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修复,绘就大美潇湘新画卷——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综述

2023-04-22 10:16:2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
字体:【

文/崔向华 黄利飞

春和景明,在岳阳华龙码头,驻足岸边,眼前一碧万顷,气象万千。5年前,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总书记的指示,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进了三湘大地,拉开了湖南省全面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序幕。

为了落实总书记的嘱托,在国家部委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自然资源厅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坚持规划引领,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印发《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构建全省生态修复工作的一盘棋和路线图。会同财政、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和市县,推动构建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部署生态修复“天-空-地-网”监测监管平台,开展全生命周期监测监管,确保生态修复成效。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科普休闲+文化传承”等生态价值实现模式,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翻开今日湖南生态新画卷,锦绣潇湘,饱含浪漫、惊喜与诗意。

攻坚疗愈矿山疤

 

▲常德市鼎城区石煤矿区6号坑治理修复前后对比。

如果在长江湖南段南岸高空眺望,你会发现湖南境内如今到处岸芷汀兰,花红柳绿。然而在几年前,由于长期乱采滥挖矿产资源,这里的历史遗留矿山满目疮痍。

在长沙,湘江新区新生水泥厂有50年的采矿历史,留下一个坑深超100米,南北跨度440米,东西跨度350米的巨型矿坑,如同一个巨大伤疤,周遭土地也有所损毁。

在长江湖南段沿岸,大大小小的砂石土矿乱挖滥采,千疮百孔;在娄底,作为“世界锑都”的冷水江市锡矿山,开采史长达124年,因矿而兴,却也因此阴霾漫天,草木不生;在常德,石板滩石煤矿区有害气体和烟尘侵蚀,水体污染严重……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矿区废渣遍地、土地荒芜、山体崩塌、水源污染,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矿山不治,生态修复无从谈起;顽疾沉疴,需刮骨疗伤。

如何治?省自然资源厅扛责上肩,从摸清底数入手,着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021年下半年,省自然资源厅深层开启核查,全面掌握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的空间分布和位置、损毁土地面积及权属、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印发《湖南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全省5个重点修复区13项重点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70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长沙市湘江新区摈弃了常规的填埋处理方式,综合运用科学手段和建筑艺术,巧妙利用巨型矿坑的地势,建设悬浮于深坑之上的欢乐雪域和欢乐水寨两大乐园。城市废弃矿坑华丽转身,变成了世界瞩目的“欢乐奇迹”,游客们流连忘返的“玩乐天堂”。

生态修复的底色是绿色,给矿区重新穿上“绿衣裳”是疗愈矿山伤疤的“特效药”。2018年,我省成功申报“十三五”期间第三轮山水工程,推动实施永州市零陵锰矿区、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多金属矿区、衡阳市常宁水口山铅锌煤矿区、湘潭市谭家山煤矿区、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生态修复,修复耕地759公顷,林地1386公顷,草地527公顷,为昔日光秃荒芜的五大矿区披上了绿装。

曾经废渣满山、污水横流的“世界锑都”锡矿山披绿着红,化身为市民周末最佳休闲去所。冷水江锑煤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发布。

2019年5月至2020年底,我省修复了省域内长江干流和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1911公顷土地,原本矿疤遍地的长江干流和湘江沿岸,变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昔日饱受有害气体、烟尘和废渣污水侵蚀的鼎城区石板滩矿区,已被大片的花草树木覆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22年,湖南还成功申报了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湘桂岩溶地资江沅江上游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资金23亿元,是全国成功申报两大专项的三个省份之一。通过实施这两项重大工程,2024年底前将完成279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董振亚介绍,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走深走实,我省全面开展常态化督导,对修复难度大的矿山逐一把脉问诊。同时构建了新型监测监管体系,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监测范围“全区域”覆盖。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湖南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让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成为“历史”的决心,在三湘大地嘹亮回响。

守得青山见月明

 

▲津市水系连通双河口修复前后对比。

作为湖南省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批复前,区域范围内涉及14个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多头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欠完整等问题。南山国家公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大对公园内水域、湿地、林地、草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产业退出、生态修复、移民搬迁等举措,自然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91%提升至92.7%,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各类珍稀动物“慕名”前来安家落户,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2019年8月,南山国家公园内首次拍摄到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2020年12月,又拍到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

2022年,一曲《早安隆回》唱响中国。然而,在多年以前,如果来到邵阳市隆回县,一大早跟你道“早安”的,可能是漫漫石山。隆回北部大多为花岗岩山地,南部以石灰岩丘陵岗地为主,漫山遍野的石头上寸草不生。近年来,隆回县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让石山披上了绿装。隆回县净增森林覆盖率5.37%,形成了一条长50公里、面积20余万亩的大规模绿色林带,基本控制了30万亩石山的水土流失。昔日怪石嶙峋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树满坡的“花果山”。

在娄底市,有一座山叫花山岭。花山岭表层尽是石灰岩,土层瘠薄,是典型的难造林地。名为“花山”,实则不仅无花,连草木也很难生长。为了改变花山岭现状,涟源市探索造林绿化新机制、新模式,将花山岭列入省级生态廊道重点治理区域,采取多种乡土树种混交造林、营养杯大苗造林等技术方法,将从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海洋”,让荒山岭变成了真正的花山岭。

