让群众的积极性高涨。修村组公路时,本来人均投入了1000元。可有的组觉得不过瘾,又自发修起了通到自家禾堂的硬化路。4组本来的任务是完成500米的入组路,可他们自筹7万元,再打400米。这个组共投入了16万元,钱都出得心甘情愿。——自主意识的增强。

王世新还说,过去出门怕人家知道自己是“石板人”,自从路通了,家富了,我们出外自豪得“自报家门”。——自信意识的萌发。

万古台公司董事长告诉我们,他的公司已经有8名大学生加盟,大都是本村人,并指着一位戴眼镜的陈姓大学生说:“他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信息工程的,在公司里搞电脑程序设计和后台服务。”他还说,其他几位,要么是学电子商务的,要么是学种植、养殖的。——自爱意识的觉醒。

驻村工作组的同志说,石板村开通“互联网+”,目的是让山村农副产品销往山外。自从开通这个平台以来,过去这个村的南瓜、冬瓜和红薯等丢在路边、沤在坑里都嫌“负担”,现在却能在城里卖上好价钱。光这一项就为全村增加50万元的收入。村民比过去勤劳了。——自尊意识的回归。

一个懒散的人、家庭、单位,无论你怎么帮他都无济于事。常德市精准扶贫提振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精、气、神,这让我们看到了贫困村永远告别贫困的希望。

相关专题:湖南实施精准扶贫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