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书育人楷模⑩ | 王礼平: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2021-09-10 21:22: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余蓉 王燕 宋太桓] [编辑:杨帆93]
字体:【

科教新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燕

【名片】

王礼平,男,汉族,1969年生,中共党员,永兴县第三中学教研室副主任,省特级教师。他坚守乡村教育32年,帮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他精于教学,高效课堂深受学生喜爱。2021年,荣获“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

【故事】

8月23日清晨,稻田里薄雾渐渐散去,太阳升起,距离永兴县城30多公里的高亭乡高亭村醒了。在被水稻田包围着的永兴县三中,记者见到了正在写教学论文的王礼平。

戴着眼镜的王礼平个子不高,说起话来语调铿锵:“做老师,在哪里都一样。”乡村教育相对落后,乡村教师的专业也相对薄弱,王礼平在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后,许多人预言他会离开。近年,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可直到现在,他依然没走。

“我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给我这个山里娃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品格和勇气。”王礼平决心当老师,像自己的老师那样。乡村校园是他的人生主战场,他倾注全部心血,播下一粒粒种,浇开一朵朵花。

生于斯,长于斯。1989年8月,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他,毕业时在众人不解的眼神中回到乡村。“那时真难啊!”永兴县三塘乡大路小学是王礼平教育生涯的第一块“根据地”,校舍是土坯瓦房,没水没电,下雨天到处漏雨,购买小菜和生活用品要到十多公里外的油麻圩,不少外地老师到这里工作没几天,就哭着鼻子走人了。

班里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这让王礼平很心酸。“认真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王礼平坚定信念。为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无数个夜晚,他点亮煤油灯,批改作业、查阅资料、撰写教研文章……因为用心,他创造了大路小学的奇迹——所执教的四年级语文成绩名列全县乡镇小学期末考试第一名。

王礼平打心底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1994年,他被调到高亭中学(2013年合并到永兴县三中)任教。那时,农村学校办公经费紧张。冬天,热水常供应不上,他拿来几个热水壶,给学生倒茶便成了他的习惯;学生生病,他不分白天黑夜送医、买药。

1995年春季学期开学一周,学生林娜丽迟迟未报到。王礼平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到她家。“我没钱读书,我妈妈一个人供不起3个孩子。”林娜丽不舍的眼神,让王礼平心情沉重。“辍学多可惜呀!学费我来付。”在他的资助下,林娜丽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

十个人看见九个摇头的学生王江涛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不是在讲台上钉钉子,就是捉老鼠吓老师。一次,王江涛因自己没写作业,便一把火烧掉了全班同学的作业本。

王礼平知道,山里娃大多是因为缺少关爱才出现反常行为。王礼平劝说王江涛父母关心孩子,而自己则在课后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使其纠正错误行为,健康自信成长。毕业多年,王江涛还经常感叹:“我不是王老师最好的学生,但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王礼平在永兴县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因为他愿意教书,更因为他教得好。不愿写、不想写、写不出作文的现象在乡村学校很普遍。为改变这一现状,他成立“作文兴趣小组”,与学校语文老师一起开展“校园文学创作研究”课题研究。

从2009年开始,他将“鸟笼效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将优秀文章贴在教室后墙的“优秀习作”专栏里,供大家欣赏。对写作基础不好的学生,他降低评价标准,确保每名学生都有“得意之作”装进自己的“鸟笼”。

今年考入永兴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广星艳说,刚上初中时,尤其害怕写作文。“要不是王老师想方设法让我对写作产生兴趣,我也考不上重点高中。”广星艳永远忘不了自己的“优秀习作”被杂志编辑选中时的喜悦之情和自信感,“感谢王老师挖掘了我的写作潜能,让写作从‘难事’变成‘趣事’。”

【记者手记】

课比天大

王燕

身处偏远乡村,怎样评为省特级教师?

“王老师把课看得比天大,他笔耕不辍,一直在研究、学习。”他的同事回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32年来,清苦生活让一拨拨老师来了又走,而拥有许多荣誉的王礼平却成了坚守者;他当班主任21年,带了10届初三毕业班,400多人被重点高中录取;他30余次主讲市、县级示范课和观摩课,把教学经验辐射到更多青年教师;做教研教改的有心人,发表论文400余篇。

“事实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的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回望从教的32年,王礼平感慨万千地说。

身处偏远乡村,怎样评为省特级教师?我想,影响教师成长的不是大山闭塞、地域限制,也不是学历高低,而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梦想追求。

相关专题:2021年湖南教书育人楷模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