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万木霜天红烂漫——红色政权闪耀建政初心

2021-06-10 06:58:5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永刚 张璐 彭彭] [编辑:刘茜]
字体:【

5月13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本版照片除资料照片外均为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顾荣 摄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展厅里的油画。

5月13日,记者在参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宛希先于1929年10月27日编写的《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永刚 张璐 彭彭

初夏时节,洣水之滨,云阳山下,一处徽派风格院落静静矗立。

94年前,就在这里,毛泽东亲手缔造的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就在这里,千百年来饱受压迫的底层大众,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神圣的国家权力,翻身做了主人。

就在这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这些未来深入人心的理念,雏形初显。

光阴荏苒,冬去春来。

从洣水之滨到井冈山,从延安到北京中南海,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两打茶陵:红色政权从这里发端

“自从1927年11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湖南省东南部的茶陵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后,所写《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文字。

对于茶陵,对于1927年的那段历史,这位好奇而敏锐的西方记者,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1927年,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八一南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也是在这一年,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秋收起义后,转战至罗霄山脉,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革命实践。

正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的茶陵,这个因炎帝在此地云阳山发现茶叶而命名的山区县,开始以昂扬的姿态走进中国革命史。

当时的茶陵县,号称湘赣边界地区第一大县,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但全县70%以上的土地,掌握在人口仅占全县人口5%的地主手里,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阶级矛盾十分突出。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的展示墙上,贴着当时的一首民谣:清早煮“椽皮”(红薯皮),晚上捞“虾米”(稀粥),荒年向天要,仙果(野果)观音泥(观音土,吃了腹胀便结)。

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茶陵农民食不果腹的惨状,也是中国千万劳苦大众悲惨生活的缩影。

为了唤醒饱受压迫的民众,解决部队给养,同时获取更多情报信息,1927年10月21日,毛泽东派前委委员宛希先率部第一次攻打茶陵。

“此次攻打茶陵的目的,主要是取报纸,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电台,靠从敌人报纸上了解形势;另一个是搞宣传,扩大影响,我们袭击了茶陵,国民党就会登报。这样,党中央和其他革命力量就了解我们还在活动,还在搞武装斗争,就等于放了个信号;还有一个是与地方党政联系,也可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熟悉情况。”当年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士兵代表、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共和国开国上将陈士榘,在回忆录中写道:部队这次把茶陵的伪政府打掉了,群众很拥护,那天街上的铺子都没有关门,照常做买卖。

“一打茶陵”后,宛希先当天率部撤出茶陵城。回到井冈山,宛希先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攻打茶陵的情况,让毛泽东对茶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为井冈六县中的大县,茶陵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茶陵地方游击队长期活跃在湘赣边界,是一支坚定的革命力量;此外,经过农民运动的洗礼,茶陵群众政治觉悟高,牺牲精神强。这些因素促使毛泽东决定,在茶陵首先建立起一个地方红色政权。

“一打茶陵”后不到一个月,1927年11月18日,趁着蒋桂战争爆发、驻守茶陵的国民党正规军调走,毛泽东派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政治部主任宛希先率部队,再次攻克茶陵县城。

【画外音】

茶陵,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地区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是毛泽东“经营茶陵”思想的初步实现,更是毛泽东“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有效实践。

——茶陵县档案馆馆长陈科

改天换地:人民当家做主人

当老百姓欢天喜地迎接工农革命军进城,期待一个全新的政府为自己撑腰时,黄埔军校出身的第一团团长陈皓,却不顾毛泽东的叮嘱,绕开宛希先,自行成立一个新政府,依然沿袭国民党政府的那套搞法,不仅照旧对贫苦群众征税征粮,还帮助地主豪绅欺压百姓。

老百姓找到宛希先,发出质疑:这是我们自己的部队吗?这是我们自己的政府吗?宛希先也对新政府的旧衙门做法非常忧虑,立即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信中透出对“红色政权怎么建”的疑问。

