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慢时光——走进三湘历史文化街区】衡阳建湘老街:“奔腾年代”70载完好如初

2022-05-11 06:44:0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4月19日,俯瞰建湘老街街区。全媒体记者 成俊峰 摄

全媒体记者 唐曦 成俊峰

【老街名片】

衡阳市原建湘柴油机厂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珠晖区苗圃街道,占地50万平方米,包含原建湘柴油机厂旧址和家属区。街区共有269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存了大量苏式风格建筑,保存了2条完整的上世纪80年代国内最先进的柴油机生产线和一批生产设备、产品,是衡阳制造业辉煌历史的缩影。

【老街行走】

衡阳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工厂林立。走在这座城市,可以看到一大批由时代标志性工业企业命名的片区,原建湘柴油机厂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其中之一。

建湘柴油机厂建于1950年,毗邻衡阳火车站和107国道,交通便利,地段繁华,曾是“衡阳工业骄子”。

70余年悠悠岁月,这条老街见证了建湘柴油机厂的稚嫩、青葱、辉煌、破产。老街依旧,在岁月沉淀中,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存留有269处文物,《奔腾年代》等曾在厂区取景拍摄

如果您看过《奔腾年代》《百炼成钢》等热播年代剧,那一定对原建湘柴油机厂的一些场景有印象,这些热播剧曾在厂区取景拍摄。

泥灰色的平顶大门,两个门洞对称开着,中间墙上书写着励志口号,门楣上面是繁体字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下就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再往里走,是笔直宽敞的厂区大道,隔着绿化带可以看到两侧高大的砖墙建筑厂房:瓦房顶,高大的合页铁门,老式木制玻璃窗。

厂区内外,这样建筑风格的房子很多。一幢幢并肩相连,放眼看去,蓝天、绿树、灰瓦、红墙,带着苏式风格,呈现一种异域风情。

“这是国内兴建较早、结构独特、保存完好的苏式砖木建筑群。”衡阳五强动力有限公司(原建湘柴油机厂政策性破产后托管企业)负责人邹开利告诉记者,街区共有269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文物,厂区和周边家属区的道路旁,每隔三五米就有一棵一人环抱粗的樟树,不少挂着“50年古树”的牌子。

“这些树陪伴了几代人成长,我父亲每天走这条林荫大道,后来我在外求学回来,到厂里做钳工,也每天走这条路。”原建湘柴油机厂职工黄盛清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到厂里上班的场景,他边走边介绍:这里曾经是食堂,那是电影院,那是篮球场……

透过他的讲述,记者仿佛看到了当时街区人潮涌动、热闹欢快的场面。

“职工4200多人,加上家属足有万余人。”回忆过去,黄盛清脸上带着笑意。

“学技术到建湘”,柴油机点燃“奔腾年代”

走在厂区大道和新建的建湘厂史馆内,随处可见展陈的柴油机生产设备,一个个块头很大,不少需要抬头仰视。

这些设备与展陈物品,见证了建湘曾经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建湘是衡阳市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最开始它是给铁路生产配套零件的。1951年,当时的企业股东之一张曰琳机缘巧合捡到一台煤气机,他就组织几个技术工人拆解,通过绘制图纸、临摹仿制,做出了建湘厂第一台煤气机。有了这次经验,他们又大胆创新,1954年自主研制了一台柴油机,这在当时填补了省内空白。”衡阳五强动力有限公司负责人邹开利指着一摞绘有零部件尺寸的图纸,娓娓道来。

此后,建湘柴油机厂的名气一炮打响。“单缸、双缸、三缸、四缸,缸数越多动力越强,技术难度越大。”邹开利指着地上依次排开的展陈产品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建湘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中小缸径多缸柴油机生产基地和衡阳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

“那时候业内有句话,学技术到建湘。”邹开利说。

展柜里的一张名为《衡阳新闻》的泛黄报纸,佐证了他的话。在报纸头版头条位置,大标题赫然写着:衡阳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建湘机械厂。

正如影视作品《奔腾年代》里讲述的故事一样,建湘人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内燃机“奔腾年代”。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建湘有自动化、半自动化流水生产作业线15条,开展技术革新2618项,还研制相关设备75台,为国家创效和节约资金达168万元。

不卖一寸土地,让工匠情怀在这片土地延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市场冲击,建湘生产经营跌入低谷。为走出困境,工厂在改革经营管理模式上做了许多探索。

“当时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直接把土地和设备转卖变现搞房地产,一个是延续这片土地上的工业脉络保持产业存续。显然,第一种解决方案简单,见效也快。但如果一卖了之,建湘几十年的历史就成为单薄的几行文字介绍,很快就会被大众遗忘。”邹开利介绍,2006年原建湘柴油机厂政策性破产以来,企业顶住压力,不卖一寸土地,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既搞工业又搞文化,要让工匠情怀在这里延续下去。”邹开利说。老旧厂房,依旧热闹。原本斑驳的墙砖、两侧的行车架、房顶的天窗都保留着,只有地面做了硬化,方便设备进出与作业。

“这些厂房现在不单是工业遗址,还是一个大型的‘孵化器’,不少大厂下岗的工人带着技术来这里创业。”邹开利说,他们将老厂房打造成湖南省第一批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吸引42家企业700余人在此创业、就业。

有一处厂房是个例外,这里没有企业进场,只有一群工人在施工。“这里即将建成一个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比如这个隔断墙用的铁料,就是当时冲床用后的边角废料。”邹开利说,如果说做创业基地是为了延续工业脉络,传承工业基因,搞研学就是为了让建湘故事、建湘精神走得更远。

记者踏入未完工的场馆看到,脚下还混杂着当时铸造车间存留下来的模具细沙,原本白色的沙子混着机油和灰尘,已成黑色,2条柴油机机体和缸盖加工线完整保存。

“这边将设计成车间办公室、钳工班、职工之家等场景展示区,还会请当年厂里的职工来‘坐班’。我们还设计了十几门课程,可以让中小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这里体验,预计今年5月中旬完工。”提起工业研学规划,邹开利侃侃而谈。

在他的描述中,建湘老街有了更多新的意义与生机。作为老工业基地衡阳的一颗“遗珠”,老街经历了辉煌与没落,也正以全新的面貌,在蕴含着建湘精神的土壤里萌芽、重生。

相关专题:快时代·慢时光——走进三湘历史文化街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