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伙伴】“他们是中国带给津巴布韦人民的礼物”

2024-09-07 07:51:3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中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铁杆情谊,符合两国人民共同期待。双方要秉持友好初心,构建以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国际协作为支柱的“五星铁杆”合作架构,携手构建高水平中津命运共同体。

——2024年9月3日,习近平同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会谈时指出

跨越山海,传递“生的希望”;互信坚实,搭建中非友谊桥梁。

今年3月,一支由11人组成的队伍,从湖南出发,远赴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

日复一日,他们与当地医护人员一同查房、手术、会诊,走进社区开展义诊、科普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能力建设,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医疗理念、服务、技术带到非洲大陆,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护佑津巴布韦人民的生命健康。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7月24日,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当地居民举着“我们爱你中国”纸板迎接前来义诊的医疗队。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格伦纳拉路上,有个院子门上标着“1号”,这里就是中国(湖南)医疗队的驻地。

今年3月,11名湖南“白衣使者”来到这里,给津巴布韦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开启了一段“非”同寻常的生活。

7月22日傍晚,我们到达驻地。院内的蓝花楹枝叶高耸,将橘色夕阳筛成斑驳光影,洒落在草地上。

医疗队队员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院子里。厨师长鲁刚为队员们张罗着晚餐——韭菜馅饺子配湖南辣椒酱;“Tony张”搬出红板凳“出摊”,为有需要的队员理发;几名男队员换上篮球服,准备活动一下筋骨;还有的队员钻进自己的房间,或与家人视频,或翻看外文医书……

帕瑞仁雅塔瓦医院(以下简称“帕院”)是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最大的公立医院,也是医疗队队员工作的地方。

医院里有一幢独栋小屋,红砖、白墙、褐瓦,正门上方横挂着一块牌匾——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

7月24日,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Seke社区,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为当地民众提供义诊服务,家长带着小孩在排队。

7月23日中午,烈日当头,中心门口已有不少患者排队等候。

中午1点多,胡莎提前打开了中心的门。她是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副队长、中医药中心负责人,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白皙的脸上戴着眼镜。

“How are you,baby?(宝宝,你好吗?)”人群中,胡莎一眼就看到了小女孩诺库腾达。

诺库腾达今年3岁,在1岁多时被诊断为脑瘫。“那时候,她不能坐、不能站,也不会说话,我们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诺库腾达的妈妈说,去年底经朋友介绍来到这里,孩子病情有了转机。

这是她们第26次来中医药中心做康复治疗,每个月来两三次,单边车程需要1个多小时。

说话间,诺库腾达的妈妈把诺库腾达轻轻放在地上,鼓励她站立。胡莎赶紧牵住诺库腾达的手。

“我在中心工作一年多,见证了太多这样震惊又感动的时刻。”一旁的夏洛特连忙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

夏洛特今年27岁,在中医药中心当志愿者,也是胡莎的中医学徒。有意思的是,她还有个特殊身份——2022年“津巴布韦小姐”冠军。

为何学中医?夏洛特娓娓道来:去年,她亲眼见证中风两年的父亲在接受胡莎的针灸治疗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于是决定来中医药中心学习。

可是,中医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概念,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津巴布韦徒弟又怎么能听得明白呢?

这给胡莎出了个不小的难题。

“我查阅了很多翻译书籍,想出各种办法去解释。比如,中医里的‘气’,就比喻成身体里的一种能量,通过循环往复运行来维持生理代谢。”胡莎笑着说。

夏洛特用手比画着穴位的位置,嘴里不断蹦出“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名称。经过一年多学习,她对一些病症能作出基本判断,承担起中心的分诊工作。

“一些当地患者不会英语,若沟通不畅容易影响诊疗效果。这个时候,夏洛特就会用绍纳语和他们沟通,为我们问诊提供了很大帮助。”胡莎说。

另一间诊室里,医疗队队员、中医医生肖志强带着姆纳什,正在为一名患者拔火罐。2022年7月,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统筹,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举办首届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人才培训班。10名当地中医针灸师顺利结业,姆纳什便是其中之一。

“大家觉得‘中国银针’很神奇,治疗效果好。中心每天接诊30至60名患者,预约排到了今年年底。”姆纳什说。

今年6月,由胡莎提议,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建的中医陈列馆和中医急救小屋在中医药中心投入使用。陈皮、地龙、鸡内金、巴戟天……两排红木药柜里,从中国运去的中药材散发着清香,胡莎打开一格格抽屉仔细清点。在去年援外工作期满后,胡莎选择在津巴布韦留任一年,为的就是推动这个项目落地。她说:“要让更多当地人了解和感受中医药文化。”

夏洛特告诉我们,胡莎在津巴布韦有个新名字。“我们叫她Dr.Chipo,绍纳语‘礼物’的意思。中国医生对我们当地患者都特别好,他们是中国带给津巴布韦人民的礼物。”

