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党史专家刘胜洪讲述“插标分田”的历史。
湘南起义纪念馆里的英烈谱? 本版照片均为 李丹 摄
【红色档案】
湘南起义
湘南起义,是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在湘南地区共同组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此次起义于1928年1月中旬由“宜章年关暴动”揭开序幕,历时3个多月,先后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近100万人参加,沉重打击了农村封建主义势力,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呈现了“红旗漫卷南天乱,湘南这边红一片”的革命局面。在湘粤军阀重兵“会剿”的不利形势下,朱德、陈毅率湘南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在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的接应下,在酃县(今炎陵县)实现两军会合,旋即朱毛部队会师井冈山,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这次起义创造了用正规武装支持和推动广大农民暴动,把武装起义、建立政权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的初步经验,进行了土地革命的最初尝试。它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对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撰:夏远生)
【红色寻访】
楚粤孔道,古城宜章。
83年前,几位世纪伟人,在这里创下惊天义举,播下红色种子,燃起星星之火。镰刀斧头砸向黑暗,红旗一夜遍湘南。
风雨沧桑。2011年5月17日,当我们来到这个湘南起义的策源地,追寻红色足迹,发现当年的壮怀激烈,如今一切归于平和。
守护历史的,只有宁静与安详。
智取宜章
一条陈年的老巷,一座清代风格的院落。
坐落在宜章县南关古街的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这里曾是清政府守备处,后来成为县女子职业学校。1928年1月,湘南起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千里转战进入粤北、湘南一带,与中共宜章县委商定共同发起暴动。
当时的宜章城,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宜章县委掌握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武装,这就是胡少海领导的游击队。
胡少海北伐时曾在程潜部队当过营长,因不满蒋介石残杀工农的行径,便在湘粤边拉起一支队伍。在宜章县委帮助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也整编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胡少海的身份从未暴露。朱德、陈毅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智取宜章。
1928年1月11日,胡少海带领先遣队,打着国民党第16军第140团的旗号开进宜章城,称回乡“协助地方维持治安”,并放话“团长王楷”第二天将率大部队进城。次日,化名“王楷”的朱德,与陈毅率部进入宜章。国民党地方官绅摆下“鱼翅宴”,为部队“接风洗尘”。
当晚,朱德、胡少海领着14名干练的卫士,带上驳壳枪准时“赴宴”。
“鱼来啦!”酒过三巡,大厅传来跑堂一声呼喊。这是事前约定的信号。
“当啷”一声,朱德霍地起身,掷杯于地。
“不许动!”一队工农革命军战士冲进大厅,国民党县政府官绅20多人瞬间成为俘虏。
与此同时,陈毅、王尔琢等指挥部队,迅速解除了县城挨户团、保安队等武装,俘虏警察及民团400多人,打开监狱放出革命人士与无辜群众。
很快,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飘扬在县城上空。那一刻,风涌云起,百姓奔走欢呼:“暴动了”、“胜利了”。
2月6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因为距农历除夕仅10天,此次暴动又被称为“年关暴动”。
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如今成了一座纪念馆。院落中央,一口古井依旧泉水充盈:1928年,朱德来到宜章后,经常在此提水饮马,保持着劳动的习惯。
这座写满历史沧桑的院落,是湘南起义诸县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风卷红旗
智取宜章,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至1928年4月队伍转移至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止,起义共历时3个多月,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近100万人参加了起义。
作为亲历者,肖克将军在1928年4月曾赋诗一首《登骑田岭》:“农奴聚义起烽烟,晃晃梭镖刺远天。莫谓湘南陬五岭,骑田岭上瞩中原。”描绘了当时风卷红旗的壮观与豪迈。
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把武装暴动与建立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先后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更是开展得轰轰烈烈。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件珍贵的文物:一眼看去,这只是几根长约一米、宽三五厘米不等的普通竹签。由于年代已久,竹签已经发黑,但仔细查看,仍可见上面隐约写着人名、稻田位置和面积。
在党史专家的眼里,这几根竹签所承载的历史,足以超过许多同样作为文物的恢宏建筑、飞机大炮。
今天的湘南农村,山河依旧,当年“插标分田”的稻田依然有农民躬耕。宜章县原党史办助理研究员刘胜洪,为我们复原了80多年前的情景——
1928年3月,湘南特委在永兴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会议确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原则。湘南特委还在永兴湘阴渡试点,总结出土地分配办法:以乡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以原耕地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在那场规模空前的土地革命运动中,宜章、郴县、永兴等8县,共插标分田69万多亩,约占总田地面积的20%。
