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史笔写春秋——读《抗倭名将俞大猷》

2021-11-27 08:34:21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彭晓玲] [编辑:刘茜]
字体:【

彭晓玲

我很早就读过曾纪鑫的《千秋家国梦》,并为其广阔的视野、对历史及人物深刻的剖析与生动的叙述折服。去年夏天,在大连的一次笔会上,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曾纪鑫。回家后不久,就收到了他寄来的《抗倭名将俞大猷》等书。

在我看来,《抗倭名将俞大猷》堪称传记作品中的典范,既为作者曾纪鑫创作技艺所折服,更为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精神气节所感动。

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此书中所录史事典故,皆探求源典,孤证不取,秉承了作者一贯诚挚的书写态度。

作者曾经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搜求俞大猷的相关资料,通读一遍后,对重点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实地探访了俞大猷的家乡泉州,寻访了与俞大猷相关的濠溪桥、俞大猷墓地等。

当俞氏宗亲顾问、泉州市俞大猷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继川老师读到曾纪鑫创作的《俞大猷: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时,被他的文字深深打动了,邀请他参加纪念俞大猷诞辰510周年学术论坛。随后,俞氏宗亲协会又约请他创作长篇历史人物传记《俞大猷传》。

《俞大猷传》本不在曾纪鑫的创作计划之列,但他被俞氏宗亲协会常务副会长俞侨福先生、著名编剧康天赐老师等人的真诚所感动,也被俞大猷集道德、事功、文章于一身的“三不朽”境界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思虑再三,还是答应下来了。

随后,作者又埋头做“功课”,读了不少与俞大猷及抗倭相关的书籍、研究资料,特别是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正气堂集》90多万字,全是文言文,作者硬是一读再读,尽可能地进入俞大猷当时的环境氛围之中,由此把握了俞大猷的一生历程。

客观平实的史家笔墨

全书共有16章,作者以“还原历史,回归真相”的写作态度,基本完整地还原了俞大猷一生的戎马踪迹,展现了俞大猷作为一代名将心怀国家、刚毅沉着、宠辱不惊、不惧生死、教化于民的精神风貌。

纵观全书,作者始终保持了一种客观的态度,既深入其中又超乎其外,未被某种情绪、某一观点所左右。正如作者所言:“一如俞大猷之为人,原原本本、实实在在地按其人生阅历、时间顺序来写,并没玩什么技巧与‘花样’。”

在书写过程中,作者发现,出于各种原因,重要的抗倭史料对俞大猷的事迹要么不记,要么少记,个别地方甚至有所歪曲。如《筹海图编》为胡宗宪幕僚郑若曾所撰,对胡宗宪的功绩多有夸饰,而对受过胡宗宪诬陷的俞大猷,笔墨十分吝啬。这对俞大猷太不公平了。

为此,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沿袭前人的评价,而是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公正而客观地将俞大猷的历史功勋一一展现出来,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俞大猷。

质朴通俗的叙述语言

如果说“雅”在于视角的宏阔和思想的深邃,“俗”便在于其通俗的文学语言和戏剧化叙事方式带给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在《抗倭名将俞大猷》里,“雅”与“俗”得以完美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方面,作者视野开阔,站位很高,对整个明朝倭寇产生缘由、发展历程及特征剖析深刻,对明朝面临的形势分析到位,为再现俞大猷这位民族英雄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营造了宏阔的背景。再者,作者写历史人物,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叙述这些显赫的个体,而是以他们为载体,对中国历史进行方方面面的描述与反思,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了历史事件的戏剧性特点展开叙事,行文朴实流畅,叙述俞大猷一生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

与此同时,作者还依据事件发展的规律和人物性格逻辑,对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刻画和气氛渲染,将那些从史料中走出来的俞大猷、胡宗宪、徐海、汪直、吴平等人刻画得丰满鲜活、真实可感。

在叙写过程中,其语言在整体架构上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平实但不平淡,透出拙朴的典雅。也因此,作者巧妙地将深邃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融入清新稳健的语言之中,使得全书具有一种质朴晓畅的行文格调,读来如沐清风。

可以说,为了写好《抗倭名将俞大猷》,作者下了大功夫,展现其一贯严谨治史的精神。

(《抗倭名将俞大猷》 曾纪鑫著 宁波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