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是旅游旺季。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以其浓郁的苗族风情,迎来了众多游客,村里旅游产业收入节节高。
十八洞村,有225户贫困户,以前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
近两年来,“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落地生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千亩猕猴桃产业园,企业和村民各占51%和49%的股份。进入丰果期后,每亩可产2500公斤猕猴桃,每亩收入约25000元,扣除成本5000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如今,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创业了。
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我省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力度也越来越大。
“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精准扶贫的湖南实践,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记在贫困群众的心底里。
高位推动,精准整合扶贫资源
精准扶贫的湖南实践,体现在高位推动扶贫资源的精准整合上。
8月3日至5日,省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在省委党校举行,以期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传导责任压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前的7月20日,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草案)》,全面部署和推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更早前的2013年11月6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强调,牢记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和嘱托,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扶贫工作;要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把有限的扶贫资源瞄准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真正扶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帮助的农户去。2011年7月在保靖调研时,徐守盛就强调要坚持精细化扶贫,群策群力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要做到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给予具体支持,一家一户回头看扶贫效果,千万不能大而化之”。
从贫困县考核、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我省改革创新机制,防止扶贫资源“撒胡椒面”。
在考核机制上,确保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精力用在扶贫上。由于先天不足,贫困地区生产总值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省委提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有效激发基层干部扶贫开发的动力。
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力求“把钱用在刀刃上”。将70%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到县,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将30%的财政扶贫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激发工作活力。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等,公开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夯实基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的湖南实践,体现在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上。
扶贫减贫,首先要搞清楚贫困人口在哪里?哪些人是贫困人口?也就是找准扶贫对象。以前,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是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推算出来的,扶贫政策、帮扶力量难以直接瞄准每个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大水漫灌”,“跑冒滴漏”在所难免。2014年,我省开展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将其作为扶贫“一号工程”。通过把贫困人口一个个找出来,逐一分析致贫原因,为精准扶贫打基础。
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由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特别是让互相知根知底的群众民主评议,确保选出真正的贫困户。邵阳县黄荆乡石塘村,山上怪石嶙峋,山下干旱缺水,贫困如影随形。去年,石塘村有21户76人,通过民主票选,被确定为扶贫对象。其中,村民陈超群等7户27人得到第一轮扶持。
通过精准识别,我省对每个贫困户都分别建档立卡,并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调整。对于经过扶持已脱贫的农户,经民主评议和公示后,有序退出;对于返贫的,将其纳入扶贫对象予以帮扶。总之,脱贫的一个不留,贫困的一个不漏。
2014年,全省识别出704万贫困人口、8000个贫困村。由于去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8万人,截至2014年底,我省造册登记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96万人。今年,我省进一步开展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复核工作,防止扶贫对象“穷人落榜、富人戴帽”。
合力攻坚,精准帮扶贫困人口、贫困村
精准扶贫的湖南实践,体现在对贫困人口、贫困村的精准帮扶上。
今年4月,我省8000个省级贫困村都迎来了“帮帮团”——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中,省直和中央驻湘单位派出18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比2014年增加3.5倍;市(州)、县(市、区)、乡(镇)也纷纷派出干部下沉到村,实现8000个省级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且驻村时间由2年改为3年,不脱贫不撤退。
今年4月8日进驻永顺县卧塔镇三家田村以来,省水利厅驻村帮扶工作队3名队员走遍全村12平方公里土地。脚板底下出成果:制订了3年驻村帮扶工作规划,并获省水利厅批复;确定办7件实事:建一个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河坝和渠系,修缮危桥和硬化通组公路,改善村容村貌并配备垃圾运输车,推进产业发展并协助完成农网、危房改造等,确保全村260户贫困户、1003个贫困人口3年内精准脱贫。
针对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各地“量身定做”不同的帮扶措施,直接帮扶到户到人。重点抓好“5个突出”,即: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教育培训“治穷根”,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防止扶持措施“脱靶”。江华瑶族自治县对大锡乡、大圩镇和两岔河乡共16个高寒山区村,采取易地搬迁扶贫方式,约1300户6000人成功搬迁,一举斩断穷根。
对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由“输血”变“造血”,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省扶贫办与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合作,通过财政贴息,采取建立信息平台、评级授信等配套措施,在53个县开展金融产业扶贫。只要有合适的产业项目,贫困户无需抵押、担保,就能向当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申请最高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并获贴息支持。今年截至7月底,已有12380户贫困户,成功申请3.52亿元小额信用贷款。我省金融“贷”动贫困户的做法,已被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吸纳,形成全国性指导意见。
当前,我省正抓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一批”要求,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实行精准识贫,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阳光雨露正在洒向每一个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