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逐影追梦30年

2021-06-21 07:45: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婷婷]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婷婷

【闪亮名片】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表彰和奖励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自1989年创办以来,已举办十三届,对于推动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容梗概】

谢子龙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摄影类)的作品为《光荣的劳动者》《田野·舞者》《影话中国故事》,用镜头呈现中国大地上的风土人情、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

严志刚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实摄影类)的作品为《日常中国——中国城市影像街头纪实30年》和《人生若初见》系列,以“街拍中国”集纳、描绘中国当下整体人文图景。

【创作故事】

一个以全国劳模的身份拍摄全国劳模,以乡土湘人的情感拍摄湘西土家人,以当代文化人的理念拍摄个人艺术馆。三个摄影专题,以三部曲式的乐章,在潇湘大地上长歌短吟。

一个以“街拍中国”意图集纳、描绘中国当下整体的人文图景,小到一条街,大到一个国,为影像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更大的能量与价值不断探索求新。

将个人热爱、理想与情怀藏于壮美山河之间,捕光逐影30年,谢子龙、严志刚一路循着中国摄影金像奖“追梦”,终于在第十三届圆梦。这也是湖南摄影界时隔11年再次获得中国摄影界最高荣誉,双喜临门,再续殊荣。

谢子龙作品《田野·舞者》(组照节选)

始终“在场”,把镜头对准百姓,聚焦时代

“把镜头对准百姓,聚焦时代,方为一个新时代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谢子龙说,只有贴近,只有“在场”,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壮美秀丽的风光,精妙绝伦的瞬间,引人入胜的画面……映入眼帘的一帧帧影像,让谢子龙心驰神往、迷恋其间,也逐渐形成了他的“影像三部曲”:以影像讴歌——《光荣的劳动者》,以影像回溯——《田野·舞者》,以影像阐绎——《影话中国故事》。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激励人心、富于哲理的话语,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的新年贺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谢子龙深切感受到,历史由劳动者创造,他们理应获得历史的赞誉,得到时代的褒扬。他拿起相机,来到许多曾经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者的身边,用影像记录他们的容颜神貌,用镜头定格他们的喜怒哀乐。

“也许,我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也曾获得同样的荣誉,拍摄过程中,我们之间远远超越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有时好像是工友、伙伴,有时又好似兄弟姐妹。”镜头前,他们和谢子龙坦诚交流,吐露心灵深处的酸甜苦辣。他们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非常自然和本真。连续奋战3个多月,谢子龙最终完成88幅劳模肖像的拍摄,并将54幅劳模肖像、一部劳模访谈录、一部创作纪录片、一本主题画册带到了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

茅古斯是湘西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是中国舞蹈及戏剧界公认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拍摄茅古斯舞的过程,让谢子龙感受到土家人存立于天地中的浩然精神力量。“湖南是我的家乡,我对湘西一直有一种天然的情愫,情不自禁地想要走近、表现和记录那里古老而又神奇的文化。”同时,他认为,茅古斯在今天应该跳脱出传统的语境,应该置入更宏大的场景中。“于是我想到了数字技术,用自己原来拍摄的那些壮美的风景作为素材背景,重新演绎茅古斯。创作中,我还通过场景选择、布光运用等多种拍摄技法,尽力增强画面造型的戏剧效果,以期茅古斯的影像作品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现代人的目光。”

创作《田野·舞者》的过程,也让谢子龙成为了茅古斯文化的宣传者和保护者。“我的摄影作品由此也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融为一体。”

将艺术馆建筑特色与七颗璀璨文化明珠融为一体

2017年9月,洋湖湿地畔,一个殿堂级的艺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正式开馆。通过让世界级影像艺术“走进来”,同时推动湖南影像艺术“走出去”,影像馆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具开放性、学术性、互动性的艺文空间之一。

早在艺术馆竣工之时,谢子龙曾经站在这座漂亮的建筑面前自我发问:影像对于这个馆是什么?是藏品、内容,抑或其它?如何让这座建筑也能够成为文化、成为艺术?他最终明白,最好的方式还是影像——艺术馆本身就是影像。于是,以影像阐绎《影话中国故事》的创意就此产生。

