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靠老子,自己闯路子”
——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的家风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李光 滕珊珊
“艰苦朴素,不搞特权,为民服务。”这是孙媳妇郭香菊对爷爷滕代远家风的描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有5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滕久翔留在老家麻阳。5月25日,记者来到滕久翔位于麻阳县城的家中,听其儿媳妇郭香菊讲述滕代远的家风故事。
艰苦朴素是传家宝
滕久翔家墙上还保留着去年洪水淹过的痕迹。堂屋正中挂着滕代远大幅黑白照片。屋里没有经过装饰,简单、简陋,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整洁。
滕久翔已去世多年,他的儿子滕树生常年患病,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儿媳郭香菊。
“说起我们家的家风,首先就是艰苦朴素。”郭香菊开门见山地说,“这在爸爸去北京认父中最能体现。”
滕久翔刚出生8个月,滕代远就当兵去了,一直未回。1950年2月,滕久翔得知父亲担任铁道部长,第一次到北京认父,见到了离别27年的滕代远。滕久翔回麻阳,滕代远夫妇送他到大门口,给他一个大布包。滕久翔回到家里打开包一看,都是些旧衣服,家里人很失望。滕久翔的祖母问:“家里这么困难,你父亲没给点钱?”滕久翔说:“到辰溪下车时,只剩一块五角钱了,回家的路程还远一点,只能饿肚子了。”祖母听了,笑着说:“账算得蛮精哩,胡椒没得一粒,倒找3斤姜。”
“爸爸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说这是爷爷给我们的传家宝,不能丢。”郭香菊告诉记者,到现在,家里一直坚持勤俭节约。她也教育自己的一双儿女,不跟别人攀比,要艰苦朴素。她的儿子滕丹一家3口如今还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
不能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
滕代远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搞特殊,不准给国家添麻烦,要求孩子们一步步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郭香菊告诉我们,其实爸爸滕久翔1950年去北京认亲时还带了点私心:“当时,我爸爸在农会工作,心想父亲当了大领导,在北京找个工作肯定没问题,于是千里上京寻父。”但当滕久翔向父亲滕代远提出想在北京找工作时,滕代远一口予以回绝,并说:“孩子,按情理,我应该在北京给你找个工作。但正因为你是我儿子,我不能为自己的亲属谋取私利,败坏党的形象。”同时要求滕久翔:“不要靠老子,不要打我的牌子给国家添麻烦,要自己闯路子。”
从北京回到家乡麻阳后,大儿子滕久翔安心工作。在县文教科工作时,他一个人要养活家里7个人,其中包括5个孩子,生活压力不小。即便后来在“文革” 中, 滕久翔被降职调到锦和水利泵厂工作,日子艰难,他也从没向当地政府提过任何要求。
最后遗嘱是“服务”
1974年11月30日,滕代远病危,当亲人们赶来看望他时,他已说不出话,嘴里只能发出含糊的“喃喃”声,努力用手比划着,指了指桌上的铅笔。当亲人们将纸笔送到他手上时,他使尽力气,在纸上写下了“服务”二字。
“服务”,是滕代远留给子女的最后遗嘱,也是滕家坚持的家风。滕代远的儿子们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民服务。
郭香菊向记者讲述了四叔滕久耕的故事。1968年,滕久耕参军入伍,主动申请当炊事员,在荒无人烟的西北一干15年,15次立功受奖。1969年山东昌潍地区遭受海啸灾害,他把仅有的30元钱寄给了灾区。提干后发第1个月工资,除上缴伙食费外,其余都给了一个老母瘫痪、家庭困难的干部。他还经常给生活困难的群众寄钱寄物,落款常用化名。
“我时常教育我的两个孩子,要向几个爷爷学习,学习他们兢兢业业的作风、一心为民的情怀。”郭香菊说,她不指望孩子有多大出息,但必须干好工作,服务社会,传承滕家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