毛泽东当即复信,对陈皓的军阀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批评,同时指示要保护好商店、邮局、学校、医院,保护好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对其进行摊派。要马上成立工农兵政府,发动群众起来斗争。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11月26日,在宛希先的指导下,茶陵县委首先得以恢复,选举陈韶为县委书记。当晚,茶陵县委就召开县总工会、县农会与革命军代表联席会议,讨论建立工农兵政府的事宜。最终,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举,从工会、农会和士兵委员会中分别推选出谭震林、李炳荣、陈士榘3名代表,组成新政府常委,谭震林任主席。

1927年11月28日上午,鞭炮声响彻古城,2万多名工农群众齐聚,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大门两边,悬挂着“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的对联,昭示着新政府的全新内涵。

工农兵政府打破旧机制,组建了财政部、青工部、妇女部、民政部4个部门,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制,同时在县、区、乡设立了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将县、区、乡各级工农兵政府作为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过去,政府是一级权力机关,决策都由“政府”单方面发布施行。现在,政府成了“执行机关”,最高权力机关则是工农兵代表大会,由工农兵代表集体决策后,交给政府执行,人民群众可以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了。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让生活在低层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茶陵籍将军曾敬凡在回忆中写道:“那时,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农民家庭,又有什么想头和盼头啊! 直到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派红军攻占了茶陵县城,成立了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我们家才有了出头之日。那时全县从城镇到乡村都沸腾了……”

短短几天内,马江、湖口、界首、舲舫、下东等10多个乡建立了区、乡工农兵政府与农民协会。同时,工人成立了纠察队,农民成立了赤卫队,妇代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组织都相继建立或恢复,红色浪潮席卷茶陵。

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真正为劳苦大众撑腰,发动群众打土豪,到地主家里 “杀猪出谷吃大户”,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烧毁田契地契,直至镇压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大涨贫苦农民志气,大灭土豪劣绅威风。

茶陵革命行动震动三湘,国民党惊慌失措,惊呼:“暴徒侦茶县无备,乘机窜城,致使仓卒不能抵御,糜烂全城……损失赋税8900之巨。”

随后,毛泽东在总结了茶陵红色建政的经验后,又相继在湘赣边界的遂川、宁冈、永新、酃县(炎陵)、莲花等地建立了工农兵政府,星星之火迅速向周边500里范围的20多个县蔓延。

【画外音】

他(毛泽东)把人民当家做主的国体与贯彻民主集中制议行合一的政体结合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得中国出现了工农民主专政这样一种新的政权形式,这种政权形式以后就发展成了人民民主专政。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蒋建农

“茶陵牛”:革命老区换新颜

1927年12月26日,蒋介石调集国民党第八军、第十三军,并纠集湘东几个县的挨户团,分别从攸县、桂东方向扑向茶陵。工农革命军和茶陵游击队进行了顽强抵抗,茶陵县城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为革命军烧水做饭,自发上前线抬担架、救伤员。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工农革命军撤出茶陵城。

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工农兵政府也随部队撤离。仅仅两个月后,毛泽东又派谭思聪、谭家述、谭趋新、谭震林率领80名茶陵籍战士重回茶陵,再次组建茶陵游击队,开辟根据地,重新组建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一直活跃在湘赣边区。

在茶陵,每到一处,都有乡亲说起那个年代的故事。

在湖口镇的厂江村,红军主力撤退后,有一个叫刘四妹的交通员,在给游击队员送饭的过程中,被国民党抓住,一连拷打了五天,一无所获,国民党恼羞成怒,残忍将她杀害;在浣溪,村里有一名哑巴给红军带过一次路,被国民党知晓后,抓住他用枪抵着他的脑门要他带路找红军,哑巴宁死不从,最后国民党将他活埋;在秩堂与永新交界的大山里,为了掩护一名受伤的红军小战士,一户姓张的人家,直到被国民党活活打死,也一口咬定他是自己的儿子……

除了源源不断向井冈山输送兵源,补充革命血液,茶陵还是井冈山重要的军事情报与物资来源地区,是井冈山的大后方。在红军最艰苦的时期,茶陵人民“宁可自己喝粥,也要让红军吃大米”,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秘密交通线上,将红军所需的西药、洋(煤)油、电池、黄铜、洋硝等战略物资与粮食送上井冈山。

