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甘肃上海三省市代表委员共话新区加速度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周汉民 解放日报记者 张海峰 摄

虞海燕   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摄

胡衡华   湖南日报记者 张目 摄

3

新区如何建设——

开拓创新,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记者:浦东新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新区,20多年来筚路蓝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浦东速度”。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目前来势看好。说说新区一路走来的成绩和故事吧。

周汉民:浦东新区的建设创下了中国速度之最,怎么形容?在过去30多年里,上海经济增速往往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浦东经济增速往往高于上海两个百分点,这就是浦东速度。

这样的速度,不仅表现在硬件上,更表现在改革的理念雄心和战略上。“浦东速度”千万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关注它改革的节奏。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浦东经济也会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会回调到合理区间,但改革的速率不能变,改革永远在路上。

胡衡华:湘江新区2015年获批以来,高起点、高质量编制了规划体系,制定了重点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培育重点产业,推出了行政管理、土地制度、投融资等“十大改革”。可以说,新区发展开启了新征程。

作为新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决策者,一路走来,我深感新区建设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每走一步都充满艰辛,同时也享受着干事创业的喜悦,对新区的发展充满信心。

虞海燕:兰州新区在一张白纸上起步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克服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等各种困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过3年不懈努力,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25.8亿元,年均增长34%。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目前已有38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落户新区。

4

新区经验——

浦东最大魅力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制度创新

记者:在国家级新区中,浦东新区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如何向浦东新区学习?新区之间如何互相借鉴学习?

周汉民:浦东过往的经验是不能忘怀的。一是注重立法,二是注重规划,三是注重人才,四是注重投入。其中一个核心,是坚持立法先行,以此来引领开发开放。

各个新区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自主创新、自主实践,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但一些通行的理念规则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比如浦东新区坚持开放的理念、立法先行的规则意识、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的探索等。

虞海燕:我曾多次赴浦东新区考察学习,对我触动最大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浦东新区依托张江高新区这个平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优化提升了产业结构,成为国内技术创新方面的龙头和翘楚。另一个是最早获批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提升开放自由度、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作出了卓越贡献。浦东新区的发展经验,对于我们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对于兰州新区来说,一方面,我们注重与其他国家级新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学习他们的对外开放经验。

胡衡华:浦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的标杆。我们将立足湖南实际,积极学习借鉴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等国家级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一是学习他们持之以恒、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发展理念。二是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三是学习他们扬长补短、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法。

新区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一方面,积极创造经验,共同分享、推介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争取建立国家级新区常态化联席交流机制,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以浦东新区为主体,上海自贸区先行一步,再一次为全国改革发展探路。不少地方的新区也在积极申报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可以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周汉民: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在浦东设立,自贸区起步时只有28.78平方公里的面积,2015年扩区后全境都在浦东。两年多来,自贸区的改革一波接着一波,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加快了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自贸区最大的魅力不仅是“政策红利的洼地”,更是来自制度创新,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的治理模式新探索。

虞海燕:上海自贸区为我们推广了经验,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我们正在积极申报自由贸易园区,力争尽快获批,切实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