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美食篇】要问浙菜几许味?鲜咸甜臭辣相宜

2024-12-20 07:00:5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雪怡 潘骏] [编辑:伍镆]
字体:【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光。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12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知味观·味庄餐厅,行政总厨盛钟飞在制作东坡肉。

12月4日,杭州知味观·味庄餐厅制作的东坡肉。

12月4日,杭州市西湖边的苏东坡雕像。

12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位于西湖边的杭州苏东坡纪念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潮新闻记者 潘骏

顺长江而下至入海口附近,位于中国海岸线的黄金中点处,一幅清秀柔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12月初,途经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一路南下,翻越秦岭,抚过岸线曲折的钱塘江,与暖湿气流相遇,在浙江流连。远远望去,西湖边的杨柳、樟树、银杏、梧桐、红枫等植物交错依偎,树丛间常有松鼠觅食嬉戏,一齐绘就了灵动多彩的烟雨杭州。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苏轼饮宴于西湖,吟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同样的初晴后雨,记者寻味浙江,开启“鲜咸甜臭辣相宜”的浙菜之旅。

1.诗画浙江

甩掉“美食荒漠”标签

长江带着上中游的泥沙从第一阶梯俯冲至第三阶梯,与江浙一带的山川相互碰撞、交汇,塑造出多平原、丘陵、山地、河口、三角洲等地形地貌。面向东海的浙江,因此拥有鱼虾海鲜、稻麦果蔬、山珍野味等丰饶物产,同时保留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属性特点,生命力蓬勃兴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地区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繁华富庶。今天的浙江,更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强盛的科技教育实力,包容开放的姿态,傲立于长江之畔。

你也许不信,如此富饶之地,却不知何时顶着一张“美食荒漠”的标签。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院长、中国烹饪大师金晓阳绝不认同。在他眼里,浙菜风味按地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杭嘉湖平原地区,食材多来源于田里的水稻、河湖里的淡水鱼等,清淡咸甜;东南沿海地区渔港众多,虾蟹贝类等水产极其丰富,气候潮湿,造就了独特的海鲜风味;浙西山区以山上的动植物为原材料,与祛湿解热的饮食需求相结合,便成了鲜辣野味。鲜、咸、甜、酸、辣、臭等口味,浙菜应有尽有。

“浙江不仅有西湖醋鱼、东坡肉、宋嫂鱼羹、清汤越鸡、冰糖甲鱼等本地名菜,外地的川菜、湘菜、粤菜等,在浙江各地都有门店,各有食客。”杭州知味观味庄餐饮有限公司行政总厨盛钟飞告诉记者,以杭州市为代表,浙江是一个包容的地方,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种多样的美食选择。

浙江人对美食和美景同样自信。自2018年起,持续实施“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将其作为大花园建设“五养”(养眼、养肺、养胃、养脑、养心)工程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全省90个县市区+11个地级市的饮食文化,意在打造成“养胃”美食旅游IP。

从政策举措到市场培育,从人才教育到消费品牌,浙江致力于以美食为媒,推出1000道风味菜品名录、开启名小吃挑战赛、发布美食旅游精品线路等,探索美食文化和旅游融合新路径,让浙派美食文化与游客在舌尖上相遇、在味蕾中流连。

2.细品浙菜

需要调动你的五官

采取何种刀法?火候大小?何时加水?选择哪些香料?出品温度多少?

无论是一条鱼、一块肉还是一片豆腐、一棵蔬菜,浙江人对美食以及烹饪的过程均有着精细的追求,每一步都不能错。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碗东坡肉就让你见识了浙江人的讲究。肉要用“硬五花肉”,即肋骨上的肉,肥瘦相间,且一定要带皮。接着,将肉煮熟、定型,去血水、去骨。其中,去骨应是抽骨,不带走一块肉。之后,把去骨的肉切成大小相对一致的四方块。用小葱、生姜垫底,再将切好的肉块“码”进砂锅里,此步骤要注意皮下摆、肉朝上,避免皮与砂锅粘连。

此时,放入少量水、绍兴黄酒、杭州传统酿造酱油、糖等配料进行调味,然后再放些许葱姜增香,盖上锅盖。煮沸后用小火炖焖2个小时,烧制期间需撇去油脂2次。最后,收汁,使肉成枣红色,装进炖盅里,用桃花纸密封,蒸15至20分钟即可上桌。

