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家乡 温情团圆年

2023-01-20 08:44:18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贺瑜]
字体:【

年集上,人群熙熙攘攘,年货琳琅满目。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摄

扫码看视频

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更多的海外游子、漂泊异乡的“打工人”选择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同时仍有在外打拼的奋斗者无法与家人相聚。我们选取了几个代表性人物,一起来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带着收获,跨洋回家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斌

故事主角:郭丹,一个无论自己多累,看着客户依然能双眼放光、随时可出战的业务员,典型的湖南妹子,性格火爆,雷厉风行。她是新亚胜光电北美区国际营销中心销售经理,主要负责美国西部产品销售,并且负责美洲一组团队的日常管理。虽没有每年“挣一个亿”的“小目标”,但有着小人物的普通理想: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从而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实现财务自由。

郭丹(左一)在加利福尼亚拜访客户。受访者供图

团圆故事:出国拓展市场不易 回家就是开心

“难,难于上青天!”回忆元旦前夕从美国回国的经历,郭丹依然心有余悸。

在去年11月中旬,即距离原计划回国时间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郭丹在美国当地感染上新冠病毒。后来虽说症状消失了,但核酸检测数值一直上不来,造成核酸结果不能转阴。这意味着她不能上回国的国际航班,无奈,郭丹几次推迟了回国时间。

“随着航班多次推迟,不确定的因素也相应增加,自己心里充满焦虑。”郭丹回忆,不过万幸的是,核酸检测结果终于及时转阴,使得她能在元旦前几天终于回到长沙的家。

其实,持续三年的疫情对企业员工来说,回国难,出国也不容易,出国后拓展市场更不容易。

郭丹根据公司安排从去年10月开始到美国出差,任务很明确:走访老客户,开拓新用户。

“一路走来,可谓惊险、刺激,同时收获满满。”郭丹说。当时,从国内出发,历经20多个小时的机场转机,总算到达第一站——美国洛杉矶。

可第一站、第一天,就给郭丹带来了一场意外。“当地时间凌晨两点多取完车,在一分钟转弯就能到达住处的一处拐角,一醉驾司机驾车与我们的车撞了个满怀后扬长而去,留下直接蒙了的我和同事。”郭丹回忆,自己驾的车车头被撞得凹进去半截并开始漏油,车身被甩了360度,好在自己和同事没有外伤也没有不舒服。

接下来真正开展业务,跑了几个原来的项目客户,才发现美国市场历经疫情期间的洗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财务能力强的客户现在已经买不起公司的高端配置产品了,他们开始选择低端低价的产品。

郭丹马上调整策略。“好不容易来一趟,可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走,要回去也得带着收获回去。”她和同事互相打气。

通过多种途径,郭丹和同事挑选了几家A级重点客户作为目标。为了见到大客户,郭丹硬是在当地蹲守了一周时间:每天拜访完定好的客户,然后往返开车4小时去其公司。一周后,她与该客户面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美国公司还安排了他们的技术员对接产品以及采购计划。

郭丹透露,自己虽然回国了,但目前依然与对方保持密切的线上联系,对方也通过网络祝自己春节快乐。

晒年货:给孩子们吃的维生素软糖、绘本英语读物,以及几件当地品牌衣服鞋子……或许是出国频繁的缘故,和那些专程去国外游玩的人不同,郭丹这次带回的礼物和以往没太大差别。

“新年新气象,愿我们都能所得皆所愿,所愿皆能成。”这是郭丹写给自己和朋友的新年愿景。

长沙追梦,家乡过年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故事主角:今天,我第一次在稿件中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叫刘琦,是长沙晚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2009年,我怀揣着“新闻梦”从山东潍坊来湖南长沙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这里,然后成家立业。今年,是我在长沙追梦的第10个年头。

妻子和女儿“奇异果”一起在老家赶集买年货。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摄

团圆故事:在老家过个仪式感满满的春节

“什么时候订票?早点订吧,到时买不到票回不了家就麻烦了。”距离回山东老家还有一周的时候,我就开启了“祥林嫂”模式 ,一次次提醒掌管家中“财政大权”的妻子。

我和妻子同是山东潍坊人,同在湖南读大学,又同在长沙做记者。巧妙的缘分让我俩在异乡相遇,如今,我们的宝宝“奇异果”已经1岁7个月,是个地道的长沙小妹陀。

尽管家乡在同一个城市,但分属两个县城,隔了100多公里的路程。我是独生子,她是独生女,面对为数不多的假期,去年除夕、春节,我们的小家庭在我父母家,今年轮到在妻子老家过年。

