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陈昌:毛泽东挚友兼助手

2021-06-18 07:24: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文隆] [编辑:潘华]字体:【  
陈昌,字章甫,浏阳镇头人,1894年出生,1930年牺牲。1911年,陈昌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结友。他壮怀激烈的短暂革命生涯,也从这里开始。

他是“雄辩部长”,更是“杰出的宣传鼓动家”,被老师赞为“可以有大功德大前程的人”——

陈昌:毛泽东挚友兼助手

(6月13日,浏阳市镇头镇,陈昌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前的陈昌烈士铜像。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范远志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文隆

骄阳似火,天高云淡。浏阳市镇头镇,浏阳河穿境而过,“章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指示牌清晰可见。

陈昌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及墓地,掩映在土桥村成片油茶林的绿色海洋里。

陈昌,字章甫,浏阳镇头人,1894年出生,1930年牺牲。

1911年,陈昌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结友。

他壮怀激烈的短暂革命生涯,也从这里开始。

学生时代就是毛泽东的挚友和早期革命活动助手

作为毛泽东的挚友和早期革命活动助手,陈昌也是我党建党初期的党员之一。

在陈昌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其侄孙陈大宏介绍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陈昌是1911年至1915年,毛泽东是1914年至1918年。陈昌比毛泽东小半岁,但两人思想意识接近。”

1914年春,因学校合并,毛泽东从湖南第四师范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就读。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独立思考、勇于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善于交际、联系群众的活动能力,令陈昌极为钦佩。他们很快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当时,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张昆弟等也在一师读书,且都通过毛泽东团结在一起。他们经常纵论天下大事,讨论国家命运和前途,并成立哲学小组专门研究新思想、新文化,探求革命真理。

1915年,省内反袁声浪日益高涨,一师师生尤为积极,毛泽东有了组织团体、联合更多进步青年的想法。陈昌表示支持。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出征友启事,陈昌积极响应,将启事张贴到长沙各学校。

陈大宏说,当时,毛泽东留下的通信地址是“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那时,陈昌已经毕业并任教于一师附小,“联系人就是陈昌,说明他们非同一般的关系”。

1916年上学期,陈昌受聘到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县五美高小执教。

他时刻怀念着省会的好友,常与毛泽东、蔡和森等通信,汇报思想和乡间浏阳的情况。

毛泽东得知浏阳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山川秀美的大县,便激动地对陈昌说:“贵县是非去不可的!”

1917年寒假,毛泽东在陈绍休陪同下,从长沙出发徒步到浏阳游学并进行社会调查。经永安、过江背,去了浏阳县城、澄潭江、文家市之后,毛泽东来到浏阳镇头土桥的陈昌家。好友重逢,倍感亲切。他们尽兴交谈,还专程前往陈昌就读过的金江高小参观,与部分教师座谈。

这个寒假,毛泽东在陈昌家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两人每天都在一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1933年春写的一副联句,恰好形容了两人的革命情谊。

参加工作后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一边倡导教育改革

1918年4月,酝酿多时的新民学会正式成立,陈昌是“干事”之一。

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一边教书。陈昌把地理知识与时局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中国是如何被帝国主义列强一步步瓜分的。在自编的教材中,他呼吁:“尚志沙场,誓图恢复,山河依旧,不难一一收回,庶可以绍祖先之丕烈,洗百年之奇耻也。”

一次在课上讲到上海时,陈昌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劳动人民的地狱。接着,他把地球仪转到莫斯科方向,说现在世界上最光明的地方就是莫斯科,然后便给学生讲述十月革命的情况。

1920年秋天,受毛泽东委派,陈昌回到浏阳,开办浏西文化书社。他选定母校金江高小为社址,除了推销各种进步书刊,陈昌还自己刻印进步书刊上的好文章,免费送给贫苦知识分子阅读。毛泽东知道后,肯定了书社的成绩,特地送给书社一副梨木刻字版。

1921年,陈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天,他回到浏阳金江高小教书。

他力主教育改革,启用新课本,整顿校风,要求学生不着长袍马褂,改穿布料短衫,还把数十亩校田辟为农场,要求师生从事劳动生产。

他带领师生,把学校周围杂草丛生的荒地修筑成环校马路,并自编一首修路歌:“修我们的马路,贯彻我们的精神,怕什么寒和暑,雨和风。拿起我们的锄头、铲子,快来做工。怕什么高和低,土和石。凡阻碍我们的,就要把它铲平!大家起来,做一个真正的劳工。”

开国上将宋任穷是陈昌在金江高小的学生。他曾回忆说,金江高小,言论自由,学风开放。他在一篇作文里写打倒时任湖南省长赵恒惕,老师竟将此文当作范文张贴出来。

陈昌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创办金江高等女子职业学校。当时,浏阳各校都不招收女生。经陈昌倡议,金江高小卖掉了农场几百担积谷,筹措经费,创办女子学校。毛泽东得知后,竭力支持此事,并特派夏明翰的姐姐夏明森任女校校长。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金江高小的带动下,浏阳大部分学校开始招收女生。

是“雄辩部长”,更是“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在女儿陈文新的印象中,陈昌最大的才能是演讲和辩论。