插标分田,使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看到了安身立命的希望,成为他们坚定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精神支柱。
刘胜洪说,湘南起义开创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先例,为我们党领导土地革命积累了最早的经验。
“枪挂星辰旗卷月,人沾露水马披霜。重围突破征途险,两路雄师会井冈。”湘南起义的光辉,不仅被诗人所记述,更已被历史所铭记。
湘南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湘南的反动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劳苦群众的斗志,有力声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肖克将军曾有如此评价:“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有了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
热血史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时共有1.2万人,其中,宜章儿女便有3000多人。这支队伍中,后来有许多人在党的高级指挥机关和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壮丽的革命史诗,离不开鲜血与牺牲。仅在宜章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便有1213名英魂为中国革命而陨落。这方热土,不仅养育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更涌现了毛科文、张际春、胡少海、曾志、陈光、欧阳毅、彭儒等一大批党政军优秀人才。
在湘南起义纪念馆,我们偶遇78岁的袁贤光老人。从县商业局退休后,老人发挥余热,一直致力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从老人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了中共宜章县委第一任书记李文香牺牲的悲壮故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文香不幸被捕。敌人想从他口中得到县委和县农会的机密,对他进行严刑拷打,然而,把他的腿打断了也一无所获。1927年5月1日早上,敌人将他用箩筐抬着游行示众,沿街百姓,悲愤填膺。
尽管满身伤痕,不能行动,李文香仍大义凛然,一路高呼革命口号。敌人气急败坏,当众将他的耳朵割了下来。李文香仍大声怒吼:“你们可以摧残我的身体,可无法阻止更多的人民起来革你们的命!”惨无人道的刽子手,竟然把他的眼睛剜下、舌头割下、牙齿敲掉。英雄牺牲时,年仅48岁。
叙说到此,袁贤光老人悲不能己,掩面而泣。
在与袁贤光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正因为心怀敬仰,每到清明,他都要去烈士陵园为英雄祭扫。得知李文香的后人现在生活窘困,老人四处奔走呼吁,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促成了烈士后人待遇的落实。得知县委办的老同志在编辑《朱德在宜章》一书,老人自掏腰包,陪同下乡采访和搜集材料,做了大量工作。书出版后,老人又不顾年老体弱,推着一辆自行车,去到全县21个乡镇、49所学校和80多家单位,将3000多册书籍免费赠送到老师、学生和干部群众手中。
代代相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红色风暴,留下的痕迹渐渐模糊。湘南起义,更多地存在于百姓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一种精神财富,长久滋养着这片土地。
李代荣,是宜章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文香的孙子。今年65岁的他,是一名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老中医。他的哥哥李代继,也曾是农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兄弟俩通过这种治病救人的方式,来传承祖父的革命精神。李代荣告诉我们:“父母给哥哥取名‘代继’,意为‘代代继承’;给我取名代荣,意为‘代代繁荣’。父母之意,就是要我们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外墙,如今是一条“儿童红色文化长廊”。孩子们用纯真的视角、天真的画笔,描绘着当年那段红色的历史,更描绘着未来的希望。
今天的宜章,这样的希望无处不在:
当年打响“湘南起义”第一枪的宜章女子职业学校,如今已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当年朱德驻兵休整的巍巍莽山,也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珠三角、长三角旅游休闲的优选胜地;而绵延千年的骡马古道,则在诉说沧桑的同时,被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及武广高铁所代替……宜章,今天已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南风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跨越发展的“前沿地”。
在传承红色优良传统的同时,宜章人民创新求变,创造着五彩斑斓的生活。近年来,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49亿元,增长16.9%,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快车道,开始进入郴州市的第一方阵。
采访中,郴州市委副书记、宜章县委书记向曙光说,机遇,正在叩响“老、少、边、穷”的大门。在他眼中,“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生态秀丽的宜业宜居宜游”,正是宜章的未来。
【红色手记】
一条崭新道路的萌芽
