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侄媳良心坚守照顾残疾失独叔叔35年

2013-12-30 10:06:58 [来源:郴州新闻网] [编辑:周舜]
字体:【

  陈巧燕在为叔叔刘秀苟穿衣

  1978年到2013年,19岁的花季少女变成了五十四岁的老妪。

  35年,当年那个新婚燕尔的幸福新娘已含辛茹苦独自将6个孩子抚养成人。

  12775个日日夜夜,染白了她的头发,也在她的脸上刻下了岁月沧桑的印记。

  1978年到2013年,35年,12775个日日夜夜,一切都变了,唯独不变的是陈巧燕对失独叔叔刘秀苟的照顾。在外买房的儿子想接陈巧燕去享享清福,可这个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女人却摇了摇头:“叔叔不肯和我一起去我就不去,心里丢不下啊,我要照顾叔叔到百年归休。”

  

  在田里劳作的陈巧燕

  “我不能垮,我垮了家就散了”

  丈夫因病去世 娇小身躯扛起两老六小

  1978年,宜章县白沙圩乡腊元村19岁的陈巧燕已经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家里开始给她张罗婚事。同年,她嫁给了隔壁邝里洞村的刘友堂。

  刘友堂早年丧父,与母亲和叔叔刘秀苟生活在一起。刘秀苟曾经结婚生女,但后来离了婚,独女也因病去世。因曾被瓦片击中头部,刘秀苟留下了反应迟钝的后遗症。嫁过来后,陈巧燕与丈夫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叔叔的责任。虽然日子清苦,可是母慈子孝,夫唱妇随,陈巧燕在平淡中感受着幸福。

  可是,这幸福的日子却在1991年改变了轨道。当时,刘友堂的髋部开始出现疼痛,左脚也活动不方便,最后被确诊为骨癌。1999年,刘友堂去世了。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陈巧燕懵了,觉得自己的世界早已天崩地裂。陈巧燕回忆说:“我想起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和六个小孩,心想我不能垮,我垮了家就散了。”

  “你不知道当时我有多可怜,老公死了,饭没得吃,安葬费也没有”,说起往事,眼泪在陈巧燕的眼眶里打着转转。

  最终,陈巧燕向亲戚朋友借了两万三千块钱,料理了丈夫的后事。

  “再辛苦也得苦,丢下他良心过意不去”

  一人耕种6亩地 一家人吃红薯煮饭充饥

  丈夫去世后,为了养活一家九口人,陈巧燕起早贪黑地忙起来。每天早上四五点,陈巧燕便会起床,把猪食煮好,天就亮了。喂完猪,为叔叔和婆婆做好早餐,陈巧燕便到地里忙活去了。忙里忙外的陈巧燕连坐下来歇会的功夫也没有,直到晚上九点多才能爬上床睡觉。

  “那时候我一个人种了6亩地,多的时候一年可以产出五千多斤干玉米粒呢。”这四五千斤玉米的晾晒就靠陈巧燕担进挑出。身高一米五、体重只有七十多斤的陈巧燕,一次可以挑起一百多斤的玉米。但即使她这样勤快,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陈巧燕隔壁邻居刘华成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们日子苦啊,全靠巧燕一个人忙里忙外。他们经常吃红薯和玉米煮饭,可她没亏待过她叔叔,她自己有吃她叔叔就有吃。这么多年,她叔叔身体都很好,没生过什么大病。”

  生活的重担压得陈巧燕喘不过气来,她的兄弟姐妹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凑钱为她在离村庄4公里外的笆篱乡大刘村买了一间房。她的六个孩子全部搬到了大刘村,两个大女儿辍了学,大的照顾小的,帮村里的鞭炮厂做手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和学费。而陈巧燕则在家里继续赡养着两位老人,“再辛苦也得苦,丢下他良心过意不去。不管他了,难道让他去讨饭吗?”

  “我有时候一个人在田里做事,做着做着就会哭,可是想起孩子们这么懂事,心就宽了。”为了改善生活,陈巧燕在大刘村租了4亩田种水稻。陈巧燕的儿子刘海运告诉记者,那时候她母亲每隔10天就会来大刘村,给他们带点蔬菜,同时给水稻洒洒农药、施施肥。“从家里到大刘村要走一个小时,妈妈用她的汗水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自从种了水稻,我们就能吃上不参杂红薯和玉米的米饭了。”

  

  种点小菜、照顾一岁半的孙子和叔叔就是陈巧燕现在的生活。

  “有叔叔我们才是完整的家”

  为叔叔继续留在深山 叔叔80岁仍然身体硬朗

  现在,陈巧燕的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孩子们都成了家。陈巧燕本打算和婆婆、叔叔一起住在儿子刘海运家。可是在深山里住了一辈子的刘秀苟不习惯了,他觉得外面很嘈杂,晚上睡不着觉。为了叔叔,陈巧燕又回到了深山里的邝里洞村。

  种点小菜、照顾一岁半的孙子和叔叔就是陈巧燕现在的生活。陈燕巧细心地照顾着叔叔,做饭、洗衣、洗头、准备洗澡水。已是耄耋之年的刘秀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身体也十分硬朗。“家里都备着药呢,叔叔一感冒什么的我就给他吃药,严重点就带他看医生,他现在身体好着呢”,陈巧燕笑着说。

  陈燕巧说,“既然命运让我遇到了他,和他有了亲缘关系,我就有责任照顾他。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叔叔我们才是完整的家”。

  记者手记:

  12月25日,从宜章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白沙圩乡邝里洞村的一个自然村——凹里村。这个村落几乎都是时代久远的黄泥巴土砖房,大多数村民都已经搬出去了,只剩下十余个老人小孩。为了叔叔,陈巧燕放弃了去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的大刘村居住,而选择了留守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子。

  见到陈巧燕时,她满脸笑意,声音响亮地和记者打招呼。在和她交谈的过程中,她始终开心地笑着,响亮的声音中都充盈着快乐。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将她折磨成满脸愁容的怨妇。

  记者多次问她为什么要照顾丈夫的叔叔,并且这一照顾就是35年。她回答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良心”。在她看来,叔叔是她的家人,她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如她自己所说——“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叔叔我们才是完整的家”。

  记者稍后在大刘村见到了陈巧燕的儿子刘海运,当问到他是否埋怨过母亲时,他笑着说:“没有,我妈妈真的很伟大,给了我们母爱又给了我们父爱。我们的很赞同妈妈照顾爷爷,爷爷是我们的家人,照顾是应该的。”

  刘海运口中的“爷爷”便是他们的叔公刘秀苟。现在,每逢刘秀苟生日、过年过节,陈巧燕的孩子们就会买东西回家看望“爷爷”。也许,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吧。

  1978年到2013年,35年,12775个日日夜夜,陈巧燕无怨无悔地照顾着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叔叔。虽然艰辛填满了一万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却依旧灿烂如花。她用她淳朴的善良,用她对良心的坚守,教育了她的孩子什么是孝道和责任,也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起了人们内心向善的力量。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