黄昏时分,中医药中心的人流慢慢散去。夕阳洒在门口的对联上——“三寸银针传岐黄妙术,一方橘井谱中津新篇”,笔墨饱满,遒劲有力。

帕院很大,队员们因所在科室不同,分散在不同楼栋。他们经常找不到对方,但当地的同事和患者总知道他们在哪儿。

7月23日,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胡莎指导“非洲徒弟”夏洛特为面瘫患者做针灸诊疗。

“我现在呼吸畅快多了,可以下床走路了……”7月23日早上,23岁的患者姆切法在病房里找到了医疗队队长谭建龙。

9个多月前,姆切法出现一活动就呼吸困难的症状,辗转当地多家医院,被诊断为“肺结核”。可是,治疗几个月后不见效果,病情反而日益加重。

为此,姆切法慕名来到帕院求诊。帕院的呼吸内科由湖南省人民医院根据中国—津巴布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对口合作项目援建。

帕院呼吸内科主任菲利克斯接诊后,立即邀请谭建龙和另一名医疗队队员王敏华,与远在中国的湖南省人民医院相关专家一起,开启一场线上的远程多学科会诊。

7月24日,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Seke社区,当地居民排队等待针灸治疗。

“不是肺结核,应该是肺泡蛋白沉积症,要进行全肺灌洗。”远程会诊中,患者影像表现中的异常情况被发现。

“通过远程医疗,我们做到了接诊即确诊!”菲利克斯表示,借鉴湖南医生的经验和智慧,对当地医生和患者都很有益。

考虑到这是津巴布韦首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从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操作细节到术后护理,谭建龙都全程参与,最终从姆切法的肺里“洗”出了5000毫升牛奶状液体。术后次日,她的症状便有明显改善。

在帕院,医疗队队员张月明的“手上功夫”名声在外。

到院第一天,张月明接诊了一名43岁的女性患者,需要切除胆囊。他发现该院做此类手术仍以开放式为主,便建议尝试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创伤。

“Show us!(向我们展示一下吧!)”张月明应邀上了手术台。尽管医疗设备老旧,病人情况复杂,不到半个小时,他便顺利完成手术,赢得在场医护人员的惊叹和掌声。

“中国医疗队帮助我们提升诊疗能力、临床水平,对我们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里程碑意义。”帕院公共关系部主任特伦斯·姆蒂斯说。

在津巴布韦,医护人员接受理论培训的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提升困难。中国—津巴布韦远程医学中心应运而生,每两周举行一次远程培训,有效弥补了这个短板。

7月23日上午,培训教室里,坐满了学员。

屏幕里,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用流利英语进行线上教学,不时停下来倾听万里之外学员们的反馈,时空的跨度丝毫不影响课堂互动;

屏幕外,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徐静、教学组组长张玉龙在线下进行辅助教学,尤其在实操环节,他俩手把手教学员操作机器。

“所有培训选题都由我们自己定。我们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这样的培训效果非常好。”帕院医学博士盖里满意地说。

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在帕院茁壮成长。这样的能力共建,得到帕院院长玛古丽博士的赞许,她对谭建龙队长说:“远程培训项目对我们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很好的事情,祝贺你们团队做出了如此杰出的工作!”

7月24日是医疗队的“义诊日”。

早上6时,全体队员整装待发。小面包车一路向城外开,驶向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Seke社区。

社区位置偏僻,手机导航无法精准定位,村民派代表早早地等候在村头领路。

9时不到,车还没停稳,大伙儿举着“Welcome Chinese medical team(欢迎中国医疗队)”的纸板,热情地涌上前来。

为了表示欢迎,成群的孩子为医疗队演唱了当地民谣,还用中文唱了一首《两只老虎》。在欢快的节奏中,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合唱。

义诊,是医疗队的传统项目。此前,中国(湖南)医疗队的足迹已覆盖津巴布韦所有省份。在当地人心里,中国医疗队可亲、可近、可盼。

“你接触过中国医生吗?”我们与排队问诊的37岁女士马苏托聊天。

“没有,但我听说过。”

“你相信他们吗?”

“当然!看到他们的第一眼,我就相信他们!”马苏托十分肯定地说。

“陈医生,快看这个女孩!”听到同伴呼唤,医疗队队员陈俊鹏快步走来。

7月23日,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帕瑞仁雅塔瓦医院,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陈俊鹏与患者沟通病情。

这名12岁的女孩叫马塔布拉,2周前因赤脚上体育课,被铁钉刺进足底。她强忍疼痛,没有及时处理,后来行走困难,右脚已不能触地。

“铁钉残留,足底化脓性感染,若不做手术,感染继续扩散,恐怕得截肢!”陈俊鹏迅速给出诊断,与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立刻前往附近的诊所进行手术。

然而,到诊所一看,没有手术灯,医疗器械也严重缺乏。

事不宜迟!陈俊鹏和张月明联手,克服困难,为马塔布拉进行了充分的足底切开引流,取出残留铁钉,清创包扎,并向家属和当地医护人员详细交代了术后注意事项。

“谢谢你们,保住了我女儿的脚!”马塔布拉父亲激动地说,“希望中国医疗队可以常来!”

