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安乡县安兴村:绿蔬园里话农事

2015-02-25 20:41:24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编辑:蒋俊]
字体:【

绿疏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天外运新鲜蔬菜超过30吨。

(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天外运新鲜蔬菜超过30吨。)

正抓紧时间打包的包装工人都来自安兴村。

(正抓紧时间打包的包装工人都来自安兴村。)

刚刚采摘的新鲜菜薹。

(刚刚采摘的新鲜菜薹。)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安乡报道

正月初五,突如其来的阵雨挡不住湖南省安乡县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忙碌的节奏,100多名身着雨具加紧采摘菜薹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我们去年忙到腊月二十九,之前担心大年初三上班会人手不够,没想到来干活的人数不比平时少。”理事长肖均介绍,合作社按照每名男劳动力每日120元、女劳动力每日100元的标准雇佣附近村民干活,“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按日计酬,每月3号统一结算。这大半年我们从没拖欠过工资”。

曲折

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安乡县安康乡安兴村,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共租用了村里1500多亩旱地用于蔬菜种植。

“尽管合同签了,但直到6月冷库开工我才放心。”村支书刘四清给出的解释是,花大价钱建冷库不仅能增强合作社抗蔬菜市场风险的能力,更表明肖均看好在安兴村建立蔬菜基地的前景,“他安心了,安兴人才放心。”

前些年,也曾有人来到安兴村办蔬菜基地种植冬瓜。结果,冬瓜销售价格大幅下跌,投资方亏了一大笔钱之后招呼都没打就撤走了。“原以为能带动乡亲们致富,最后却成了泡影”。

教训

后来,也有过几批人希望到安兴村考察,但村干部们多了个心眼儿。“我们觉得,对方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眼光都很重要,否则,说再多的花言巧语,给再多的政策扶持,统统不管用。”

其实肖均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是安康乡人,一直在外地做蔬菜种植,能回老家发展当然好。但打拼多年,我得出一个教训,如果投资环境不好,挣到手的钱也能化成水”。

所以,当县里推荐肖均到安兴村谈合作时,双方都进行了详细考察。

刘四清多次到肖均在益阳某县的种植基地了解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而肖均也在比较安兴村与其他多个地方的优势。几经洽谈,双方终于达成一致。

合作

根据协议,安兴村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分批与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形式分为全年流转与季节性流转。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不仅能根据土地面积收取租金,还解决了50岁至70岁留守村民的劳动力过剩问题,让这部分无法出远门打工的村民可以到合作社做事挣钱。而季节性流转则彻底解决了全村土地闲置问题。”刘四清介绍,“目前我们村没有一亩土地抛荒”。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推行也让不少村民受益。“譬如种植菜薹,合作社向农民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然后以每斤最低6角钱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种植的菜薹。”肖均以去年冬季为例,合作社以每斤一块多的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菜薹,平均每亩可获利5000至6000元,最少的也能挣3000元。

“村里主要负责为合作社做服务,尽全力提供好的投资环境。譬如我们一方面组织村民到合作社做事,化解双方在合同履行方面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做好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刘四清说,安兴村对合作社唯一提出的要求是,在用工方面优先使用村里的合格劳动力。

“为了防止恶性竞争,村里暂不考虑引进其他蔬菜种植合作社。这也是我们参考许多地方失败经验后作出的决定。当然,我们依然欢迎其他有特色的农业企业到安兴村来发展。”

成果

不到一年时间,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投入数百万资金打造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并实现盈利。

“从去年菜薹上市到现在,我们每天最少有30吨新鲜蔬菜运往广东,最多时超过50吨。每天到合作社做事的村民不少于100名,事情多的时候超过300名。”肖均说,由于合作社讲诚信,不拖欠,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到合作社做事,“不少外村甚至其他乡镇的人也慕名而来。”

村民老杨告诉记者,他家去年增收超过20000元。“光我和老伴在肖老板这里摘菜薹,就赚了近7000块钱。今年我想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菜,不忙的时候还是过来打工,这样更划得来。”

除了农民增收,合作社还带来了运输、建筑、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年只有1500亩,捆扎菜薹的橡皮筋就用了10多万块钱的,别说纸箱、保鲜袋等其他包装的花费了。”

合作社今年的目标是继续通过土地流转,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蔬菜品种增加到十多个。“我们将尽快再建两座冷库,增加育苗基地。”提到蔬菜深加工,肖均笑着说,当务之急是建食堂:“种植面积扩大了,统一开餐能方便其他村镇的人来做事。”

相关专题:记者新春走基层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