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角山米业打造数字智慧粮食平台,实现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
“智慧大脑”护航,粮食颗粒归仓
角山米业稻谷烘干区设置了6条湿稻烘干线,72组烘干机全负荷运转作业,可实现不同批次稻谷分开烘干和存放。 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怡然 陈鸿飞
【应用简介】
湖南角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粮食种植、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公司投资1.06亿元,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原粮烘干中心、谷物烘干生产线和智慧仓储物流中心,自主研发大角蛙智慧粮食系统,打造数字智慧粮食平台,实现粮食收购、储存、加工等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为粮食颗粒归仓装上“智慧大脑”。
【应用现场】
今年秋粮收购期间,满载稻谷的送粮车接连驶入衡阳县角山米业。随着数字智慧粮食平台的应用,智能扦样、全自动烘干、粮食智能物联仓储等新技术纷纷上岗,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粮食收储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记者跟随一粒粒稻谷的“旅途”,探索“智慧粮站”的科技密码。
自动化检测15分钟出结果,避免“人情粮”“关系粮”
12月初,秋粮收购临近尾声,不少种粮大户正加紧送粮。一大早,“粮食经纪人”杨如伟驾驶着运粮车驶入角山米业。
杨如伟第一站来到粮食检测区,来往车辆络绎不绝,现场却井然有序。工作人员一边指挥他将车停到取样平台,一边操作手机,将身份和车辆信息、稻谷种类等录入“大角蛙智慧粮食系统”。
不一会儿,取样区上方,一条长长的机械臂徐徐向外展开,顺着机械臂上的轨道,扦样机开始移动,带动一根长约8米的探针从货车顶部伸入车里,在不同部位随机取样。
3分钟后,8个点取样完毕,工作人员将生成的二维码标签递给杨如伟,示意他到前方送粮客服中心等待。与此同时,取样的稻谷被送往质检室,对其水分、杂质、微量元素等25项指标进行快速检测。
“以往扦样检测环节需要人工取样、分样、化验、计算、分析,一车稻谷从登记到出结果需要30分钟,不仅步骤多,还容易出错。”品质管理部工作人员雷江晶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慧粮食系统,可以手机一键操作,自动随机点位取样,从取样到出结果只需15分钟,稻谷自动判质定价,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在送粮客服中心,几位和杨如伟一样来送粮的农户,不时关注着电子显示屏上的检测状态。“以前粮食收购高峰,头顶太阳一身汗,送粮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头,从早排到晚。如今不仅不用排队,还能随时掌握动态,真是方便不少!”杨如伟感叹。
雷江晶介绍,“大角蛙智慧粮食系统是公司数字智慧粮食平台的一部分,自动化、标准化的检测对操作人员的经验依赖降低了,也避免了‘人情粮’‘关系粮’,农户还能通过手机及时获取和查询交易信息,实现‘一码在手、送粮无忧’。”
稻谷检测结果出来后,在自助打印终端,杨如伟扫了一下二维码标签。机器识别后,一张印有稻谷质检结果和单价的打印单随即出炉。
根据检测结果,杨如伟的干谷按照每公斤2.54元的价格结算,不到1个小时,送粮任务就已完成。拿着结账单,看到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杨如伟露出会心一笑。
只需要7名工作人员,单日最多可烘干稻谷5000吨
在角山米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满载湿稻谷的送粮车穿梭往来。从田间收割的稻谷,经过质检、过磅,来到这里进行烘干。
以往每到水稻收割季节,“晒粮难”成了种粮大户的烦心事。角山米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户送来的干谷,如果翻晒不均匀,会导致稻谷品质下降甚至出现坏粮;如果晒得不够,水分含量超过15%,会被公司扣量或拒收。
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被损失掉。去年,角山米业启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围绕“粮头食尾”,打造智能粮食“收烘储”全链条。
湿稻接收区是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第一站。放眼望去,9个自动卸粮机口严阵以待,在4台液压自卸平台、18台在线杂质清理设备“左膀右臂”协同发力下,稻谷高效入库,平均每小时卸车、清理能力达到900吨。
随后,在“自动派仓”功能的加持下,入库后的稻谷根据种类、干湿程度,被分配进入专门的稻谷原料仓,避免不同品种的稻谷混杂,并等待下一步加工。