在津巴布韦,像Seke这样的社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居民得不到及时救治,习惯了“忍一忍”“拖一拖”。

“每次出来义诊,都想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多一些,再多一些。”陈俊鹏说。

时间已过正午,医疗队队员文燕的面前,仍然排着长队。

作为儿科医生的她挨个给孩子做体格检查,把诊疗建议写在纸上。因为排队的孩子实在太多,她把带来的纸张裁成了一半又一半。

“最近流感、手足口、支原体感染等疾病流行,有些孩子的病原本是小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转来帕院时,我们想帮却无能为力了。”文燕把所有排队的孩子看完了才收工。

在返程的车上,文燕翻看着手机里一些被她救治过的患儿照片。“你看!这些小孩笑得多可爱。”

其中有个宝宝看上去仿佛只有巴掌大,出生时仅800克。文燕告诉我们,用了2个月,才帮助这个宝宝闯过生死难关,让她存活下来。

宝宝出院那天,其母亲紧紧抱住文燕说:“我爱中国医生,我会想念你的!”

不久后,文燕随访孩子的情况。孩子母亲发来简讯:“I want my daughter to be a doctor like you.(我想要我女儿今后成为你这样的医生。)”文燕说,当时的感动和幸福无可比拟。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绍纳语,意为“石头城”,得名于几千年前矗立于此的巨石建筑群。在这片古老厚重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关于爱与生命的故事,正在持续更新。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剪影(艺术化处理)。本版照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童迪 辜鹏博 摄

什么是铁杆情谊

周阳乐

在医疗队的驻地,有一面墙让人一眼震撼。

那是一间被大家当作客厅的房间,墙上贴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16个大字,这是中国医疗队精神;两行大字下面挂满了照片,那是每一批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的合影。

时光不语,镌刻不凡。一种淳朴、自然、双向的情感,在这里流动。

“中国医生,请来这里!”这样的呼唤,他们每天都能听到。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来找我!”这样的支持,让医疗队队员感怀在心。

张玉龙能拿手术刀,也能拿螺丝刀,主动帮助帕院泌尿外科修复手术设备故障。科室负责人杜比告诉我们,中国医生是他遇到过的最专业、最敬业的同事。正因为他热爱中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国念大学。

陈俊鹏向我们“炫耀”他收到的一份珍贵礼物,那是他带的当地实习医生,为他画的一幅素描画像,神态勾勒惟妙惟肖,细腻的感情深藏其中。

我想,这就是“铁杆情谊”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信坚实,结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

感谢中方为津巴布韦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抗击新冠疫情提供宝贵支持,中方的帮助和合作造福了津巴布韦人民,打造了一个个新时代津中友谊的新名片。

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米奇医生:

2023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帕瑞仁雅塔瓦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对口合作项目资助下,我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在这里,我感受到中国医生高超的技术、严谨的态度,他们认真负责又热情好客。今后,我要将中国的医疗理念与技术在津巴布韦传播。

津巴布韦未来基金会负责人迈克尔:

中国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提供免费优质医疗服务,也带来了健康保障。感谢中国医疗队给津巴布韦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贡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然会为津巴布韦贫困村民、儿童带来积极的影响,愿中津友谊长青。

让更多非洲朋友感受中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在人类医疗卫生合作史上树立了典范。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的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13名队员中,就有湖南医务人员的身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医生张友明是其中一员。1973年,湖南省组建第一批医疗队远赴塞拉利昂开展医疗服务。1985年派出第一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61年来,我省累计派出援非医疗队员710人次,救治患者约10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万余台,为受援国培训医务人员9000多人次。

61年里,湖南着力提升援外医疗技术水平,实施了首例多学科联合创伤急救术、首例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等手术,填补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充分发挥湖湘中医药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更名);组织湖南知名中药企业“抱团出湘”,推动银黄清肺胶囊、风寒感冒颗粒和妇科千金片等中成药在津巴布韦成功注册。

在我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的目标任务中,湖南承建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2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推动双方医疗项目共建和医疗技术共享。着力促进湘非医疗卫生合作,开展“光明行”“妇幼健康工程”等援外创新项目。推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改善塞拉利昂妇女健康”、湖南省儿童医院“坦桑尼亚儿科能力建设”、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中国—津巴布韦血吸虫病防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人才培训”等项目,促进了医疗卫生技术交流。

近年来,我省援外医疗工作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肯定,让更多非洲朋友感受到中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津巴布韦副总统奇温加为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颁发援外医疗感谢奖牌,中国(湖南)第19批、第20批援津医疗队全体队员被授予津巴布韦共和国“卓越勋章”。塞拉利昂总统比奥接见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医疗队全体队员,塞拉利昂卫生部为第24批援塞医疗队颁发“金狮奖”。 (周阳乐 整理)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相关专题:朋友·伙伴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