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土地 湖南行动】竖起“责任牌” 护好“饭碗田”

2024-06-18 07:01:3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于淼]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湖南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形成区域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多项工作位居全国前列。6月18日起,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推出《珍爱土地 湖南行动》系列报道,聚焦我省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举措成效。敬请关注。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于淼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柳叶湖分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广先进技术赋能智慧护田,让林地上山、耕地下山,保护“饭碗田”见成效。

仲夏时节,万物向阳生长。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白鹤山社区栗子岗一组的玉米长势喜人。

“这里原来都是枯死的果树和竹林,有10多亩。”该组组长杨运秋告诉记者,而这上面的麻五山,有一片20世纪60年代村民开垦出来的耕地,不好种,水也上不去。2020年,这片林地和耕地进行了相互调整,曾经的林地恢复为耕地,种上高粱、玉米等旱粮作物,并套种芝麻。

“林地上山,耕地下山,是我们破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柳叶湖分局局长丁昌法说,耕地和林地都有严格的保有量,但往往存在着耕地与林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插花现象”,通过与林业部门协调,互换同等面积的林地与耕地,既保住了林地面积,也推动了耕地恢复。

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通过林地上山、耕地下山,已有70余亩耕地恢复耕种。

新技术应用让耕地保护更显“智慧范”。

“过去村民对自己的田,不知是基本农田还是一般耕地,可以种什么、不能种什么。现在扫码查看,地是谁的、怎么利用,清清楚楚。”丁昌法说。

从2022年开始,当地实行智慧护田、智慧用地,依托科技支撑,利用卫星影像图层和矢量地图图层,精确定位田地,搭建田长制手账App,创新建立“二维码”管理平台,为全区5.2万亩耕地赋码,实现智慧管田、护田。

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关键一招。

“以往建设高标准农田,往往选取工期短、好施工的农田。现在开垦撂荒地和劣质田,资金问题解决了,耕地恢复的质量和数量也上去了。”丁昌法说。

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把撂荒地、劣质耕地和园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双方共同选址,整合资金,开展建设。今年,通过共同选址,统筹整田,该区预计新增耕地500多亩。

目前,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违法用地连续4年“零增长”,自然资源工作连续4年获市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柳叶湖“田长制”作为常德唯一代表,入选全省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一审:蒋宇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相关专题:珍爱土地 湖南行动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