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潮涌 湘韵薪火传——走进第三届湖南非遗博览会

2024-09-22 07:57: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雪怡 刘涛 通讯员 黄梅] [编辑:刘茜]
字体:【

9月21日,观众在欣赏衡州花鼓戏表演。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9月21日,观众在三维立体呈现的活字印刷处打卡拍照。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刘涛 通讯员 黄梅

裸眼3D视频再现蔡伦造纸场景;AR湘绣和熊猫“花花”一起玩耍;纸影孙悟空跑酷摘桃……9月21日,在第三届湖南非遗博览会现场,非遗数字体验展区、非遗生活家展区、非遗“双创”空间、中部六省非遗展区等6大展区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热闹非凡。

本届博览会以“非遗潮起,薪火‘湘’传”为主题,整体设计结合“火、雁、纸”三大元素,汇聚了来自中部六省的近2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将持续至23日。

传统与现代,非遗“潮”起来

21日上午,随着湘西苗族鼓舞、非遗服饰秀、梅山武术表演等开启开幕式,数字烟花互动装置、戏曲机器人搭配少儿戏曲学员表演、3D陶瓷打印等“非遗+科技”应用成果也一一亮相展会。

在非遗数字体验展区,采用LED三折幕配合镜面反射的Cave空间,正将全省各市州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活字印刷术的方式呈现。与此同时,旁边的5G全息幻装技术亦引来游客纷纷打卡拍照。“原来非遗也可以‘高科技’,换装换脸、机器人表演戏曲都让我大吃一惊,有种重新认识非遗的感觉。”来自长沙的宋先生说。

“刚刚体验了很多个非遗项目,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实在太精彩了,每个部分都特别‘哇噻’!”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那卫德,是一位在衡阳生活了14年的本地“老外”。他兴奋地告诉记者:“特别是用科技来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有意义。”

“石鼓江山西湖夜,东洲桃浪桥头青。”一首将衡阳各市区特色串联起来的湖南渔鼓在一座亭台前唱响。台下,笑声、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衡州花鼓戏、湘剧、丝弦等非遗传统戏剧、曲艺接连上演,小朋友们也搬着板凳不断凑前。

除了戏曲表演,还有竹竿舞、投壶、高脚竞速、毽球等传统体育和游艺项目如火如荼,在传统文化中寻回儿时的乐趣。

艺术与生活,非遗“活”起来

非遗是艺术,也是生活。在非遗生活家展区,两室两厅的现代居家空间把客厅、餐厅、卧室、书房“搬”到了博览会现场,展示了湖南8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00余件非遗作品。

客厅里,不仅能见到运用榫卯结构木作技艺的家具,还能看到让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的湘绣。在餐厅,用长沙窑铜官陶瓷吃一顿舌尖上的非遗。再来一杯千两茶,枕着湘西苗绣入睡……“本届非遗博览会的新特点之一,便是通过‘非遗+生活’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与趋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悦平说。

在会场灯光的照射下,彩纸折叠艺术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闪闪发光,近看,都是由福彩纸、宣传单、糖纸等折叠而成。8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贺桂华向记者介绍她的“宝贝”:“这些花费了我一辈子的心血。我想让大家知道在纸文化里,有剪纸文化,也有折纸文化。”

南岳点茶展位上,一盏盏带有不同字样或特色图案的茶等待品尝。“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非遗博览会,很激动。”非遗传承人刘萍表示,点茶是“宋人四雅”的一雅,希望有更多人爱上非遗茶生活。

传承与创新,非遗“火”起来

来到本届博览会专门设置的非遗“双创”空间,多家研培院校基地、文创企业争相展示“创造”“创新““创意”三大类别文创产品,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可带走”。

“这个是我们陶瓷里面的一道工序,称之为拉坯。它是我们陶瓷成型工艺当中,最初的成型工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陶瓷教师谭子林说。现场,有游客直播拍摄陶艺过程,借谭老师之口向网友讲解这项非遗技艺。

“哇!这是可以吃的吉祥物!”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吉祥物“火出圈”为造型的创新糖画获得了游客的喜爱。展位负责人詹小勤是衡南糖画的非遗传承人,一边熬制糖水,一边作画。“糖画可做平面、立体、浮雕等造型,可赏可玩可吃。‘火出圈’糖画我用了三种色调,练习了好几个礼拜,祝愿它能够给衡阳以及湖南带来幸运和吉祥。”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博览会还特别邀约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琉璃烧造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等中部六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共享非遗盛宴。

从技艺传承到文创开发,从线下展演到直播间展销,湖南非遗博览会不断解锁新场景、新玩法,以“非遗+”的形式助力非遗及背后的文化故事深入人心。

(一审:罗江龙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