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湖南湘江新区望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领取防疫健康包。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奋斗2022
向三湘父老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来之不易的好答卷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全力抓好“两个统筹”,积极应对汛情旱情疫情叠加冲击,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难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向三湘父老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来之不易的好答卷。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近5万亿元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101.8亿元,同口径增长6.6%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20%,突破1000亿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粮食总产达603.6亿斤,连续三年保持总产600亿斤以上
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
精准施策防控新冠疫情。成功处置多地多轮及G2190次列车疫情,认真做好“乙类乙管”各项工作,先后派出24批次5600多名医疗队员支援10个省市区,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受援地区肯定与好评。
痛定思痛狠抓安全生产。深刻汲取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4%、9.6%。
积极稳妥应对极端天气。成功应对3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9轮汛期强降雨,以及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旱情,经受了夏季电力4043万千瓦历史最大负荷考验。
扎实稳住经济大盘
出台稳工业26条、促服务业36条,推出稳经济“1+8”政策体系。
推进项目落地、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授信签约项目85个、基金规模近300亿元。
常益长高铁、平伍益高速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
“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为18.4万户企业解决7.3万个问题;退减缓税费超过1000亿元。
一季度平稳度“坎”,二季度迅速企稳,三季度重回“6”左右,四季度决战决胜,达到了“取其上、得其上”的超预期效果。
聚力打造“三个高地”
抓住“四个着力点”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制造业占比达28%。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1个。上榜全球独角兽企业2家。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
抢占“四个制高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94项关键技术。“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突出“四个关键点”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规模均居中部第一。对非贸易规模居中西部第一。自贸试验区形成47项制度创新成果。
一体布局“三大支撑”
出台实施“139”系列政策,以电力保障算力、算力促进动力,三力一体发力。
以电力为基础的能源支撑坚强有力。平江电厂、荆门—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审批和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装机容量居全国第5位。
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基建支撑先行一步。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算力达到200PF、国内领先,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5万亿元。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动力支撑能级跃升。“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区域创新能力前进3位、排全国第8位。
系统推进“八项重点”
产业培育强基赋能。中联智慧产业城等28个项目完成投资1142亿元,产业投资增长11.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倍。
企业成长加力提速。实有市场主体达635万户、增长16.3%,制造业百亿企业达43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0家以上。
园区发展转型增效。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2.5%、提高2.7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达50%、提高6.5个百分点。
营商环境进位争先。在2022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我省排全国第7位、长沙市排全国城市第6位,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协同推动区域发展
在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中乘势而上。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稳步推进湘鄂赣高质量协同发展。
在全面实施“强省会”战略中带动全局。落地实施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总体设计和湘江科学城规划,长株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40%。
在区域板块联动发展中各展其长。岳阳、衡阳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以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6个百分点,湘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大湘西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分别高于全省1.2个和19.8个百分点。
全省城镇化率达60.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优质低镉水稻科研国际领先。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超600亿斤。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家庭农场达19.3万个。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500个。
提质改造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6996公里,美丽乡村示范村达7500个。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突出保障改善民生
城镇新增就业73.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左右,为中部地区最好水平。
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4万个,本科录取人数增加2.9万人。
完成3649项污染治理项目。
2022年8月5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非凡5年
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实践的基础更加坚实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三次产业结构由8.9∶39.8∶51.3调整为9.2∶39.6∶51.2。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人均突破1万美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7万亿元、6万亿元。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增速居全国前列。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超级稻双季亩产达1603.9公斤。
创造了以超高速轨道列车、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
改革开放形成标志性成果
“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写入党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88家。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
基础设施实现整体性提升
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高铁成环、高速成网成为现实,迈入高铁环线时代。
外电输湘能力增长3.4倍,整体供电能力提高1200万千瓦、超过4000万千瓦。
总算力提升到4000PF,数据中心总存储能力达14EB,中部唯一、全国第五的大数据交易所投入运营。
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环境呈现转折性变化
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一江碧水”,连续6年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
长江干流湖南段和四水干流131个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洞庭湖总磷平均浓度下降17.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6.1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获得全面性改善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八洞村成为全国精准脱贫样板。
五年投入3400亿元,办成重点民生实事66件111项。
建成使用101所芙蓉学校。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32%、36%。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评价由89.2分上升至95分。
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性进步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6个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达2500亿元。5A级旅游景区达11家。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820件、政协提案3854件。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开通。
国务院督查激励项数、次数均居全国前列。
2022年9月25日,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村民一起学习探讨苗绣技术。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2022年12月26日,乘坐首趟动车出行的乘客在欣赏沿途风景。当天,渝厦高铁常德至益阳段正式开通运营,常德至长沙实现高铁全线贯通。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稳进2023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
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争总量突破7万亿元,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实现翻番,分别突破3万亿元和2万亿元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打造“三个高地”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得到夯实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全面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建设成效显著
