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湖南元素”

2015-06-24 15:01:20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夏声朝 黄柏强] [编辑:刘颖]
字体:【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资料图片)

长城抗战。(资料图片)

■气壮山河·湖南抗战故事·救亡①

【开篇的话】

硝烟虽然远逝,历史仍有回声。

转眼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来到了70周年的节点。

抗战是一首气势磅礴、内容丰富的交响曲。前方、后方,将士、百姓,正面战场、敌后游击等等,都是其中重要旋律。

抗战是一部勇赴国难、敢于亮剑的英雄史诗。无论是倒在冲锋路上的烈士、斩将夺旗立下卓著战功的功臣,还是修路架桥救助伤员的后方人员、赤手空拳横眉冷对侵略者的草根,都是与亡国灭种命运抗争的英雄。

抗战是一本分量厚重、给人启迪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明白了许多,也让我们知道现在、来日该做什么,更让我们懂得该怎么做。

为此,我们特开辟《气壮山河·湖南抗战故事》专栏, 共分“救亡”、“后方”、“砥柱”、“敌后”、“国殇”、“胜利”6个部分,讲述70多年前湖南抗战和湖南人在全国抗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为了“弘扬抗战精神与民族大义,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湖南日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夏声朝 黄柏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前进!进!!”这是我们神圣而庄严的《国歌》。

她诞生在抗日的炮火中,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自她问世,中国大地上一片“前进”声,万众一心,投身于抗日救亡中。考察《国歌》的诞生过程,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湖南元素”,烙印着湖南人民在抗战救亡的激情。

诞生于长城抗战后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风云儿女》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救亡故事。其大意是:九一八事变后,诗人辛白华和他好友梁质甫流亡到了内地,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但他们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漂泊中,他们认识了流浪中的贫困农家女阿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梁质甫参加革命,英勇抗敌,辛白华却沉湎于爱情之中。已走向艺坛的阿凤演出的现代戏《铁蹄下的歌女》,让辛白华受到很大的震动,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接着梁质甫又在抗战中牺牲,让他彻底清醒,终于抛弃了以前那种享乐的生活,走上了抗敌最前线。

《风云儿女》是以长城抗战为重要背景的。电影中至少三次明显出现长城抗战的内容:第一次,以电影特写镜头方式,展示了《申报》关于长城抗战的新闻报道。第二次,主人公阿凤返回东北家乡时出现了古北口长城的画面。第三次,梁质甫的女友——战地救护队队长徐家珍在北平告知辛白华,梁质甫在古北口血战中牺牲。因此,人们说,是《风云儿女》把长城抗战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长城被攻破

激发全国人民抗日热情

长城抗战发生在1933年。在这次战事中,20多万中国军队和10万日军,在长城一线几十公里的区域内血战了100多天。中国军队以血肉铸成一道道长城,誓死阻挡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主力的进攻。

从3月10日开始,到5月19日密云县城被日军攻占止,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古北口保卫战、南天门阻击战、石匣一带阻击战三次大规模战事,毙伤日军5000余人,而中国军队伤亡达12000余人。在这场战事中,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故事,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和《大刀进行曲》。中国军队涌现出一批抗日名将,这当中就有湖南人刘戡、黄杰。

刘戡,桃源县人,时任八十三师师长;黄杰,长沙县人,时任二师师长。从3月21日打到4月28日,这两个师坚守长城的南天门,让日军伤亡2000多人后才前进了600米。可两个师也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代价。有史料称:战事紧张时,“刘戡甚至将卫生兵、炊事兵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这个师“几乎一大半的官兵阵亡,刘戡也欲自杀殉国,被参谋长符昭骞等人夺下枪支”。

长城就这样被日军攻破了。“长城战败后华北已经无险可守”。可一心忙于内战的国民政府决定妥协,与日军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中国又一次丧权辱国。

亡国灭种厄运进一步加深。与国民政府不同的是,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情高涨。

长城抗战是创作的“重要源泉”