稻谷筛去杂质,随着传送带稳稳当当去往“旅途”的下一站——烘干中心。
“湖南稻谷品种多,每种稻谷都有不同的烘干要求。针对这个特点,稻谷烘干区设置了6条湿稻烘干线,72组烘干机满负荷运转,不同批次稻谷分开烘干和存放。”角山米业生产部工作人员彭交文告诉记者。
配备粮情检测、智能控温通风系统的烘干机,可以自动检测水分含量。湿稻入仓后,工作人员只需设定好目标水分、温度等参数,机器便进入全自动工作模式。实时温度、水分、时间等参数在面板上清晰可见,便于及时检测,达到最佳烘干效果。
得益于全程自动化、智能化作业,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原粮烘干中心,这里只需要7名工作人员,单日最多可烘干稻谷5000吨。
彭交文说,与传统晾晒方式相比,现代化烘干设备显著减少粮食产后环节损耗,也确保了稻谷品质。数据显示,智能化烘干的稻谷,整精米率能提升1%以上。
稻谷在仓库内“畅快呼吸”,在“黑灯工厂”内加工成米
经过质检、烘干的稻谷,将被送往何处?在仓储部工作人员龙鹏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它们的“宿舍”。
正如宿舍有门牌号,在每个稻谷仓库外,也都有一个二维码“名片”。拿出手机扫一扫,粮情信息、质量信息、实时监控信息、溯源信息一目了然。
信息化管理只是角山米业新型现代化智能物联仓储的其中一环。“在智能AI算法控制下,我们正逐步升级为低温储粮、环境友好、损耗低、能耗低的粮食储存仓库。”龙鹏透露。
为了让每一颗稻谷都能“畅快呼吸”,仓库采用预判式、智能分段通风技术,根据天气预报以及温湿度传感器,智能制定通风方案。在满足通风目标要求的同时,可减少30%以上的通风时长。
龙鹏介绍,通过系统集成控制仓库各类传感器、电器、空调等所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业务进度。根据粮情和天气,智能调节自然冷源或空调控温,这项技术可以有效节约电耗,帮助公司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多吨。
随着稻谷归仓,加工车间迎来了最为忙碌的时刻。一粒稻谷,完成从“粮”到“食”的华丽转变,关键在此。
稻米加工车间,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上,金灿灿的稻谷正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由于制米加工、质量检测等流程均实现数字化控制,无需工作人员盯守,这里也被称为“黑灯工厂”。
“这一批大米黄米率只有0.07%,符合不超过1%的要求,垩白率、碎米率等指标也都符合标准。”检测室里,质检人员谭清花正对刚刚完成的检测进行分析。
谭清花介绍,以往加工,1至2小时取样一次,因检测结果滞后和代表性不足,经常出现批次整体加工效果差,造成大量损失。
如今大米加工过程中,仪器每5分钟就会做一次检测,将关注的10余项指标检测结果用数字量化,智能分析各项指标的波动曲线,及时、自动发现异常并进行调整控制。
“在线检测系统智能化升级后,不仅加工环节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而且按不同品种对大米分别进行检测,准确率也显著提升。”谭清花说。
角山米业负责人任贤龙介绍,经过智能化升级,降低了原粮储存的损耗率,提高了成品的出米率,每年节省成本约1500万元,相当于增加了1万余亩水稻的产量。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数字化转型,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护航粮食颗粒归仓。
【智言慧语】
用科技手段实现绿色优储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 吴卫国
角山米业开发大角蛙智慧粮食系统,实现稻谷检测、定级定价、稻谷收购结算、自动入仓、储藏信息采集等稻谷收储全流程自动控制,在每年粮食收购高峰期,显著提升稻谷集中收储的工作效率。以“保质降耗”为目标的稻谷智能低温快速烘干系统、“绿色防治”为核心的稻谷绿色储粮技术,对推动稻谷储藏向着“低损失、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湖南“稻强米弱”的粮食产业现状,角山米业对稻米加工装备与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了年产50万吨全智能PLC控制大米加工生产线,对清理、砻谷、碾米、色选、抛光等关键环节进行智能化控制,带动稻米加工能力和加工品质同步提升,在增加经济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带动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
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赋能,角山米业构建起“收购+烘干+仓储+加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化链条。这些技术的开发是贯彻“藏粮于技”的具体体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