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社区精神康复点为精神障碍人士打造不一样的"家园"

2021-12-03 09:41:5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杨帆93]
字体:【

在这里,患者像“白领”,康复像“上班”

做手工、排节目、学书法……长沙一社区精神康复点为精神障碍人士打造不一样的“家园”

12月2日,长沙市开福区水风井社区,怡馨家园精神康复机构的会员们在制作手工订单。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丁鹏志 摄

承接手工业务、排练舞蹈、剪贴纸、练书法……12月2日,长沙市开福区水风井社区的怡馨家园精神康复机构里,欢歌笑语,四五十位男男女女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如果没有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你一定不会想到他们是一群“病人”。

在这里,前来康复的会员们,就像公司的“白领”一样,每天来“上班”,面带微笑,充满自信。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 记者 丁鹏志

家园

这里只有“会员”没有“患者”

“开福怡馨家园是2011年12月18日创建的湖南省首家社区精神康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精障人士,目的就是要让来我们‘家园’的这些残疾会员们,能够‘走出家庭,走进家园,更好地融入社会’。”12月2日上午,长沙市开福区社会禁毒协会望麓园分会会长、开福怡馨家园创始人彭淑媛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带记者参观他们的“家园”。“开福怡馨家园目前免费服务的会员有196人,常驻会员59人。在我们这里,参与康复的人员不再被称为‘患者’,而是‘会员’。”

前台、心理咨询室、集体培训室、餐饮部、行政部……记者注意到,这个位于水风井社区楼上、面积不大的“家园”,布局与公司很像,所有房间都是开放的,而且前台还设立了打卡机制,哪位会员几点到都有详细记录。

会员杨丽杰,来到“家园”已经5年多,翻看打卡记录,最近几天她每天9点前都会到达。“没来这里之前,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交流平台,很是压抑,所以老是自我封闭,抑郁严重。”杨丽杰说,来到这里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家很和谐,相互之间没有排斥感,“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很多,有什么事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沟通、解决,真的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对我们的恢复是很好的。”

理念

让每个“会员”都能展现自己的价值

在开福怡馨家园,提倡的是全员就业理念。

彭淑媛表示,从“家园”成立开始,他们就与一些爱心企业达成了合作,开辟了辅助性就业手工制作业务,这些就业项目成为了会员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2011年开始,‘家园’与水风井社区携手一起链接社会资源,现在已经与几十家爱心企业进行了合作,引进了贴标签、灯笼装袋、工作牌制作、手工串绳、做包装盒等十几个手工作业品种。”彭淑媛说,“这些业务订单工序简单易操作,按件计酬。每个人都有活干,也可以领到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工资。”

杨丽杰介绍,在这里每个会员都有展现自己价值的地方。除了手工制作业务,“家园”还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特长进行一些安排。比如擅长书法的就会教大家写毛笔字,会做手工编制的就会教大家一起做手工活。“我们还有会员在全国残疾人诗歌大赛上获过三等奖。”

“我之前学的美术专业,来到这里后,教大家学画画。”集体培训室里,正在教大家编制发夹的刘丹来到“家园”近三年,“编织发夹会有颜色的搭配,这样既可以丰富想象力,培养情操,也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审美能力。编制的发夹也会进行一些义卖,价格从3元到10多元不等。”

“会员”

每天来这里就像“上班”一样

“‘家园’里无论是主管,还是会员,所有人都没有任何职务的称谓。我们提倡任务共担,所有的工作我们和会员一起完成。”彭淑媛说,比如中午做饭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动手,在愉快的说笑中就把手中的活干完了,“而且,每当有新会员加入的时候,老会员们也会积极主动的带领他们更快地融入到我们的‘家园’中来。”

杨丽杰告诉记者,这里每天的活动都很丰富,可以进行手工作业赚钱,还可以以参与文艺节目排练、制作发夹、剪纸、十字绣等活动创收。此外,为了拉近他们与外界的距离,“家园”和社区还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外出登台表演的机会。“在2019年湖南省首届残疾人春晚我们就登台表演了节目,社区平时也会邀请我们去进行一些宣传表演。”

“‘家园’给了一个能让社会接纳我们的平台,不仅让我们在这里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也能获得收入。真的感觉自己就是在这里上班一样。”如今,杨丽杰在完成手工作业之余,还会在‘家园’里帮忙整理资料,“有时候我还会去社区服务大厅里,帮忙做志愿者。”

“精神和心理疾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但这些会员们更深意义上的康复还是需要融入社会。”彭淑媛说,在“家园”接受康复后的会员们,大多与正常人没有区别,有的也已经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希望家庭和社会各界能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多一些接纳。”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