创作过程中,对艺术馆不同场景的切换、不同角度的取舍,光影、线条、瞬间、色彩等运用,他早已非常熟悉。同时,他在祖先留下的文化宝库中摘取了七件瑰宝:中华戏剧、中华民乐、中华茶艺、中华武术、中华书道、中华医药、中华陶瓷,将艺术馆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七颗璀璨的中华文化明珠融于一体,试图给观者以更大的遐想空间。

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组在给谢子龙的授奖词中这样说:“有价值的影像,起于情怀,终于信仰。30年的影像探索中,他问影求道,笃初诚美,恒思远虑,机心妙作。”

“但对于我而言,艺术馆建设由此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使命:影像不应该只是挂在墙上的展品,更应该是艺术馆的语言,是艺术馆的本质属性。”他说,今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将坚持以影像呈现艺术,用影像与未来对话,“这是这个艺术馆的使命,也是我的使命。”

严志刚作品《日常中国——中国城市影像街头纪实30年》(组照节选)

以“街拍中国”的影像表达,描绘当下整体人文图景

从1990年端起相机,到获得金像奖的2020年,严志刚的摄影之路,也刚好跨越了30年。30年用相机记录,也通过镜头见证中国大踏步往前走的时代巨变。

“这是一个美好而又焦虑的时代。我将永远怀念那些背着相机乘坐公交车、漫无目的游走在祖国不同地域的时光。”他习惯于拍摄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的人事物,甚至是有温度的琐碎和凌乱,“街头摄影的人文表达,应从民众中来,回到民众中去。”同时,在他的镜头下,两次申奥、港澳回归、三峡截流、城镇变迁、地铁兴建、互联网的到来、疫情的冲击……每一次历史节点和重要事件,都被精准捕捉。

专题《日常中国——中国城市影像街头纪实30年》的30张照片,历经了摄影从银盐到化学染料、再到数字技术的变迁。材质上的影像,从简陋粗粝,逐渐变成清爽靓丽。“我选出这街头人文摄影的30张照片,基本上也概括了我的摄影创作30年的路径。我的摄影信念,也从无意开始变成一种自觉。”

常年坚持街拍,严志刚发布在今日头条、微博这些网络平台,累积超过30万+的粉丝。为了倡导这种拍摄方式,他连续几年坚持以个人名义在互联网发起“街拍中国”话题,呼吁更多喜欢摄影的网友一起来打卡传片。小到一条街,大到一个国,以“街拍中国”意图集纳、描绘中国当下整体的人文图景。目前,“街拍中国”在互联网平台上已引发25亿人次的阅读和17万条的讨论。

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组在给严志刚的授奖词中这样说:“从传统纸媒到互联网平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为影像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更大的能量与价值不断探索求新。这些都源自于他内心的坦诚与温和所催生的巨大能量。”

【评论】

谢子龙先生这些年一直以自己强烈的艺术观念和思考,不断拓宽摄影表达和摄影呈现的可能。他的作品一直在变化,而且都有很强烈的一种作为艺术家观念的表达。

——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谢子龙是一位集很多身份为一身的特殊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的身份转化成了创作素材和创作观念。他穿梭于世界,穿梭于现实,穿梭于这个时代,他的作品必然会有强烈的时代和社会价值。艺术不仅仅体现在一件摄影作品上,更体现在一种行动上,通过这种行动让作品有了新的力量。谢子龙将观念和纪实结合起来,承载了一个时代的使命,承载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舒勇(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谢子龙获得金像奖,完全可以说是摄影湘军对湖湘文化的新发展,对湖湘文化的新时代新注释。湖湘文化作为我们湖南人的“湘魂”,应该好好地挖掘下去,坚持在拍摄创作中有意识地发扬湖湘文化,为湖湘艺术宝库增光添彩。

——李晓英(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严志刚已经把摄影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现在一个星期还必须要街拍一次,走十几公里。就是他的这种酷爱,成就了他30年的时间轴。

——柳军(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如果说与时代同行,严志刚当之无愧。一路走来,他不断挑战一个摄影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永远摆脱他的舒适区,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到新媒体,现在又做自媒体,他不断选择越来越难的路,也许翻过这座山,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刘宇(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严师傅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他的这种有意思体现在他所有的作品里面。严师傅常说:用摄影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你都可以看到游走性,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游走的人,从江西走到广州,从广州走到湖南,又从湖南走到北京,一直在游历之中。他是追逐时代大潮游历的,对于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敏锐性,是刻在他骨子里的。

——赵迎新(中国摄影报社社长)

相关专题: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