陈文新听母亲说,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陈昌的演讲才能就闻名全校。每日清晨,同学们常见陈昌独自跑到猴子石附近,面对湘江大声练习演讲。

他将滔滔江水视为千百群众,声音洪亮,说理辟透,顾盼神飞。常有路人驻足欣赏。因他是学校辩论会的积极组织者和领导者,人称“雄辩部长”。

这一才能成为他革命工作的锋利武器。

1926年,北伐前夕,广东革命政府要争取境内民军参加北伐。陈昌被派往湘西贺龙驻地,动员该部出兵北伐。临行前,陈昌并没有把握,他对家里人说:弄得好就是一杯酒,弄得差就是一把刀。

当时,军阀孙传芳、吴佩孚也派代表同入湘西。贺龙设宴邀请三方陈述理由。陈昌发挥辩才,痛斥封建军阀对内残害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并力陈革命主张。

最终,贺龙接纳了陈昌,率部移驻常德。陈昌是贺龙接触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1930年1月,陈昌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根据地。途中,在澧县不幸被捕。敌人企图以高官厚薪拉拢他,遭严词拒绝;继而施以酷刑,他亦始终坚贞不屈,决心“献身党的事业,死而无憾”。1930年2月23日,陈昌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

“临刑前,陈昌高呼:‘革命一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陈大宏介绍,陈昌牺牲时36岁。

宋任穷撰文回忆,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期间,有一次在毛泽东处谈起陈昌、夏明翰,说他们是他在金江高小的老师,“毛泽东对陈昌、夏明翰的评价很高,特别称赞陈昌是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喜欢写日记,被老师赞为“可以有大功德大前程的人”

在浏阳市档案馆,至今珍藏着一本署名“陈章甫”的《寸阴笔记》,用的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蓝格笔记本。

笔记名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意,有珍惜时光的用意。这其实就是陈昌日记。

在日记中,陈昌记录了他从一师附小任教放寒假在家闲居,到被徐特立聘为长沙县五美高小教师不足半年的日常情况。

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晨起来视天气情况,或进行野外运动,或进行室内锻炼,有起舞、习拳、呼吸、器械、体操等。一般上午练习毛笔字一大张,下午阅看《资治通鉴》辑览几十页,晚上练习《说文解字》部首十余字。

除了记录必修的学习功课外,也记工作、生活或劳动,包括会客访友、阅信复信寄信等日常琐事。

陈昌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老师杨昌济曾评价他“多记行事所得”,称赞他日记的特点是“做事的收获记得多”,认为他是一个更重行动的人。

另一位黎锦熙老师甚至拿他与毛泽东相比较,认为“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1915年一个多月的暑假期间,毛泽东与陈昌都住进老师住的芋园,多次向黎锦熙老师请教读史方法、研究方法、读书自习方法和文字学知识等。黎老师在看了两人的日记后,记下了自己的感受,认为毛泽东文理优于陈昌,而在努力践行所学上,两人却大致相同,并预言两个人都是可以有大功德大前程的人。

陈昌学习非常刻苦,他在1915年12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近来在北溪草堂读书,朝去暮归,稍藉以习劳耳。自朝至昃未尝释卷,夜辄近三更。”

陈昌也非常注意身体,每天锻炼,增强体质。1916年3月16日记录,他早起练习了八段体操,并且记下了歌诀:“两手敬马理三焦,左右攀弓似射貂。健脾理胃须单举,五痨七伤返后瞧。两手撑拳生气力,十指攀尖固肾腰。大鹏展翅开胸次,坐马腾腾饮食消。”

毛泽东对陈昌妻女多有关怀,叮嘱其女继承遗志

“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时,我父母也帮着张罗。”陈昌女儿陈文新在追忆父亲时提及,“父母在长沙青山祠请了两桌客人,主席的婚姻大事就定了。”由此可见陈昌一家与毛泽东关系之亲密。

1930年秋,毛泽东带兵打长沙,陈昌的妻子毛秉琴还去见过毛泽东一次,并把陈昌牺牲的事情告诉了他,毛泽东听后十分悲愤。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陈昌的妻女多有关怀。

“我第一次见毛主席是在武汉大学读书时,1951年我毕业前夕在北京农科院实习,母亲委托我代她看望主席。我给主席写了信,主席派秘书接我到中南海。主席提到我父亲牺牲时说:‘你父亲是个好同志。’主席还为我题了‘努力学习’几个字。”

陈文新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1953年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留苏预备班,写信告诉主席。主席派他的私人医生邀请陈文新去家中做客并合影。

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1957年在莫斯科。当时,毛主席借到莫斯科开会的机会,接见了包括陈文新在内的所有中国留学生。

毛泽东也多次亲笔回复陈文新、陈云姊妹的来信,他写道:“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毛泽东还勉励她们进步并照顾好母亲,并总是深情地问候她们的母亲好,还曾汇去300元以作生活补助。

毛泽东对陈文新的鼓励,成为她一生从事农业的动力。

留学回国后,陈文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研究。世界上第四个根瘤菌属,当时被命名为“中华根瘤菌”,它的发现者就是陈文新。2001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