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八面山

2024-08-01 06:55:0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于淼

受台风“格美”影响,7月26日8时至7月31日11时,资兴市八面山团桥站降雨达512.5毫米,连坪站573毫米,连坪站24小时降雨超全省历史极值,团桥站24小时降雨超本地历史极值,导致八面山瑶族乡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电力、通信设施损毁严重。

在沿海登陆的台风“格美”,为何在默默无闻的八面山降下这么大的雨,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后续救援又为何这么难?

一问 降雨为何这么大

“‘格美’的强度和路径都极具杀伤力。”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红武说,台风“格美”为超强台风,水汽异常充足,台风体型庞大,在沿海登陆后往北偏西方向移动,深入内陆后,仍然维持热带风暴级别,保持着强劲的动力。

从路径变化来看,后期路径变化直接影响暴雨走势。“7月27日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在台风移动的北侧形成了一个高压坝,类似2006年的台风‘碧利斯’。”刘红武说,受到高压坝的阻挡,台风登陆减弱后的低压被迫向西转向影响湖南,影响最大的便是湘东南地区的郴州。

“在台风影响前,郴州市已经持续了20多天的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超过40度,整个大气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刘红武说,加上郴州地处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的交错地带,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抬升对降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增幅作用。

无独有偶,此次暴雨中心资兴市也是2006年“碧利斯”台风的强降雨中心。虽然“格美”台风对郴州整体影响不如“碧利斯”,但是处于强降雨中心的资兴市降雨强度已经超过“碧利斯”台风。

在此轮强降雨期间,资兴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410.4毫米,最大降雨量为673.6毫米,超历史极值。而八面山又正好处于资兴市的暴雨中心,其降雨程度可想而知。

二问 “受伤”为何这么重

强降雨导致八面山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整个八面山已“伤痕累累”,被八面山群山包围的八面山瑶族乡部分村庄断路、断电、断网,受灾严重。

在湖南众多的大山中,八面山一直默默无闻,这次为何突然“受伤”?

“跟八面山的地形、地质内因和强降雨的外因有关。”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学会专家研究员级高工朱天林说。

从内因来看,资兴市八面山以低山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多为山地斜坡,坡度较陡,斜坡自身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八面山多为花岗岩分布区,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呈全风化状态,表层分布有10多米厚的全风化层,风化物为砂质粉土,粘性差,又较松散,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形,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因。

从外因来看,强降雨导致雨水渗入岩土体内,变得松软,稳定性变得更差,增大了下滑力,降低了岩土体的强度,成为发生地质灾害的激发因素,引发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斜坡体滑坡和崩塌后,在地表洪水的冲击下,进而产生泥石流。”朱天林说,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下,导致八面山深受“重伤”。

三问 救援为何这么难

7月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打通了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

“太难了,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地方打通一段路,往往要挖掉半座山。”现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说,在抢险救援挺进的过程中,他们看到沿途到处是滑坡和塌方点,整个八面山已“伤痕累累”。

“‘八面山’是因为有山八面而得名。”7月31日,八面山瑶族乡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俚语,说的就是八面山。这句俚语是: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去鞍;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这位村民解释,这句俚语不仅说明了八面山的险、远、偏,还揭示了八面山道路通行难。

独特的地形条件加剧了救援难度。记者乘坐直升机看到,八面山山高林密路陡,地形错综复杂,很多都是陡峭的山路,还是在半山腰盘旋。

“从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个滑坡点。”现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说,省道S344由原县道X018改造升级而成,为典型的山岭重丘道路,地质条件差,临水临崖高边坡路段多,滑坡、垮塌等多点暴发,道路受损严重,救援物资、设备只能靠空投,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只能徒步攀爬进去开展抢险救援,大型设备根本进不去,也施展不开,增加了抢险施工难度。在困难重重之下,还要加强防范次生灾害,也给应急救援增加了难度。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湖南防汛抗灾在行动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