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贫困县产业升级
——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精准扶贫纪实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秋风吹,蟹儿肥。
10月14日,在沅陵县二酉乡清水坪村,记者品尝到了这里的螃蟹,蟹黄饱满、肉紧味美、唇齿留香……
与别处不同,这里的螃蟹不是养在湖里,而是养在稻田里。
近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与沅陵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大批农业专家来到沅陵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发展“稻田+”产业,在稻田里养出了禾花鱼、青蛙、螃蟹、泥鳅……他们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生态化、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
“稻田+”让农田变聚宝盆
稻田养鱼,在沅陵已有多年经验。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挂职担任沅陵县科技副县长的张建国经过调研,提出“稻田+”,让稻田养上螃蟹、泥鳅、青蛙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
然而,农民一开始并不配合。传统的“稻田+”养殖技术,必须要对农田进行改造,田地四周和中心都要深挖沟,既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稻谷成熟时也不利于机械收割。
张建国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研究、实践摸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动态控制水位、水跟稻走、片区发展、合理比例投放的养殖模式。2017年“稻田+蟹”开始推广,今年上半年5个乡镇共投放20多万只蟹苗。
效果怎么样?“非常成功,可以说稻蟹双丰收。”张建国分析,稻蟹生态互融共生,养蟹不能打农药、不用喂饲料。蟹是清道夫,吃田里的杂草、田螺、虫子,吃得多排得多,利于土壤改良和稻谷生长,米的质量也好。综合来看,省了买农药的费用,米的价格翻倍,加上螃蟹的收入,平均每亩增值3000多元。
沅陵县邂元稻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泽辉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以200元每担的价格收购稻田混养的干谷,远远高于国家收购价;但还是有人不卖给他们,把米卖给了外省经销商,价格高达每公斤14元。
据统计,沅陵县杜家坪、楠木铺等5个乡镇已创建7个集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民宿民居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和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发展稻蟹、稻鱼、稻蛙、稻泥鳅共计5800多亩,亩平增收1000多元,预计2900户受益,其中2000余人脱贫。
专家送技术促产业升级
这样的扶贫举措,不只是在沅陵。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沅陵、武冈、新化等10个县市建立特色产业战略合作关系,促进贫困县的产业结构升级。
扶助产业发展,技术是保障。“专家要下到基层,解决问题,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 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副书记、副院长黎移新介绍,学校组织专家110余人,为10个县市区的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扶贫点、36个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一对一”科技服务。充分利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平台,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
新化农民刘海辉学成返乡后,利用所学技能,规划并建成占地60亩的休闲旅游度假村,成立电商公司,解决了68名贫困人口的就业,2017年实现人均增收1.8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帮沅陵获批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湖南省碣滩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新型片式电厂及先进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意味着该县部分产业发展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可享受省里相关扶持政策。”张建国说。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高职院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湖南生物机电职院院长史明清表示,学校还将继续发挥职教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真脱贫、脱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