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传——十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五

2022-08-08 06:51: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燕娟] [编辑:潘华]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燕娟

红色,是湖南最鲜明的底色。奔流不息的湘江水,孕育滋养着这片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摇篮。

“讲到湖南在百年党史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第二句是‘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8月5日,在中共湖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深情地说,今天的三湘大地,遍布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宛若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牢记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任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红色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保护革命文物,打造湖南“红色资源库”

暑期,红色旅游不断升温。7月,位于长沙县金井镇金井社区的刘英故居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又一红色旅游“打卡点”。

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在2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每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旧址、红色旅游景点,宛若一部历史教科书、一个信仰熔铸点、一座红色基因库。

(2021年6月18日,韶山火车站,韶山至井冈山红色专列上,首批乘坐的旅客高兴地向窗外挥舞着党旗。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目前,湖南有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全省查明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438处,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资源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10年来,加大挖掘、抢救、保护力度,让红色遗存焕发新活力,湖南一直在行动。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革命历史类纪念馆、湘籍革命家军事家故居、红色旅游地等调研指导,省委常委会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对加强全省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省先后印发《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0—2022年)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县市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保护建议规划》,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做好顶层设计。

2021年10月1日,《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正式施行,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湖南首部关于该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该项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新建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一批场馆,刘少奇、胡耀邦、任弼时、彭德怀和平江起义纪念馆等一批纪念设施完成升级改造,“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和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完成提质改造……各地实施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运用,一座座革命场馆,既是观众瞻仰、体验和旅游的场所,也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开放式的革命文化园区。

挖掘红色故事,根植红色基因

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向警予,不做“大小姐”,要做“革命人”;39岁英勇就义的邓中夏,“骨头就算是被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用生命捍卫电台的李白,“革命即将成功,我无论生或死,总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

7月1日,湖南省档案馆、湖南日报社联合推出10集微纪录片《血色潇湘》,讲述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毛泽民、邓中夏等湘籍革命英烈的故事,带领观众打开尘封的历史档案,解读红色湖南的精神密码,引发广泛关注。

红色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鲜活教材。纵观百年党史,湖湘英雄灿若星河,在革命年代,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批彪炳千秋的老一辈革命家。进入新时代,又涌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为民书记”郑培民、“时代楷模”黄诗燕、余元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重大典型。这些,都为讲好红色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省委宣传部持续打造“潇湘红色故事汇”品牌活动,从开展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象展示大赛,到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集中宣讲,从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思政小课宣讲,到面向大学生开展红色故事讲述大赛,将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教材。

(2020年9月22日,俯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编写青年毛泽东系列红色励志故事;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烈士手稿制作微视频,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衡阳开展“衡阳红色故事我来讲”网上征集活动,吸引10万人次参与……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市州深入挖掘文物故事,广泛征集红色故事,提炼背后的人文精神和革命情怀,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

守正,才能脚底有根;创新,才能润物无声。运用三维全息、体感互动等技术,实现革命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融合融通,开设云直播、云展览,对革命文物进行延伸式展示宣传,让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记忆“热起来”、红色场馆“潮起来”,让革命文物凝结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湖湘儿女的精神血脉。

激活红色资源,汲取奋进力量

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恢宏的誓言久久回荡在上空,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湖南党史陈列馆,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

2021年12月13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后不久,省委书记张庆伟就率新一届省委常委及其他在职省级领导集体到湖南党史陈列馆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带动全省上下深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牢记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将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湖南第一师范、十八洞村、任弼时故居等开展学习研讨,现场讲述湖南红色故事,形成强大示范带动效应。

出版《湖南党史学习教育地图》《湖南红色旅游地图》,编制就近就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场地推荐指南,引导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中接受思想熏陶和精神洗礼。

10年来,湖南不断把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多形式创作红色作品,多层次发展红色旅游,不断擦亮湖南的红色底色。

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先后创作《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热血当歌》《半条红军被》等一批红色电视剧、舞台剧,出版《湖湘英烈故事丛书》《革命诗画》等一批红色读物。

打响“锦绣潇湘”红色旅游品牌,开通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高标准打造十八洞村、沙洲村为新时代红色地标,连续18年举办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建成28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1年,全省红色旅游区(点)接待游客超过1.4亿人次,5条精品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为期2个月的“精准扶贫 三湘巨变”全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一场“矮寨不矮 时代标高”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吸引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真理味道和实践伟力,深刻体悟新时代发展成就和崭新气象。

红色印迹,弦歌不辍。红色基因在三湘四水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汇聚成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强大动力。

青年观察

青春与红色事业双向奔赴

湖南党史陈列馆宣教部副部长、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李霞

这10年,我的青春与红色事业双向奔赴。

10年前,正在革命圣地——江西赣州读大学的我,曾多次走进井冈山、瑞金等地。那时,我就被红色讲解员这个职业深深吸引。

大学毕业后,怀揣对红色文化、讲解事业的热爱,我走进湖南党史陈列馆,担任一名红色讲解员。

10年来,我不但深爱这份传播红色文化的事业,更欣喜于越来越多的观众主动走进红色文化场馆,深刻感受到社会大众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及渴求。

在党史馆展厅,我常看到一幕幕动人场景:自带干粮的老党员仔细观看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党史馆志愿者用轮椅推着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湖南党史,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将历史课堂搬进展厅……更无数次听到观众说:“每来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在讲解工作之余,我常到各地搜集革命文物,寻找故事素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与“人民英雄”张超的父母面对面交流,交谈时,我被张超在生死关头选择首先挽救战机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动,更感动于他的父亲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能够理解我儿子所做的决定。”

与历史见证者近距离接触交流,让我深受启发,带给我更多的情感和力量,让红色故事在我的心中真正地“活”了起来。这些年,我们率先在全省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挖掘了近200个红色故事,开展了千余场宣讲,线上线下覆盖观众超亿万人次。

(2021年6月4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前,党员在重温入党誓词。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汝城县沙洲村考察时,得知徐解秀老人的曾孙女朱文萍是“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鼓励她“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这对于一直从事讲解职业的我来说,同样备受鼓舞。我将继续坚守在这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挖掘、讲好更多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