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当自觉自信自强】赤塘村:稻花田里鱼儿跃 生态乡村画振兴

2023-10-26 11:14: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琳] [编辑:张岚]
字体:【

采访团走进赤塘村。(傅聪 摄)

采访团观赏生态鱼塘。(杜德奇 摄)

华声在线10月26日讯(记者 肖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湖南邵阳武冈市邓元泰镇赤塘村,连片的鱼塘映照着起伏山丘,一只白鹭正展翅高飞,在深秋的苍穹中傲然穿梭。“生态环境真的好!”同行的记者不禁发出由衷感叹。

赤塘村源于“七口山塘”,因程家院落而得名。该村距武冈古城区约5公里,地处有“六九福地、楚南胜境”之称的云山脚下。10月25日,第四届“湘”当自觉自信自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乡村振兴阔步行”全国网络媒体看湖南走进这一武冈乡村振兴的样板示范村,感受其“茶香四溢,生态渔村”的独特魅力。

当地村民正忙农活。(杜德奇 摄)

“种茶+养鱼” 生态致富“有门路”

稻花飘散着香气,稻田里却藏着“秘密”。

在赤塘村“湘军鱼生态产业园”里,一群鱼儿正在自由游弋,它们与稻子共同生长,相辅相成,生机盎然,这就是其独特的“稻花田养鱼”模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赤塘村深入探索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养效益、维护生态发展等于一体的稻鱼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推行“稻鱼共养”、最大限度地释放“鱼米价值”,为村民打开“共富之门”的金钥匙。

“村里一共有11口鱼塘,1口做垂钓,3口来观赏,剩下7口用来做鱼苗培育。”讲解员指着村里连片的鱼塘向大家介绍,“村里的水都是来自威溪水库的活水,活水才能养好鱼嘛!”

2022年10月,湘军鱼生态产业园正式开始建设,以科研养殖、科研育苗为核心技术,利用水塘空间进行生态养殖。目前,该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养鱼示范基地达86亩,稻鱼种养基地达520亩。

鱼跃赤塘之外,茶景也映入眼帘。

赤塘村鱼塘一角。(杜德奇 摄)

远处山峦起伏,近处茶树丛丛。“和渔业养殖一样,茶叶种植也是我们村一直以来重点打造的特色。”武冈邓元泰镇党委书记李小银表示。近年来,紧跟乡村振兴的政策步伐,赤塘村还不断加大休闲观光栈道、茶园栽种、茶文化等工程建设,现已初步形成赏茶、研学、品茶、制茶、售茶、美食、休闲等一体化生态旅游格局,进一步提升了茶园规模效益。

“每年清明前后,武冈各大中小学的学生们都会来赤塘村茶园采茶、研学,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活动咯!”讲解员开心地告诉记者朋友们,“来这里休闲垂钓、品茗谈天,我们武冈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当地负责人正向采访团介绍特色产业。(杜德奇 摄)

“科研+团队” 产业发展“不用愁”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和科技加持。湘军鱼生态产业园的“秘密武器”,是更高标准的优质鱼种培育。

“这是同源‘四倍体鲫’,是利用红鲫鱼团头鲂远缘杂交制备的世界上首例两性可育、遗传性状稳定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四倍体鱼种。”讲解员介绍,除了“四倍体鲫”外,产业园内还有湘军鲤、合方鲫、湘军抗病草鱼、杂交翘嘴鲂等鱼类品种。

自2022年10月开始,赤塘村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刘少军合作,建立“湘军鱼生态养殖产业园”,利用水塘进行生态养殖,发展赤塘生态鱼产业。这些由刘少军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品种或改良品种,部分已获得了水产新品种证书,相关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赤塘村以“政府+科研团队+村集体”的水产新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技术集成、示范引领,全域推广山塘和稻田生态鱼养殖,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生态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最终形成集产业、美食、旅游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致富、产业致富。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不少咧,现在养的这些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质鲜美、投入产出比高,每年都能赚不少钱!”一位养殖户兴奋地告诉记者。乐哉鱼乎,乐哉人乎。现在,赤塘村的这片“小天地”,不再只是鱼儿欢腾的天地,也逐渐成为了新农人增收致富的广阔之地。

(一审:刘乐 二审:王亚奇 三审:禹振华)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