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赏不赏饭

2021-11-26 09:59:46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游宇明

旧时艺人判断一个人的艺术潜质,喜欢说“老祖宗赏饭吃”或“老祖宗不赏饭吃”。这样的话看似迷信,其实渗透着诸多科学因子。人在文学、音乐、戏曲、绘画等等方面的能耐,一部分固然来自后天的有意锤炼,有一部分却明显来自天赋,即父母的遗传。而父母的潜质也是来自他们上一辈的,这就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基因。说老祖宗赏不赏饭吃,其实就是指的我们有没有起码的艺术潜质。

生活中有许多杠精,碰到别人表达个性化见解,不管有没有道理,总要用似是而非的所谓“证据”反驳一下。我无意就此命题争论,只想列举些事实。比如我们通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一个经典判断,当然有它的道理,但历史上确实有少数生活阅历不算丰富而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学家,比如汉代的贾谊只活了32岁,初唐的王勃享年仅27岁,清代的纳兰性德寿数31岁,当代的海子只活了26岁,这些人因为逝世得太早,经历的世事有限,艺术影响却比某些活得寿命几倍于他们的文学家高出一截。再说唱戏的事。新凤霞13岁才开始习评剧,15岁就做了主演,23岁便出任北京市实验评剧团团长,是当时戏曲界顶级大伽之一,而一般从事表演艺术的,20多岁开始成名,30岁左右艺术成熟,已经算是年少得志了。你说上面这些人,难道不是“老祖宗赏饭吃”吗?

世间永远不缺乏因为天赋非凡而成就英名的人,不过,我们同样也要看到“老祖宗赏饭吃”与一个人最终有没有“饭”吃,真的不是一回事。有人天分充足,却将天分当神一样“供”在那里,从来想不到要好好“使用”一下,结果活了一辈子依然没有“饭”吃;有人懂得将自己每一个长处调动起来,将丝拉成线,把布制成衣,最后“饭”多得可以分给别人“吃”。

一个人要做到吃上、吃好潜质之“饭”,必须渡越几条河道。其一是眼光。某方面的潜力,许多人都有,你发现了,给它培土、浇水、施肥、拔草,它就可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没有这种眼光,雄鹰也只能折翅于荒野,千里马也只会骈死于槽枥之间。

将潜质炼成才华非一夕之功,虽然聚木可以成林,汇水可以成河,但这聚这汇却耗时费脑费力。一个人沉不下心,虽然选择了冲锋的方向,却没有长期规划,最终一定会丢盔弃甲。“毅力”这个词写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钢铁般的硬气、爬坡越坎的执着、栉风沐雨的神勇。

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出身、所受教育、经历相异,希望大家的思维都在一种频道上,其难度几乎等同于让全球范围内,数十人长相一模一样。面对你不断走向那条坚守的跑道,面对你眼睛里亮闪闪的狠劲,面对你满身血痕还要系好绷带继续冲锋的激情,有人好心劝阻,有人冷语相嘲,有人粗暴阻拦,都是正常的,关键是你的头脑要清醒,必须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努力之后可以达成什么。拥有了自信,你才会有足够的理智。

老祖宗“赏”的饭不会那么轻易被吃到,否则,就无法理解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人,个人造化却相距云泥。聪明的人懂得将老祖宗的赏赐当成酒曲,以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去酿造生命里全部的灿烂与辉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