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留给这个世界的,还有另一包“种子”

2022-12-30 09:01:51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朱倩萱]
字体:【

袁隆平院士离开后,其科研团队接续奋斗,交出亮眼成绩单: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开始大面积示范——

“种子”之光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颖

“稻谷镉含量仅0.01~0.04毫克每公斤,远低于每公斤稻谷中镉含量不高于0.2毫克的国家限定标准。”今年10月,湖南省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100亩低镉水稻新品种试验种植区顺利通过测产验收,现场掌声雷动。

时间再回溯。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长沙病逝。一位科学领军人物的去世,自然也免不了引发国人的忧虑。

“巨星已经陨落,但种子却已经在大地上发芽”,当时一篇评论这样写道。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留给世界的最大财富,在世人看来,无疑就是“一粒种子”。

这粒种子曾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让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如今种子的缔造者走了,但这粒种子依然生生不息,在继续创造奇迹、造福世界和温暖苍生。

袁隆平留给这个世界的,还有另一包“种子”。

这是一包科学的“种子”、人才的种子、精神的种子,这就是袁隆平科研团队。这是一支真正的梦之队。袁隆平离开后,这支团队仍然在海角、在天涯,在祖国的大地上默默攻关,在赓续着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粮食的一粒种子,春种秋收。这更是一粒梦想的种子,光芒四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孜孜以求的愿景。多少语言都不足以道尽先生的峥嵘岁月,也不足以囊括他的似海胸襟。

“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

袁隆平去世后,他的精神引领、激励着后来人。一年多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袁隆平遗志,发扬袁隆平创新精神,接续奋斗,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开始大面积示范……

一粒不断刷新自我的种子

年近花甲的赵炳然一直称呼袁隆平“师父”。他1987年便追随袁隆平,在他的带领下进行水稻科研攻关,到海南南繁育种,风尘仆仆。

赵炳然一直留存着50岁时师父给自己题的字:“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他说,年岁不饶人,但他依然会接力师父未竟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殚精竭虑。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赵炳然忘不了师父的教诲。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稻田里,观测作物生长,为稻田开处方。

“把大地当成我们的实验室,把水稻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是赵炳然对自己的要求。像自己的恩师一样,他的行李箱时刻带在身边,说走就走,去海南的基地成了家常便饭。

2020年11月,赵炳然获得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是袁隆平亲自为他颁的奖,赵炳然泪湿眼眶,既兴奋又难过,那时候他已经知道师父的身体不太好了。

“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2021年10月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迎来捷报,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示范基地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刷新世界纪录。

赵炳然是衡南超高产攻关试验示范点的主要组织人员之一,他潸然泪下:“师父,您守望的这一片稻田,我们会耕种好。”

赵炳然不愿过多谈及自身:“都是团队的力量。我们的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书记许靖波经常睡在单位,衣不解带。中心主任唐文帮,只要不出差,他六点半就到了办公室。”

就是这样一群人,从未忘记过袁隆平的梦想。

水稻产量增长,是一场永远的马拉松比赛。

1973年,“三系”杂交水稻宣告成功配套。平均亩产500多公斤,1976年在全国快速得到推广应用大获成功,被国际上誉为“东方魔稻”。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宣告研制成功并开始大面积应用。2004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稻”概念,确定选育亩产800公斤、900公斤杂交水稻品种的新目标;2013年,湖南、浙江等多个省份涌现出一批亩产潜力超过800公斤的水稻品种,袁隆平又向农业农村部提出“种三产四”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即种植3亩超级稻的产量等于4亩普通稻的产量。

2021年1月29日,袁隆平挥笔写下了牛年心愿: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这是袁隆平在病床上还心心念念的产量。多年来,他一直执着地追求水稻高产,更高产。

育种是个苦差事。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业内人士说:“也许一辈子兀兀穷年也一无所获,我们开玩笑说这叫‘终身不育’。”

今年9月15日,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和云南个旧市种子管理站共同承担的“超级杂交中稻亩产1200公斤攻关与示范”项目,完成了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亩产达1211.15公斤。

这粒身量很小的种子,是由袁隆平团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等科研人员研究的新型小粒型品种“卓两优1126”。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其进行的高产攻关。该类品种种子大小仅为常规杂交稻品种的一半,但产量突出。

“力争2023年达成百亩连片亩产1200公斤目标!”团队成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表示。

一粒梦想长出新粮仓的种子

在写给2035年的一封信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唐丽博士这样写道:“2035年,水稻即使种在重度污染的田里,也能出淤泥而不染。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吗?”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让贫瘠之地结出丰硕果实,袁隆平曾在2019年提出了“近期实现育种突破、中期提高技术集成度、远期实现产能效益双提升”的三个目标。

不毛之地如何实现稻花飘香?

