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记者 李 超 通讯员 王 黛
一年前的市区红旗路,堪称校外培训机构“超市”:街道两旁遍布着大大小小20多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随处可见。一到周末,路上尽是提包赶路的学生和家长。
而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销声匿迹,周末的居民楼里安静不少,马路上也鲜见背着书包奔跑的孩子。“经过彻底整治,这条路上只保留了4家合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机构,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督办负责人刘嘉仪说。
红旗路的大变样,是我市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的一个缩影。自“双减”工作落地以来,我市将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内容,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全力打击培训机构逐利行为,加强部门监管力度,开创“双减”工作新局面。
全方位布局 下好一盘棋
为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推进会、协调会,成立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情况专项督查工作领导组,下设4个工作小组。市教育局陆续出台《邵阳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整治目标直指机构违规培训行为、收费行为、宣传行为等痛点难点问题。“我市还建立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12个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相关的部门纳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杨进琼说,公安、市监、消防等部门的加入,形成了整治行动的巨大合力。
在校外整治逐渐进入正轨之时,我市又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向校内“亮剑”。
今年5月,市教育局发布《邵阳市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校外违规培训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坚决制止教师到培训机构兼职取酬、进行一对一补习、与校外培训机构勾连牟利等违规违纪行为。各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要求,并一一签署《承诺书》。
为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市教育局还印发了《“双减”政策宣传册》和《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广大家长呼吁“审慎选择培训机构”“理性看待孩子成长”,从而使其自觉抵制违规培训。
动真格整治 打赢一场仗
在对全市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摸排中,很多培训机构都存在违规现象。证照不齐全、消防不达标、高额预收费,是最突出的三大痼疾。
行动中,我市采取“三步走”战略,包括强化宣传引导、严抓专项整治与落实日常监管。其中,专项整治是最难打的一仗。
“查处时碰到过不少‘硬茬’,最难对付的是那些藏在居民楼里的‘隐形变异’机构。”刘嘉仪说。
今年3月,市教育局接到监督电话,称新邵县一家培训机构藏身到县城佳源社区违规补课。而早在去年寒假,这家机构就因“无证无照”被叫停,如今又死灰复燃。行动小组在小区门口蹲守了整整6天,在摸清学生的数量、上课点位置及小区的多个出口后,教育部门联合公安、市监、消防等部门,将该机构一举查获。“当场查封,勒令退费,加大处罚!并将违规参与上课教师、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纳入‘黑名单’。”该机构老板拖了4天才露面,因不配合查处被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领导带队、部门联动、一线人员坚守,终于夺得了这场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截至今年5月,全市411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关停或转型343家,压减率达到了83.45%;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学科类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完成率100%,比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一个月;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达6000人次以上,共关停取缔无证无照机构395家,查处违规行为665处,处理违规培训人员69人,清退追缴资金32.36万元。
多维度监管 织密一张网
如何规范培训机构收费行为,保障家长退费权益?我市从源头抓起,一方面,严禁机构超长期预收费,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政府指导价;另一方面,与银行牵线,建立了全市校外培训资金监管平台和培训机构预收费托管账户。
除资金监管外,我市的校外培训监管内容还着重强调培训内容的审核与人员管理。培训内容方面,要求机构不得超纲教学,重点把关涉及意识形态属性的内容和课程标准执行情况。人员监管上,不仅要规范机构管理制度,更要严查教师资质,坚决杜绝无证教师及在职教师上岗情况。
织密校外培训“监管网”,既要“横向到边”,也要“纵向到底”。
我市还建立了市县校三级监督机制,市级层面做好明察暗访,县级层面落实“领导包片、干部包点”,并向校内师生定期发放问卷调查,获取线索。若发现违规案例,将对涉事人员及相关学校进行全市通报、网络曝光,并问责属地县委县政府,形成震慑力。
同时还设立“双减”举报平台,公开监督投诉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监督热线24小时通畅,市教育局值班人员还将座机热线与自己的私人电话绑定,力求“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双减’工作,重点在校内,难点在校外。”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恒荣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夯实校外培训整治成果,确保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在1年内有效减轻、2年内成效显著,“努力推动邵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编:金灵
来源: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