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业强县稻菽飘香——看长沙县如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2022-12-22 06:38:4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小雷] [编辑:刘茜]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熊冰俏

作为工业强县,长沙县多年位居中国百强县前五,但这里的农业也是风生水起。从农业哺育工业成长,到工业反哺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工业强县,稻菽飘香。长沙县坚定不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农地姓农、良田种粮,走科技种粮新路子,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荣获“粮食生产标兵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项荣誉。今年在遭遇历史罕见干旱少雨情况下,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3.86万亩,总产量达10亿斤以上。

仲冬时节,记者走进长沙县农村看到一派忙碌的景象。农户在田间劳作,全面铺排“三冬”(冬种、冬修、冬造),为来年增产丰收夯实基础。

守住耕地端稳饭碗,解决“有地无人种”问题

今年,遭遇百年难遇大旱,对耕作而言算不上“风调雨顺”,但长沙县的粮食生产仍取得可喜成绩。

“今年我完成了一个小目标,将所有一季稻变双季稻、把水田变致富地。”龙伟义是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的种粮大户,今年流转村里530多亩耕地,成为驻守乡村的“致富带头人”。

长沙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分散。随着劳动力外出创业务工增加,解决“有地无人种”问题只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持续发展种粮大户、就地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着力支持散户种粮,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引导无种粮能力或种粮意愿不强的农户流转土地,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零租金形式代耕代种。今年,长沙县村集体代耕代种达4.2万余亩,流转土地400亩以上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有88个,形成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3个。

耕种条件差、分散且贫瘠偏僻的农田农民不愿种。对此,长沙县将种田经验丰富、农机具充裕的种粮农户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种植主体。今年,全县新增30亩以上的种粮主体230户,流转面积4.7万亩。

以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开展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服务,成了长沙县目前的发展方向。今年全县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达354家,服务种粮面积32.4万亩。

在安沙镇,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行“服务大包干”,农户种田当“甩手掌柜”,旱涝保收。稻谷产量高,农户可以选择支付620元/亩/季的服务费,合作社把收割的稻谷送到农户家中;稻谷产量低,则按每亩1000元的“兜底”收入减去620元每亩的服务成本,农户每亩可得净收入380元,稻谷归合作社所有。既降低了农户的种粮风险,也调动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加强基础注重效益,解决“有地不好种”问题

冬日迎来寒冷时刻,但长沙县火热忙碌的“三冬”场景随处可见。

自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后,长沙县黄花镇东塘村长达3000余米的水泥硬化灌排沟渠,在田间地头画上“田字格”,可灌溉周边800余亩农田。

在长沙县春华镇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大小沟渠纵横交错,远眺稻田平坦无垠。农田集中连片、开阔平整,几台大型挖机也正在对农田进行最后整理。

“得益于农田高标准改造,今年农田排灌顺畅、旱涝保收。”春华镇龙王庙村种粮大户龙伟义指着田边沟渠感慨,今年夏秋连旱,幸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作用,才保住收成。

“千方百计改善耕作条件,努力让好地产好粮。”长沙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县开展灌排渠道、山塘、机台、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近3年完成“小农水”项目3166个。

长沙县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行分片包干制度,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自2020年以来,长沙县投入超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

为抓好粮食生产,长沙县出台促进粮食生产十条措施,对双季稻生产实行“三补一奖”,对多个生产环节的所有种植户给予补贴,对种植双季稻的种粮主体给予种植奖励,鼓励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对全程社会化“服务大包干”种粮模式进行奖补,对建设智能化育秧基地和高标准、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奖补。

长沙县探索“选好种、种好田、收好粮、卖好粮、分好利”的粮食生产模式,通过打造粮食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打通种粮大户“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全链条,提升粮食产业整体效益。

科技赋能专家助阵,解决“有量质不高”问题

在星沙,一粒米,就是一场农业时代秀。

乘坐式插秧机飞速驶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秧苗;无人机垂直起降,低空盘旋喷洒农药、播种;同步精量施肥机在插秧同时完成施肥……长沙县种粮大户将水稻种植变得更高产、高效,不少数字化的生产辅助工具已在农田得到应用。

每到备耕、收获时节,县内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大显身手,如同大片般在乡间田野上轮番“上演”。

“在播种环节就可以计算出每亩的苗量。”路口镇种粮大户陈尧介绍,他所在的荆龙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大的特色就是水稻工厂化育秧,通过机械化精准播种流水线,5个人每天可以播种200亩大田秧,节省种子,节省人工。

“如今有了农机、无人机帮忙,效率翻倍,一天能作业30余亩。”80后春华镇小伙柳涛练就了农机操作的“十八般武艺”,颇受当地种粮大户欢迎。他的合作社今年流转土地670亩,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

科技兴农,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

“年收入50万元绰绰有余。”今年42岁的春华镇农民陈礼,长期摸索农业大型机械的操作性能,成立横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上真正实现了机械作业从耕、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收入一年比一年上升。

农忙时节,陈礼成了村民的主心骨。陈礼还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以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2022年,陈礼被省人社厅认定授予我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农艺员初级职称,成为长沙县首个乡村振兴农艺员。

近年来,长沙县邀请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省农科院等省内知名院校的256名专家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到贫困村、农业合作社和企业,为农民、企业传经送宝,提供科技服务。同时,隆平高科、袁氏种业、希望种业、金色农丰等一大批种业龙头企业如今都在长沙县建有基地、仓库,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应用遍地开花。

工业突飞猛进,农业日益走向现代化,长沙县域经济正书写精彩新篇章。

相关专题: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