答案是科技的力量。

2022年3月16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由来自全国7个省的11家单位组成。在品种研发方面,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10至15个,具有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亿亩的产能,亩产300公斤以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组建了专门团队,令人欣喜的是,“80后”“90后”年轻人占团队总人数的70%。他们给团队注入了蓬勃的热血,经常到了深夜,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还灯火通明。

1986年出生的郭夏宇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管理处副处长,他没有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而是频繁往来于东北、西北、华南和华东的四个区域中心,和专家们一起持续攻关,研究耐盐碱水稻生理调控、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相关课题。

“郭夏宇像个圣斗士,不惧辛劳,不下火线。”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多年跟随在袁隆平身边工作、学习,他一直告诫我们年轻人‘种田无小事’。”郭夏宇说,“对耐盐碱水稻的培育,尤其体现了这句话的分量。把荒地变良田,这是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

经年奋斗,成果斐然:目前,他们在全国完成了近10万亩盐碱地改良,完成耐盐碱水稻种植60万亩。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喀什、海南崖州、江苏南通等试验田纷纷创造了不同类型盐碱地水稻亩产新纪录。

同样的,让水稻适应不同的土壤也是赵炳然近年科研攻关的方向。赵炳然及其团队利用理化诱变定向改良技术,研发出了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目前,低镉水稻已经在多点进行示范种植,预计明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我们单位正组织全国优势力量攻关,力争实现在8至10年内,发展1亿亩耐盐碱水稻,亩产300公斤以上,年增粮300亿公斤,多养活近1亿人口的目标,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一粒造福世界温暖苍生的种子

“马达加斯加把杂交水稻印在了最大面额的货币上,以此来纪念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马达加斯加作出的杰出贡献。”辛业芸博士告诉记者。

辛业芸是袁隆平生前的工作助理,也是袁隆平亲自培养的博士。25年追随在先生身边的她,已经将人生脉络与袁隆平精神血脉相连。

此刻,眼前的她与27年前写信向袁隆平表达想要当助理心愿的她重叠在一起。良久,她说:“我觉得,提到先生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不应该只谈水稻种植。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星辰大海。所以,要将我们自身融入时代的洪流中去,将自身放在这个时代的坐标中来看。要考量我们交给时代的答卷,也应该放眼更长远的未来。”

寥寥几句话,道出了一个纤弱女子的眼界和格局。此刻,回望并致敬这风雨兼程的历史之际,辛业芸也抛出了更大的课题,对未来致以更深沉的期许。

记者从交谈中发现,她从袁隆平身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水稻、土地,更是一种处江湖之远的情怀,是一粒造福世界、温暖苍生的种子,使她内心坚定而强大。

辛业芸提到1994年。当时美国学者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未来即使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袁隆平立下宏愿,要将中国杂交水稻产量提到世界先进水平。

辛业芸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先生身边。她见证了袁隆平为梦想孜孜以求的日日夜夜。

一次,辛业芸想弄清楚他当院士的过程,他两句话便打发了辛业芸:“我做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如果我没有当选院士,是我工作没有做好。”

赤子其人。袁隆平成了辛业芸生命中的引路人、精神导师。无论对待事业还是生活,辛业芸都紧紧跟随先生的足迹,淡泊、纯粹,以赤诚面对世界。

袁隆平去世后,极度的悲伤席卷了她。她继续在那间紧邻袁隆平办公室的办公室里工作,强忍悲痛,整理和讲述袁隆平的故事,出版了《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这本书前后共修改了7稿,图片约600张、有24万字,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再现了袁隆平朴素而伟大的一生。

辛业芸牢记着袁隆平逝世前的嘱托:“一定要把基金会做大”。她颇为伤感:随着先生的离世,能够承载“袁隆平”三个字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承载着“袁隆平”三个字的基金会会赓续他的事业和精神。辛业芸说,希望“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能在农业科技领域起到类似诺贝尔奖的示范作用。

“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先生教给我们的担当,也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和追求。”辛业芸说。

来源 长沙晚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