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刘维帅
【档案】
单杨,男,1963年2月13日生于湖南攸县。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食品工程专家。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食品工程科技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湖南光召科技奖;主编著学术著作6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8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6件;与企业共同制订出口欧美食品产品标准和技术认证7项。成果在企业应用后,研制的产品大量出口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单杨与研究团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故事】
“通过科技创新,我国柑橘罐头、类黄酮的国际市场份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分别占到了60%以上,果胶、香精油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了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说起这些年亲自推动的市场巨变,单杨非常自豪。
今年是单杨从事食品加工研究的第36个年头。作为果蔬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的食品工程专家,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市场垄断,用自有技术支撑企业产品走向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实现从“OEM贴牌代加工”到“ODM自主设计”再到“OBM自有品牌”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华丽转身,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根本转变,为我国食品品质在国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198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单杨参加了欧共体援助项目“发展湖南果蔬加工试验示范”的面试。原西德专家Peterson教授在一批学生中选中了他,单杨被派往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农业化学与食品技术研究所交流学习。
那时的西班牙食品加工业发达,是世界“柑橘罐头王国”。通过对比,单杨发现我国柑橘工业主要存在原料贮藏腐损率高、加工原料不能周年供应,缺少连续化、清洁化和标准化加工生产线,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高值化产品少等一系列问题,与欧美日等国差距很大。
“从此,我把柑橘加工作为今后科研工作的突破口。”单杨介绍,我国的柑橘品种一直以鲜食为导向,每年在3个月内集中上市,导致柑橘一定程度过剩、卖难。“这不是真正的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
一回国,单杨就组建了食品加工团队。刚起步时只有7人,基础薄弱,资金紧张,每个人都身兼多岗。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在柑橘加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必须及时转化应用才能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让更多老百姓受益,才算有价值。”单杨又瞄准了新目标。
2000年,湖南本土一家从事柑橘加工的中小企业负责人找到单杨,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谈妥,敲定了“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
△单杨(右)指导柑橘加工
20多年来,单杨主持了多个国家和部省的柑橘等果蔬加工科技项目,形成了“企业提出技术问题—政府与企业共同立项—科研院所实验室小试—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中试—企业应用—全行业技术推广”的产学研用技术模式。
他带领团队创立了连续、清洁和标准化柑橘加工技术体系,实现绿色加工和产品升级换代;构建了柑橘资源高效高值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开发柑橘加工原料绿色贮(冻)藏技术及配套设施,为国家惠民工程提供科技支撑。通过这些研发的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技术,一只橘子从仅能鲜食,变成了能喝橙汁、吃罐头、取黄酮、提精油、取果胶等功能的“多样宝”,大大增值。
△单杨带领团队实现了绿色加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柑橘产业涉及我国19个省市、1.82亿农民,是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仅仅解决湖南一省柑橘加工不是目的,还必须大协作、大联合,着力解决全国柑橘加工的难题!”单杨团队加强省与省之间的合作。2010年,单杨联合行业前10强企业以及20多家柑橘领域著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优势人才,共同组建“国家柑橘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场越做越大。
如今,单杨带领的团队,已成为我国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不断挑战行业难题,让团队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