湘南起义,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实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武装暴动与建立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结合起来。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土地问题。从南昌起义开始,我们党就认识到了在广大农村发动土地革命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一路行军作战,一直未能真正贯彻执行。
朱德、陈毅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从湘南起义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设立土地委员会,制定《土地分配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插标分田”。土地革命的开展,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军参战的热情。我们党获得了农民,获得了群众,从此,革命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胜利有了最基本的群众保证。
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初步结合,是湘南起义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它包含着一条崭新革命道路的萌芽,为后来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创立积累了最初的实践经验。
回顾80多年前的那次伟大起义,弘扬先辈风范,汲取历史营养,对于推进我们今天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页:“年关暴动”红旗漫卷湘南
“年关暴动”红旗漫卷湘南
郴州市宜章县,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外的围墙上布满了儿童红色文化作品。孩子们的手绘,将“湘南起义”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地再现。 记者 李丹 摄
湘南起义声震湘粤赣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千里转战进入粤北、湘南一带,与中共宜章县委商定共同发动暴动。1月11日,胡少海带领先遣队开进了宜章县城。第二天,化名王楷的朱德和陈毅率主力部队趁当晚国民党县长举行宴会为朱德、胡少海洗尘之机,将赴宴的所有反动官吏及劣绅全部逮捕。与此同时,陈毅、王尔琢指挥部队解除了团防局和警卫局的武装,俘虏警察及民团400多人,随即打开监狱,放出革命人士与无辜群众。
1月15日,部队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新老县长和9名民愤极大的反革命劣绅,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儿童红色文化长廊,由小学生用彩笔描画的一幅幅历史故事组拼而成。它将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围在彩色的世界。
9岁的白岩森可能不知杯酒卸敌是何意,邓捷或许不懂妙计如何施。可是,不用等待多久,他们就知自己画的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了。
一双孩子的手,用颜色简单地笔画,将“智取宜章”定格。我们从彩色的漫画走进黑白的历史。
朱德化名“王楷”入宜章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部进入广东乳源县北的杨家寨,与“马日事变”后避居在此的宜章县委委员、县农协主席杨子达取得了联系,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决定实现汝城会议计划,发动湘南起义,并首先在宜章组织暴动。
随后,部队开进宜章西南的莽山休整。中共宜章县委获悉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进入莽山后,县委书记、湘南特委委员胡世俭等立即前往联系,与朱德、陈毅一道制定了夺取宜章县城的方案。
1月11日,一直潜伏的胡少海带领先遣队,打着国民党第十六军第一四0团的旗号开进宜章县城,扬言回乡“协助地方维持治安”、“防共防匪”,并放话“团长王楷”第二天将率大部队进城。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和土豪劣绅,争先表示第二天要为“王楷团长”接风洗尘。
1月12日,化名“王楷”的朱德与陈毅率部进入宜章,受到国民党新老县长杨孝斌、黄得珍等地方官绅夹道恭迎。部队将司令部设在县立女子职业学校。获悉县长杨孝斌坚持宴请部队的情报后,大家当即决定将计就计。
当晚,朱德、胡少海领着14名干练的卫士,带着驳壳枪登上宴会地点县参议会二楼。宴席上觥筹交错之际,一切战斗准备正如期进行。
“鱼来啦!” 酒过三巡,大厅传来跑堂的一声长叫。这是约定的信号。只听“当啷”一声,朱德霍地起身,掷杯于地。
“不许动!”一队战士冲进大厅,新老县长等官绅20多人瞬间成为俘虏。
“年关暴动”声震湘粤赣
与此同时,陈毅、王尔琢等指挥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挨户团、保安队、警卫局等武装。很快,绣有斧头、镰刀的鲜艳红旗飘扬在县城上空,因为时间距离农历小年仅4天、大年仅10天,此次暴动又被称为“年关暴动”。
湘南起义的序幕就此拉开。随后,朱德、陈毅对部队进行整编,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蔡协民任政治部主任。参加暴动的宜章农军编为宜章独立团,胡少海任团长。2月6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毛科文任主席。接着,在近城、白沙、黄沙、栗源、赤石等5个区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
一时间,革命烽火燃遍湘南,声震湘、粤、赣3省,呈现了“红旗漫卷南天乱,湘南这边红一遍”的新局面。
“智取宜章”的画已止笔,“湘南起义”的历史却永远记住:有了1928年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湘南起义是“武装斗争与工农运动结合”的光辉范例,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责编:刘艺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