血雨腥风,割不断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骨肉联系;千言万语,道不尽茶陵人民对党的无限深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劲直决烈”的茶陵人民前仆后继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全县有5万多人为革命献身,占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达5270名,总数在湖南各县(市)中居第3位。

毛泽东曾称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的茶陵籍战士:“茶陵的同志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毛泽东赞为“茶陵牛”的茶陵人民,更是发扬战争年代拼死向前的精神,投身到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深藏于茶陵人民心中的富民强县梦想,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的朝阳,喷薄而出。

今天的茶陵县,是全国商品粮、茶叶和生猪生产基地,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油茶县、省烟叶生产基地县。2018年,茶陵全县脱贫摘帽;2020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清零,贫困村全部退出。“能干事、重情义、有脾气”的茶陵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以“茶陵牛”质朴、倔强的精神,不断创造着革命老区的幸福生活。

【画外音】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纵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过程,支撑着共产党人奋不顾身、甘愿奉献一切的,始终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建政初心。

——株洲市政协副主席、原茶陵县委书记彭新军

(参与采写:罗毅、阳童)

■链接

一篇党组织建设的光辉文献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永刚 张璐 彭彭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的一面墙上,一张《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的大幅照片格外显眼,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这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从中可以看到 ‘三会一课’制度和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的雏形。”站在照片展示墙前,纪念馆讲解员肖娜琪向我们介绍。

2005年6月16日,茶陵县腰陂镇土沙村农民陈田仔在拆除自家旧屋时,从墙缝中意外发现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就是宛希先当年亲手编刻的《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由陈田仔的哥哥陈善仔烈士当年藏于自家墙缝中。

小册子共24页,封面上有“中国共产党茶陵县执行委员会印”,封底有“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希先编于茶陵”等字样,系手刻油印版,共约9000字。

希先,即宛希先。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10月、11月,宛希先受毛泽东委派,两次率部队攻克茶陵。他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党代表、中共茶陵特别区委(县委)书记、湘赣边界党的第一届特委常委等职。1930年2月被害。

《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是宛希先受毛泽东嘱托,在担任中共茶陵特别区委书记时,亲自编写的一本党的组织建设的小册子。

“宛希先在工作中发现,湘赣边界的党员特别是大多数农民党员,在入党前普遍未能受到党的基本知识和组织原则的教育,甚至缺乏起码的了解,所以他认为必须补上党的组织原则教育这一课。”多年从事党史研究的原茶陵县政协秘书长彭东明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分为“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民主集中制”“铁的纪律”“党是一切非党组织的指导机关”五部分内容,其中,“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中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哪些人可以“进共产党”,并强调凡是进共产党的人,一定要“服从和遵守共产党的一切决议案、命令、纪律,严守共产党的一切秘密,永远不背叛共产党”;强调做党的工作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应尽的天职”,党的工作主要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斗争。

“民主集中制”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民主和集中、为什么要民主和集中,并强调民主集中制的运用并不是乱用,“不然,则你要民主,我要集中,那就要相持不下,一切事都限于停顿了。”

宛希先在文中最后呼吁:“同志们!努力!努力发展并强健我们党的组织!我们的组织工作成功,就能达到革命的胜利,也就是把一切反动派宣布死刑!”

遗憾的是,宛希先编写完《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后不久就遇害了。他虽没能看到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但他编写的这本小册子,对于促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党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记者手记

从“最美县委大院”看传承

张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这一点,笔者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走访时,深切地感受到了;走在有“湘东最美县委大院”之称的茶陵县委大院里,同样感受到了。

砖木结构的暗红色办公楼看起来颇为沧桑,楼内的木扶梯早已斑驳,红色油漆木地板磨出了木纹,踩着吱吱作响。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县委办公楼,这么多年来,只经历过两次小整修,没有任何扩建。

1965年,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时,首站就来到茶陵,在县委常委楼的25号房留宿一晚。他叮嘱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

多年来,茶陵人一直铭记毛主席的教诲,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历任县委领导一直“蜗居”于此办公,将有限的财力用于民生改善。茶陵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医院、居民小区;县委大院从不设卡,群众早晚在此散步、聊天、健身,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

这个老旧的县委大院用它朴素的美告诉人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正是我党百年不易的执政之基。

相关专题: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