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亮视觉|巧“医”文物 历史鲜活

2022-05-17 08:17:52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潘华]

5月12日,文物修复员通过放大镜对战国时期玻璃璧进行补配材料修复。

5月12日,长沙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陶器修复室,文物修复员杨晋松在修复战国时期陶鼎。

5月13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仪器分析室,文物修复员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长沙窑文物的微观世界。

5月13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仪器分析室,文物修复员运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长沙窑瓷片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5月13日,长沙博物馆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厅,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修复人员定期对展馆进行巡查并携带便携式检测设备,检查展厅文物情况。

5月12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陶器修复室,文物修复员周珺在修复战国时期玻璃璧。

5月12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陶器修复室,文物修复员阳帆戴着护目镜在修复青铜器。

5月12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员张兴伟在进行字画修复。

5月12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陶器修复室,文物修复员陈叶在修复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陶鬲。

图/文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当文物“受伤”或“生病”时,该如何处理?如何让馆藏文物保持完好的状态?“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走进长沙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探访“文物医生”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具备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长沙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张兴伟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有“文物医生”6人,是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年轻队伍。

文物修复按照材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机质文物,比如纸质、服饰、木制、骨角质等;另一种是无机质文物,主要包括石质、金属、陶、瓷器等。

在时间的冲刷下,文物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损伤痕迹,“文物医生”根据已有的文物部分,将缺失、受损的部分进行还原,恢复其本来面貌。

“这个青铜器越式鼎的三个足是用锡焊重新粘接,用锉刀和手术刀等工具一点点打磨修饰,再上锈色。整个做下来,最快也得一个月。”长沙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阳帆说。

文物修复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既神秘又“高大上”。如今,文物修复不仅使用传统的手艺,还运用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高新技术。

文物修复先要进行检测分析,就像病人看病首先要做检查,需要依靠设备对文物进行精准“体检”。

“这台仪器叫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可以提供样品化学结构和化学鉴别、相和形态、结晶度及分子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能够用于快速确认文物材料种类或者区分不同的材料。”

在仪器分析室里,90后修复员周珺介绍说。

长沙博物馆馆长王立华介绍,目前,长沙博物馆建成了全国一流的文物检测、科研、保护修复的实验室,创建了科学先进的文物保护平台。同时,投入使用的预防性保护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各个展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数据,全方位保护文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