按照上述标准工序,东坡肉既能保留原汁原味,还体现了浙菜特色,肥而不油、甜而不腻、酥烂而不走形,完完全全区别于红烧肉。这也是东坡肉虽不创制于杭州,却闻名于杭州的重要原因。如今,东坡肉还有了升级版“宝塔肉”,将烧好的肉块进行冷冻,一刀切成约0.2厘米厚、不折断的片状肉,再叠成宝塔状,加入笋干后蒸熟,是烹饪大师的又一匠心之作。

再比如,西湖醋鱼,讲究刀法“七刀半”,焯水不超过4分钟,吃出来有3个层次,先酸后甜再酸,食如蟹肉;咸炝蟹用的是梭子蟹,须加盐腌制8小时……近日,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杭州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起草并发布《杭帮菜系列标准》,规范了包含龙井虾仁、叫化童鸡、杭州小笼包在内的地方菜基础标准、使用原材料标准、烹饪工艺标准、烹饪设备标准、历史文化等,在保持古法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

作为食客,又如何正确“打开”这般精致的浙菜?金晓阳直言:“真正欣赏美食,需要调动五官,而不是仅仅依靠嘴巴吃。”

一道浙菜摆在面前,你首先是鼻子、眼睛闻见、看见食物的味道和卖相,欣赏厨师的刀功与审美。然后,你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耳朵。因为,在浙江,店家会介绍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韵味十足。然后,你再用口舌品尝,收获的,便不只是食物本身的滋味了。

3.“南料北烹”

“不时不食”的文化入味

美食,因文化而美。

美食是一个地方民风、民俗、民智的体现。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为浙江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经验,其中就包括北方的烹饪方式、工艺。大厨盛钟飞认为,“南料北烹”为浙菜一大特点。比如,宋嫂鱼羹是一道典型的杭州菜,以鳜鱼或鲈鱼为料,但烹调方法是河南传过来的,鱼汤喝起来会觉得和胡辣汤很像。

浙菜的厉害之处,还在其有化“腐霉”为美味的能力。翻开“臭食攻略”,有柳州的螺蛳粉、北京的豆汁儿、长沙的臭豆腐。但浙江的“宁波三臭”(臭苋菜梗、臭冬瓜和臭菜心)与绍兴的“蒸双臭”(将臭苋菜梗与臭豆腐一起蒸),臭得无法形容。

一到当地,臭味就争先恐后地向你扑来。走南闯北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评价:“中国最臭的菜当属苋菜梗!”原来,宁绍潮湿多雨,新鲜的菜蔬容易腐烂,当地人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臭南瓜、臭笋根头、臭霉麸、臭茭白、霉丝瓜、霉面筋等地方菜。而浙北,咸甜口味“风靡”,当地人喜爱用糖提鲜调味。

作为四季分明的鱼米之乡,浙江人形成了“不时不食”的饮食理念。“现在这个时节,吃萝卜、羊肉是最好的时候,养生滋补。再过几天霜打了,那时吃青菜是最好的。”西湖边,餐饮店的后厨们正计划采买当季的食材,早早忙碌于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备菜工作之中。

在杭州,城中老巷,闹市新街,商场餐厅,角落小馆,都能寻到一味浙江“本味”。不论餐桌大小,东坡肉仍是苏轼与老百姓官民鱼水情的美好象征;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其招牌臭豆腐、霉千张成了绍兴人思念家乡的“心头好”;鲜辣兔头、鸭头、鱼头、鸭掌“三头一掌”是性格坚韧豪迈的衢州人勇闯新路、突围大山的“顶流”代表……

浙江人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烹饪的火、炒炸的油、熬煮的汤、调制的汁中,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浙菜的美,既热烈纯粹,又清鲜爽嫩。

软硬通吃

“孔乙己”吃过的臭豆腐

胡雪怡

豆腐是浙江传统饮食中的常见食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菜肴的制作中。在浙江的美食版图上,宁波、金华等地的择子豆腐,杭州富阳的豆腐皮,诸暨马剑的豆腐包等等,不但风味多变,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皆是不可错过的“名牌”小吃。

其中,绍兴臭豆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吃过的。以独特的“臭”中带香,“臭”名远扬,是许多南方人的童年记忆。

金黄诱人的色泽、醇厚鲜美的口感和相对温和的“臭”,是你初见它的观感。数块大小均匀的豆腐浸泡在苋菜梗汁制成的卤水里自然发酵,至少浸泡24个小时才可打捞沥水。这时候的豆腐已经“披”上了一件墨绿色的外衣。起火、倒油。豆腐下锅,立马被滚烫的热油包裹起来。顿时,菜籽油的香气与卤水的臭气碰撞、挥发,让人直呼“上头”。