记者很难不带着工作回家。每次回老家时,我们的行李箱里都会装上笔记本电脑。越到准备返乡时,工作的事情就越多。这几天,我匆匆忙忙约了快递小哥上门,将几件腊味寄回了家。路太远,返乡不是件容易事。走之前好几天,我时常凌晨醒来睡不着,干脆起来写稿子,争取回家后能多陪陪家人。

飞机终于起飞,窗外的景象从蓝天白云到了太阳西沉,从湖湘大地抵达齐鲁大地,岳父已早早驱车来到机场等候。大包小包装上车,到家时天已漆黑。

听说可以去赶年集,我和妻子都格外兴奋。赶集对于不少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件稀罕事,年前的几个集市被称为年集,往往更热闹。年集上各色小吃、肉鱼虾蟹、春联、灯笼、年画应有尽有,年货可谓琳琅满目。我们两个“馋猫”第一时间“扑”向了热气腾腾的蒸肉包子、蘸满冰糖的糖葫芦大快朵颐。每次到她老家,早餐必须要吃一顿潍坊肉火烧配豆腐脑,故乡的味道最能治愈归来的游子。

与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潍青高速建成通车,从妻子老家到我老家,可以因此省下半个多小时。休整后,我再次踏上返乡之旅,虽然只有100多公里,但是高速路上早已无心看风景,一心想着早点回去。

在我的老家高密,过年是最有仪式感的事:祭祖,将思念带给故去的亲人们;迎年,将家堂(一种挂在堂屋的家谱)恭恭敬敬地挂起来,鞭炮声中迎来除夕夜;守岁,包饺子、品菜肴、齐举杯、共祝愿,孩子们到处拜年收压岁钱;送年,整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依依不舍送别过往一年,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串门拜年,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美味佳肴,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这注定是我“来回跑”的春节假期,两边待的时间都不会太长。我要抓住宝贵的时间,把更多在外打拼的故事分享给家人,将更多故乡的美味装进贪婪的肚子,尽量多感受一下故乡的冷暖,再重新收拾行囊回长沙,继续追寻自己的梦。

晒年货:我寄回家的年货是腊鸭、腊肉和腊猪脚,充满湖湘特色。如今,在我山东老家的餐桌上,时常出现湖南的味道。我喜欢拍照,今年为两边家人各准备了一样小惊喜——把“奇异果”一点点成长的照片冲印好装进相册,老人们想她的时候可以随时翻看。

乡愁美食,心心念念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故事主角:徐璟萱,1998年生,长沙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人类学博士二年级学生。

回到家的第一顿饭,徐璟萱(左二)吃上了自己想念的家乡美食。 受访者供图

团圆故事:回家第一顿饭,都是家乡的味道

“辣椒炒肉、大蒜炒腊肉、青椒擂皮蛋……回到家的第一顿饭,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前不久回国过年的徐璟萱,一到家便吃上了奶奶亲手做的团圆饭。

“在国外读书时,很是想念长沙的美食,尤其是看到国内的朋友在网络上晒美食,我一边看一边流口水。”当地的湘菜馆味道并不正宗,平时很少做饭的徐璟萱,在国外开始尝试自己做菜,和同学一起研究“复刻”家乡美食,但由于缺少时令食材,很多都没办法烹饪。

兔年春节到来前,她终于踏上了回家路——从爱丁堡飞到香港,乘坐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到达珠海,再乘坐高铁回到长沙,全程花了20多个小时。一到高铁站出站口,徐璟萱便远远看到爸爸妈妈和奶奶正踮着脚、伸长脖子在出站人群中寻找她,当时便忍不住红了眼眶。在回家的车上,家人还给她准备了辣条、炒货等许多零食。到家后,奶奶准备好的她爱吃的菜让她好好地解了馋。

