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故事,传承英雄风骨——读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

2021-07-30 10:44:0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陈缘缘

1931年9月15日,年仅33岁的著名红军将领黄公略壮烈牺牲。因当时战事紧急,为防止国民党军队掘坟毁尸,部队和当地党组织深夜将其秘密安葬。新中国成立后,寻找黄公略将军坟墓被提上议事日程,却多次寻找未果。

徐秋良先生历时四载精心创作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就是围绕寻找红军将领黄公略墓地这一事件展开,用15章20万字的篇幅描绘了黄公略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刻画了一位信仰坚定、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叱咤沙场、忠实践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将军形象,讴歌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作家协会、湘潭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的献礼作品,也是第一部书写黄公略将军英雄事迹的长篇小说。

《红土地上的寻找》采用了两条主线叙述,一条主线叙述黄公略曾经的警卫员牛均田寻找黄公略墓地的故事,另一条主线叙述国民党军官江天健寻找黄公略墓地的故事。这两条主线就像是涌动在全书的两股不同的河流,互相补给、互相支撑,交织前行,最后汇聚在一起,融为整体。作者采用这两条线索,以时间顺向发展和逆向回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浑然一体的故事框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全书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但主要的笔墨还是集中在了黄公略、牛均田、江天健三个人物身上。在黄公略的身上我看到刚正顽强的风骨,在牛均田身上我看到坚定不移的追寻,在江天健身上我看到痛苦而漫长的救赎。《红土地上的寻找》正是通过这三个人物,体现了工农红军的坚毅勇敢,国民党军官的武断专权,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壮阔感人的战争历史画卷。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确认的党的历史上36位著名军事家之一,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曾在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第六军军长、第三军军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坚定拥护者和出色执行者,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战役中屡建战功。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是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所作,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黄公略英勇牺牲的痛心和惋惜。在毛泽东的心中黄公略就如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因为黄公略的配合使得毛泽东如有神助,从而得以带领工农红军更快地走向胜利。

毛泽东和黄公略在一次战役中联手活捉了国民党部队的师长张辉瓒,当张辉瓒被五花大绑送到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指着黄公略开玩笑说:“你别看他瘦瘦小小的,一肚子文韬武略,说不定哪天你们蒋委员长被他捉拿。你让人捎个信回去,让蒋委员长小心点。”很多人都想象不到这个看起来黑黑瘦瘦的男子,那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作战前,他从不鲁莽行事,总在充分权衡利弊后,作出最准确的作战计划。作战时,他英勇无畏,毫不畏缩,带领着红军冲锋陷阵。生活中,他热情细致,富有同情心,对待士兵、百姓如同对待手足、亲人,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尊敬和赞美。

黄公略带领部队在雁峰山作战的时候条件极其艰苦,山上寒冷,缺衣少食,伤员无药医治,整个部队的情绪都十分低落。一些熬不下去的士兵选择了临阵逃脱,黄公略并不去追那些逃兵,他知道行军打仗劳累,大家都思念自己的家人,想过简单轻松的日子,可以理解。但他却不能退缩,为了解决大家的生存问题,他每天发动大家在山上挖葛根、土茯苓,采摘野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是红军部队最好的强心剂和坚定的精神支柱。

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领黄公略的铮铮风骨,出色地讲述好了红色故事,英雄故事,是引导广大读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生动读本。

(《红土地上的寻找》,徐秋良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