咸亨酒店厨师长施国建解说:“注意豆腐刚下锅时,尽量不要去翻滚它,否则容易破损。等豆腐浮起来以后,再操作。”不一会儿,豆腐表面已呈金黄色,表皮酥脆,仿佛有一层密密的细孔,内部柔软。

再往浙南走,就能品尝到台州美食界的网红“白水洋豆腐”了。近年来,随着台州文旅的火热,它成了浙江另一张令人瞩目的非遗美食名片。

白水洋豆腐以高品质的六月豆和清澈的山泉水为原料,口感细腻滑嫩,煮不烂而味无穷。一口下去,微微柴火的焦香与炭味沁了满嘴,这便是临海本地人常说的“镬气”。此外,白水洋豆腐还衍生出了多种佳肴,如豆腐煲、红烧豆腐圆等。

风味浙江

舌尖上的烟火与诗意

胡雪怡

长江奔腾东去,势吞山河。它的东端,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烟火诗画。小桥流水边,有美景,更有美食佳酿。

浙菜之韵,尽在一个“鲜”字,不着浓墨重彩,清新婉约,以最本真的滋味留味人间。

浙菜“顶流大腕”西湖醋鱼,精选优质草鱼,在大厨的妙手之下,身着红亮的“华服”,似柔波般使酸甜清香荡漾在舌尖,每一口都诉说着西湖的千年风雅。鲜嫩的虾仁邂逅清幽的龙井,于是“龙井虾仁”便在唇齿间上演了一场翠意与鲜美的协奏。东坡肉则是浙江肉类菜肴中的“扛把子”,一方方小巧的肉块,披着薄如蝉翼的皮,裹着嫩若凝脂的肉,引人入口。恰到好处的肥腻,如同江南的春雨,滋润心田却丝毫不觉黏腻。

小吃仿若繁星点点,散落在浙江的市井巷陌,照亮了平凡的日子。“吴山酥油饼”以层层叠叠的酥皮,折叠着光阴的故事。咬上一口玲珑圆润的杭州小笼包,鲜咸交融的汤汁悉数流进了嘴里,慢嚼,面皮与肉馅嫩弹而不失筋道。嘉兴粽子、绍兴臭豆腐、金华火腿等特产小吃,都是当地人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至于酒,绍兴黄酒无疑是浙江美食江湖里的“温柔一刀”。其色若琥珀,温润而内敛,可比拟江南文人的儒雅气质。浅酌一口,甘冽中带着丝丝绵柔,瞬间暖意袭身。它常与浙菜相伴,为食客们奏响一曲诗意与味觉的交响乐。

食在有趣

十四过元宵,十六过中秋

徐迅

元宵过十四?中秋过十六?在浙江,一些地方节日饮食习俗与众不同。

正月十五是元宵,但正月十四,是宁海传统的元宵节,也是古台州的元宵节。主要食物是汤包、米筒、糅、团。当天,桑洲、一市等地每家每户都欢迎外人来品尝“糅”。据说来吃的人越多,这户人家越会人丁兴旺、事事顺利。

“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这是浙江宁波人的一句方言。而台州人同样有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

唐末,佛教为统治阶级所不容。五代期间,北方政权先后禁佛。彼时,台州所属地吴越国国王却是虔诚的居士。因此,大量北方僧人南迁,江南佛教兴盛,佛家教义的影响也深入民间。初一、十五吃素无形中成了惯例,久之,老百姓在节日中不觉间避开初一、十五;中秋节滞后一天,也成了共识。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台州人方国珍起兵反元割据台州。台州百姓原先中秋节吃荤腥月饼,而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方国珍因此把自家的中秋节定在了八月十六。这份孝心感动了百姓,于是大家把中秋也改在了十六。

明朝时期,温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独特,且相当盛行。历史上温州的月饼分“大月”“三锦”“空心饼”三种,“大月”没馅,一尺圆径,专用于祭月赏月;“三锦”是内含饴糖、瓜子等物的香酥饼;“空心饼”是中空的外面稍裹些芝麻的白色小饼。此外,还有一种“赏月食”是专为儿童制作的,模压成动物形状的实心甜饼。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四种节令食物都还有,后来空心饼和赏月食就不大看到了。

此外,“送节”也是温州过中秋所独有的:女婿给丈人送鸭、肉、豆糕等,丈人以“三锦”、粉干、梨等做回礼。

(作者系中国烹饪大师、浙江工匠,现担任杭州市厨艺协会会长)

(一审:罗江龙 二审:余画 三审:刘乐)

相关专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美食篇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