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连阳院士:30年除草控害,为农民保稼护粮

2021-11-18 08:38:05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周阳乐 通讯员 刘维帅] [编辑:刘茜]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刘维帅

【档案】

柏连阳,男,1967年12月生于湖南祁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杂草安全高效防控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等。

长期致力于杂草科学研究,在高效安全化学除草、杂草抗药性快速监测与靶向治理、除草剂减量与生态控草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推动了杂草学科发展和植保行业科技进步。获发明专利18件,研发的12个除草剂产品获国家登记,在《PNAS》《植物保护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46篇,出版著作5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

【故事】

农谚:若要稻长好,黄秧落地先除草。

柏连阳出生在农村,从小就跟着父亲干农活。那时没有除草剂,每天放学后下田徒手拔草的他总在想:难道杂草一定要人工才能锄去?有没有更加轻松有效的办法?

目睹过病虫草害,体会过颗粒无收的辛酸,“长大学农”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柏连阳的心底。

1984年,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全部填写了农业院校,最终被湖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录取。大学毕业进入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后,他把研究方向锁定为杂草防控。

那个年代,我国农药工业尤其除草剂研发起步较晚,当时能够使用的农药大多是国外企业生产,因欧美等地以旱地作物为主,因此生产的除草剂也都是用于旱地。水田除草剂的匮乏让我国稻农难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柏连阳在生产基地连续观察了好几年,发现在头茬喷施过乙草胺等旱地除草剂的水旱轮作田中,下茬再种植水稻后杂草发生量明显降低。他由此展开大胆设想:是不是土壤中的残留除草剂发挥了药效,是否可以将已开发的旱地除草剂应用到水田中呢?

试验证明,那样确实有优异的除草效果,但对水稻幼苗却产生了严重的药害,近乎绝收。

“显著的除草效果给了我们希望,那就聚焦如何不伤害水稻。”柏连阳回忆,在杂草老专家李璞研究员的指导下,他们从施药剂量、施用时间、喷施部位等多种角度改进优化,最终发现乙草胺等旱地除草剂由传统茎叶喷雾法改为拌土撒施,可有效避免对水稻的药害,同时发现除草活性比旱地高10倍以上。

这样一来,旱地乙草胺用量每亩需120克,水田每亩仅需4克,实现了旱地除草剂在水田高效应用。“除草效果显著提升,使用成本反而大幅降低,每亩不到1块钱。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以为是‘撮把子’。”柏连阳笑着说。

与稻田杂草作战可不容易,但他发明了不少除草的秘密武器。

稻田杂草种类多,如何让几个克星联合作战加大攻击力?柏连阳发明了多靶标除草剂,一次施用后对水田杂草总防效达97%。他还率领课题组乘胜追击,借助川芎、羌活、细辛3种植物,发明了3种保护水稻免遭除草剂毒害的方法,可使水稻增产6.7%至10.3%。

能否让除草和施肥同时进行,相得益彰?他带领课题组研发了尿素与除草剂混用的轻简便技术,在水田使用后除草效果可达90%以上,比除草剂单用提高10%至15%,还能增产1成以上。

杂草在除草剂选择压力下已进化出抗药性怎么办?柏连阳又投入到新的科研中。“阐明抗性机制是治理杂草抗药性的基础。”柏连阳表示。他带领团队揭示了植物ABC转运蛋白抗草甘膦的全新分子机制,以杂草抗药性机理和快速检测的监测结果为基础,揭示了我国不同区域杂草的多抗性和交互抗性特征,创立了“快速检测—析因寻靶—对靶施药”治理技术体系。

“这个抗药性治理系列技术适用于我国多种栽培方式和小农户种植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有效保障了我国抗药性杂草没有成灾,实现了农田抗性杂草的可持续治理。”柏连阳介绍。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摆脱除草剂高度依赖、发展新型绿色控草技术成为新的需求。柏连阳带领团队继续向杂草绿色防控新领域进发,目前已研发出稻田“抑芽—控长”的绿色控草技术与产品,可实现移栽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零使用。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