●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取得本质性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持续增强,平安湖南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600亿斤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6月16日,龙山县产业开发区,党员干部深入园区企业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彭舟 摄
2022年1月11日,长沙高新区,天际汽车长沙制造基地焊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在繁忙运转。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十大产业项目
岳阳乙烯炼化一体化;
株洲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
衡阳建滔化工产业升级;
湘江新区中联先进智造基地;
长沙比亚迪和湘潭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三一株洲智造基地;
邵虹基板玻璃;
涟钢冷轧硅钢;
望城德赛电池储能电芯;
宁乡楚天科技生命科学产业基地。
十大基础设施项目
长赣高铁;
桂新等高速公路项目;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
湘江航道及虞公港建设;
重大能源工程;
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
骨干水利枢纽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家医学中心;
怀化国际陆港。
十大技术攻关项目
算力网络构建;
8英寸SiC外延装备;
深远海超大功率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
北斗时空安全装备产业化应用;
氢燃料动力工程机械整车工程化;
水稻耐盐碱和耐极端高低温新品种;
超精密加工装备;
丘陵山地适用高效智能农机;
动力电池高值循环利用;
高纯稀土金属靶材。
十大重点民生实事
启动建设100所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用户突破3000万户;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开展妇幼健康守护行动;
推行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
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
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标准;
开展残疾人关爱服务;
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加强农村“三路”“两网”及灌溉、饮水建设。
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要聚焦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科技创新攻坚仗、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等“发展六仗”,做到开局就加速、起步即起势。继续把握“稳”的要求,找准“进”的方向,盯住“高”的目标,谱写“新”的篇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南取得新进展。
2022年8月26日,位于捞刀河畔的浏阳市北盛镇边洲村,一派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彭红霞 摄
着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强化消费基础作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挖掘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家居等消费潜力,推动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重点抓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系统布局一批支撑引领转型升级的新基建项目。
有效畅通内外循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自由流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重点打造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和货运集结中心,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常态长效“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全省市场主体突破700万户,新增企业20万家以上、上市及过会企业12家以上。
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新增百亿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0个。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轨道交通向高端整车发展,巩固扩大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领先地位,提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占全国10%以上。实施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继续实施100个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建设15个新型数据中心和全球新一代互联网辅根节点,打造全国先进绿色算力枢纽和国际领先的算法创新中心、全国信创产业基地,打造数字湖南十大应用场景。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1%。创建10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
推进“五好”园区建设。促进园区“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3%、营收过4000亿元园区实现零的突破、产业园区亩均税收增长15%。实施10个以上单体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项目,建设10家左右省级以上绿色园区。
加快打造内陆地区
改革开放高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力争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0%,新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000家。让广大民营企业有“优”的服务、“进”的空间、“创”的动力,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心里更踏实、信心更坚定、舞台更广阔。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三个10%”的增长目标,力争对非贸易额增长25%以上、总量突破600亿元。
强力推进湘商回归。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大力推进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力争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达1000家,项目投资4800亿元。
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好“湘易办”超级服务端,擦亮“一件事一次办”品牌,推进营商环境市县、园区和部门评价考核“三个全覆盖”。
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充分发挥高铁成环、高速成网优势,落实“强省会”“1+N”政策体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331个、棚户区2.1万户。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域经济考评体系,力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以上的县市达50个。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35万亩、产量600亿斤以上。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45万亩。推广低镉水稻120万亩左右,为历史性解决“镉大米”问题打下基础。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抓好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稳岗就业等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倍增行动,建设20个以上国家级、5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加强涉农资金统筹使用。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整合60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40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
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以“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为突破,以建设“四大实验室”为依托,以“四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高水平建设长沙、衡阳“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支持岳阳临港、湘西州、娄底创建国家高新区。
推进人才强省建设。聚焦种业、先进计算、北斗规模应用优势前沿领域和优势产业集群,培养引进造就一批高端人才。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域全员全程全面文明创建,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力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4000亿元,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培育旅游新业态,办好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左右、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载体400家以上。
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有序推进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扩大异地就医联网医疗机构覆盖面,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加快健康湖南建设。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造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用心用情办好“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政绩,厚实民生成色、加热民生温度,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实施绿色制造,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和统计核算制度。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
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等项目,以及邵怀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善落实生态环境补偿、损害赔偿、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南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全力保健康、防重症。筑牢基层首诊防线,加大防疫药品储备和生产力度,扩大“防疫健康包”免费发放范围,加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保护,重点解决好农村地区就医用药安全保障问题。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政府债务风险底线、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防范房地产引发系统性风险。
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双重预防”机制,深入开展安全潜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域推进“网格化+信访”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孙敏坚 黄晗 整理
本版制图/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