守得青山见月明,青山常在,方能碧水长流。

水清河畅绘美景

2022年7月27日,省政府召开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协调推进会,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圭塘河畔,杨柳拂堤、游客如织。由南向北贯穿长沙东南部的圭塘河,跨越乡村、荡涤城区,一路驰骋28.3公里。今日,汩汩流动的圭塘河,涓流秀美,乃是历劫而归。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圭塘河利用与保护失衡,污水直排、雨污合流、侵占河道等现象频繁,水体黑臭、生态退化等问题凸显。曾几何时,这条河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臭水沟”,多处水质呈现劣V 类。

痛定思痛,一场“大治理”在圭塘河展开。雨花区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统筹”,以井塘海绵公园建设为重点,深化“6+”模式,即系统治理+精准治污、多部协同+一龙统筹、政府河长+民间河长、生态整治+产业融合、创新思路+前沿技术、平台融资+市场运作,更新治河理念,统筹推进圭塘河流域系统治理。圭塘河华丽蝶变,让人们从这里看到了诗和远方。

湖南加大力度治水、截污、减排,重锤敲响鼓。

在岳阳县和常德津市,针对河湖塘渠淤积、堤坝岸坡损毁、局部水质恶化等问题,多措并举打通水系连通“主动脉”,疏通湖网“肠梗阻”,大幅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扎实推进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和幸福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村一港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的美丽河湖新格局。

经过全省不懈努力,2022年,湖南地表水147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居全国前列。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干流断面已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这是对三湘大地山、林、田、湖、草最好的滋养。

湿地修复添生机

 

圭塘河河道修复前后对比。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湘江、洞庭湖区的湿地,便能深切感受这一真谛。

春日的西洞庭湖,水鸟翔集,芦苇青青,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往,人们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存方式解决生计,湿地内围网养殖、过度捕捞、杨树种植等人为活动十分频繁。湿地冬季缺水严重,生态功能逐渐退化。

为解决区域内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突出问题,常德市将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岸线、洲滩及缓冲区、实验区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区域内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湿地修复了,西洞庭湖实现从伤痕累累到水碧草青、岸芷汀兰、候鸟归巢的转变。现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424 种、鸟类226 种、鱼类112 种、底栖动物65 种、两栖动物13 种、爬行动物20 种、哺乳动物26 种,是我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和长江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

常德市安乡县将珊珀湖列入“一号工程”,通过全面禁投、截污清淤、补水净水等措施,治理水体严重污染,湖底淤泥堆积,水生生物锐减等问题,湖泊自净功能不断提升,水体水质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新增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 种,国家“三有”保护鸟类13 种。生态渔业健康发展,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积极建设鸟类友好型农田,引来数以千计的天鹅、灰鹤等珍稀候鸟落户屈原管理区。从2020年起,每年超5000只小天鹅飞到东古湖湿地越冬,在湖面演绎了一支壮美动人的现实版“天鹅湖”之舞。

人们也在与自然重建和谐的壮美历程中发现,当我们把大自然还给自然界原有的飞禽走兽,才算是真正给了它们生命,也给了我们自己更加美好的空间。

披绿生金开新局

屈原管理区东古湖变天鹅湖。

本版图片均选自《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近日,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新鲜“出炉”。相关范例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全省生态修复的实践成果、经验做法和突出成效。

细研范例,发现我省生态修复已经进入了2.0时代。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等为我省当前和今后的生态修复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21年11月,国家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领域的指导意见后,省自然资源厅第一时间配套印发《湖南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释放政策红利,开启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乘政策东风,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引进中国建材集团统一规划开发,通过“工程修复+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系统治理,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现代农牧业双管齐下,废弃煤矸石综合利用收益超过5000万元,每年光伏发电产生经济价值1753万元。

放眼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正逐渐成为促进人们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既要复绿,更要“富”绿。湘江欢乐城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8000个,实现营收超2亿元。圭塘河井塘海绵公园预计运营收益可获得总利润额达2.75亿元,助力周边土地升值近1000万元/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在矿区栽种绿桑树,吸引优质蚕桑企业纷纷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0多家;12个乡镇80个村建设了蚕桑基地,带动农户2840户1.2万余人脱贫致富。从“矿海”到桑田,花垣县形成了生态修复+桑蚕产业的新业态。

益阳市大通湖结合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在湖区种植水草,积极布局“水草+青虾”“水草+大闸蟹”产业,目前亩均收益高达10000元,以小小水草撬动了生态产业大发展。

湖南省积极转换思路,开拓创新,通过“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等发展模式,使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省委常委、副省长张迎春曾在省政府召开的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特别强调,要统筹系统修复,推动“单个要素”保护修复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联治模式转变。

从全面完成“十三五”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到积极推动“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实施,我省生态修复工作拓印出“过去值得回味”“未来更值得期待”的轮廓。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湖南贡献更大的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湖南正在构建“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新画卷上,妙笔涂丹青,巧手绘胜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