去年的虎年春节是徐璟萱第一次独自在外过年,让她很不适应,“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我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疫情影响,那一整年我都在家上网课,直到读博士时才出国念书。可以说,那是我第一次没有陪家人过年”。虽然春节时她和当地的其他留学生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但感觉还是差了过年的味道。平时,她每隔一两天都会给家人打视频电话,每次看到手机里家人的面庞,以及节日里摆满腊肉、香肠等家乡菜的团圆饭,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佳节团圆、思乡之情就全部涌上心头。

“听到大家说着熟悉的长沙话,还有随时随地都能吃到长沙美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徐璟萱告诉记者,家乡的变化之大也让她非常惊喜。“我家门口正在修地铁,宽敞的马路上如今机器轰鸣,一派热闹景象。还有走亲戚的时候,看到原本处于城郊的地段如今有了住宅小区、商业广场。尤其是搭上了新开通的地铁线路,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洋气的店铺越来越多,让我有了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回国时,徐璟萱给家人准备了不少来自爱丁堡的伴手礼——羊绒衫、羊绒围巾、保健品等,她还把自己的硕士毕业服也带了回来,让爸爸妈妈穿上拍照。

一年不见,看到爸爸妈妈和奶奶时,徐璟萱第一次体会到“时间意味着衰老”。新的一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快乐,也希望趁着在家的这段时间多陪家人吃吃饭、聊聊天,以此弥补疫情期间不能团圆的遗憾。

晒年货:一年多没有回家,我这次和家人特地购置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品种多样的长沙小吃、花团锦簇的盆栽……不仅把家里装扮一新,也要把胃填得满满的。今年春节,我也试着在厨房里露两手,让家人尝尝我在异国他乡练就的厨艺。

万里之外,别样团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故事主角:周曦,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各种妇科诊治技术及宫腔镜、腹腔镜技术。

周曦(中)和队友们在塞拉利昂的驻地贴春联迎接新春的到来。 长沙晚报通讯员 谢靖婧 摄

团圆故事:和非洲朋友一起吃火锅迎新年

窗花、春联、红灯笼、中国结……在距离中国湖南1万多公里的非洲塞拉利昂,有一个地方早早地被新春气息装点,它就是位于首都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2023年春节将至,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简称“援塞医疗队”)也即将在这里迎来他们在非洲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本次援塞医疗队于2021年12月24日到达弗里敦,共有队员20名,其中医护人员19名。按照原计划,医疗队应该在2022年12月返回国内,但由于任务需要,他们的工作时间延长至今年3月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此次春节他们无法回家团圆。

即使如此,20名队员全无怨言,因为这份坚守是医生职责,更是国家赋予的使命。“我们见证了非洲人民的疾苦,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需要,更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周曦说,当地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救死扶伤。

非洲不仅“少药”,更严峻的问题是“缺医”。在中塞友好医院内仅有12名当地医技人员,人手严重不足,医疗技术受限。因此,医疗队的19名医护队员在担起医院内的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塞方医疗人员的培训,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截至目前,医疗队已在当地开展30余次囊括各个学科的理论培训。

多年来,我国派出的数批援非医疗队不仅帮助当地民众获得了优质的医疗资源,更滋养了中非友谊的茁壮生长。周曦说,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医疗队每到中国传统节日都会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并邀请当地居民参加。例如妇女节中非双方的女性各自换上传统服饰进行展示,中秋节一起吃月饼等。在一次次庆祝活动中,这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加深了中非友谊。

周曦说,有队友就有家的感觉。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医疗队早已开始了筹备。北京时间1月15日,正好是南方小年,他们便按当地时间的这一天开始布置驻地。“我们请非洲朋友一同贴春联、挂灯笼、剪窗花,晚上还包了顿饺子,他们很乐于参加这些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今年的年夜饭医疗队准备邀请当地医护人员参加,一起在驻地吃一顿热热闹闹的火锅庆祝新年。

记者问起她对家人的思念,周曦笑了笑说:“打微信视频电话也算一种‘云团圆’。”虽然当地供电、网络极不稳定,通信时断时续,一次通话得连线很多次,但发达的信息技术让相隔万里也变得不再遥远,每每想到这些,周曦总会感叹祖国的伟大和美好。

新年心愿:作为医疗队队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队员们能平平安安,医疗队能圆满地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凯旋。

来源:长沙晚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