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9日讯(见习记者 孙庆云 记者 王一辰)12月9日,由江西省政府和湖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江西于都启幕。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纪念园内,湖南馆精彩亮相,成为展会上的热门打卡地。

红博会湖南馆人气火爆,游客络绎不绝。陈鸿裕 摄
本届红博会,湖南馆围绕“潇湘红画卷 礼敬新时代”主题,用一幅展开的光影画卷,生动呈现“潇湘红”,借助3D、AR等科技手段,带领观众“一镜到底”打卡湖南,精彩展示湖南红色旅游“红、活、火”的蓬勃生机。

红:红色画卷 沉浸体验
未进湖南馆,先闻红色歌曲声……12月9日一早,苗族、土家族、侗族、花瑶、畲族、白族6个少数民族的歌舞演员,在湖南展区外载歌载舞,成为湖湘红色文化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

少数民族展演人员载歌载舞,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陈鸿裕 摄
展演人员吴欢告诉记者,12名演员全部来自于湖南红色旅游景区,包括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沙洲、革命老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等,以歌舞迎客,邀请大家来湖南。
步入湖南馆,穿过时光隧道,张家界的奇秀山水、韶山的红色经典景区、长沙的都市风情、城头山的稻作文化、南岳衡山的历史古迹等湖南美景跃然眼前,行进过程中,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湖南文旅“五张名片”的魅力。除此之外,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广场也被“搬到”现场,观众可“一镜到底”打卡。人在江西,“游”在湖南。
“到了这里就好像到了湖南。”于都市民林先生进馆游览一圈后兴奋地对记者说道。

文创展区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赏。王一辰 摄
活:红色文化 创意赋能
“千年瓷都”醴陵的毛瓷、印刻毛泽东诗词的活字黑茶、“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苗绣、“半条被子”湘绣作品、三一重工的转转福搅拌车茶具……展馆内,“湘”字造型的展架上,一大批红色主题文创产品集中亮相。
其中,一件件色彩明艳、独具民族风情的十八洞苗绣产品颇受游客喜爱,吸引不少人驻足观赏。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陈国桃介绍,今年是“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现在的十八洞苗绣已经成为十八洞乡村振兴的一大产业、一面旗帜,带动了村里大批妇女和老人再就业。
“红博会是一个展示、宣传十八洞苗绣的重要机会,我们也希望能通过红博会这个平台,以‘文创产品’为媒,扩大十八洞村的朋友圈。”陈国桃说。

以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为蓝本创作的《微光》首次公开演出。陈鸿裕 摄
伟人故里“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在本届红博会上,以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为蓝本创作的《微光》首次公开演出。剧组演员全员95后,于光影交织中,与观众一起穿越时光,去体验百年前一批优秀青年学子风华正茂的青春魅力。
导演尹茜茜说:“我们想寻找红色文化的青春表达方式,通过‘红色文化+科技’的创新形式,以青春演绎青春,让年轻观众在共情、共鸣、共振中,进一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火:互动打卡 形式多样

红色酷跑互动区游客参与体验。陈鸿裕 摄
一路“快跑”,开启“我的韶山行”;向湘绣大师、陶瓷大师学艺,体验湘绣、绘制毛瓷;亲手制作一枚湖南文旅纪念章;通过“撸起袖子加油干”互动指环了解湖南红色文旅发展新动态……丰富多彩的互动展项吸引一批又一批观众涌入湖南馆观展体验,热情高涨。
“太美了!这次先体验一把‘集章游’,下次我要和家人一起去湖南实地打卡这‘五张名片’!”拿到印有湖南文旅“五张名片”的纪念章,游客刘佳欣爱不释手,细细欣赏起上面的湖南美景。
“我还没有去过湖南,但通过这次的展览,加深了我对湖南的了解,红色酷跑、互动指环这样的互动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于都市民陈可和朋友打卡湖南馆后,意犹未尽地说。
夜幕降临,湖南馆门口依旧人头攒动,临近闭馆,还有不少市民在展馆门口拍照留念。
责编:伍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