在抗日救亡背景下,《风云儿女》诞生。表面上看,拍摄这部电影是“公司行为”,其实体现的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全力共同武装抗日”的思想。策划这部影片的田汉、夏衍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操盘手”。

电影《风云儿女》剧本、《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是田汉。1889年,诞生于长沙县果园乡金花村田家塅的田汉,1930年加入“左联”,次年又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并任主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4岁时就开始写剧本,“写戏”后来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1934年秋,在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的田汉,决定创作一部反映长城抗战的影片《凤凰的再生》。其构思是:通过流亡内地青年诗人和农家女走上民族战场的故事,比喻中华民族像凤凰一样在烈火中得到再生。11月,田汉对影片又有了新的构思:即在凤凰涅槃图的情节线索外,突出青年诗人写作长诗《万里长城》的情节线索,并将电影片名改为《风云儿女》。这之前,田汉从大量的新闻报道等途径得知长城抗战的惨烈。

1935年1月,田汉完成了《风云儿女》电影故事梗概,由于电通公司“催稿甚急”,来不及完成电影台本,原计划要写很长的主题歌也只写完两节,就匆匆交稿了。交稿不久的2月19日晚,田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电通公司请夏衍把田汉写的电影故事梗概改写成电影台本,并用3个多月的时间迅速拍成了电影。

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风云儿女》主题歌。当《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后,人们评价说,“长城抗战对《国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国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成为中国最著名抗战歌曲

长城,是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日军还曾把脚踩长城作为侵略者胜利的象征。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能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

地上的长城被日军攻破了,我们心中的长城不倒,“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田汉要在《风云儿女》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电影的画面中:火光闪闪,杀声震天,军鼓咚咚,军号嗒嗒,在辛白华的率领下,“一双双脚,穿鞋的,光脚的,大的,小的,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前进!火光照亮了人们坚毅的脸庞,一边前进,一边放声歌唱。那歌声穿过硝烟,划破夜空,合着中华儿女坚定的步伐……在万里长空回荡……”

这画面、这歌声、这主题,自然能激起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电影所创造的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从这个意义上说,田汉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人民代言人”。

王人美最先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主角阿凤,由王人美饰演。

王人美是谁?

王人美的父亲王立庵就是当年毛泽东在一师的数学老师。解放后,毛泽东还叫她“细妹儿”。不过,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时,王人美却到了黎锦晖创办的美美女校学习歌舞。1934年,王人美在蔡楚生拍摄的《渔光曲》中一“曲”成名。夏衍和许幸之决定邀请王人美出演《风云儿女》的女主角——苦命歌女阿凤,考虑的是王人美“银幕形象既美丽又健康活泼,能给正遭受日寇蹂躏的国人以鼓舞;思想进步,是左翼电影联盟的积极分子”。“一个多月后,电影杀青,夏衍、许幸之邀请聂耳作曲。没过三天,许幸之带着还处于创作亢奋中的聂耳冲进王人美的住处,请极富音乐天才的她试听。王人美打开钢琴盖,随着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高亢激昂的旋律回响起来……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湖南救亡运动“冠全国”

有关资料记载:“1935年5月24日晚,《风云儿女》正式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义勇军进行曲》立即传遍了全中国。”《风云儿女》是哪一天在哪一个剧院在长沙上映的,我们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一个事实是,“戏院散发的说明书上首次刊登了这首歌的歌谱,银幕上下一起高声歌唱的动人场面也在多间戏院频繁出现”。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湖南人民早就意识到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湖南人民早就行动了,从九一八事变后如春笋般出现的救亡组织,到抗日战争胜利,湖南救亡运动的力度曾被评为“全国之冠”。

《义勇军进行曲》中“我们万众一心”表达了一种共同心声,树起了一面旗帜,集合着大众的力量。因此,徐悲鸿评价说:“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方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必不死,此民族必不亡。”

■链接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后,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22个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华民国与伪满洲国也因此事实上以长城为界,伪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

相关专题:气壮山河·湖南抗战故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