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红梅似火,“湘”味动人

2021-06-10 06:49:3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编辑:刘茜]
字体:【

6月5日晚,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现代京剧《向警予》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上演。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行 龙文泱 摄影报道

【开栏的话】

5月,湖南文艺界捷报频传。1个月内,湖南夺得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杂技金菊奖3项大奖,包含4个奖项。亮眼的成绩,源于湖南文艺工作者始终守正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勇攀高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同时,充分挖掘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以生动的表达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充分展现奖项背后的精神,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特开设《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专栏,梳理近年来湖南的精品力作,把镜头对准艺术家和文艺院团,配以文艺评论,分享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闪亮名片】

今年5月,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一级演员张璇凭借现代京剧《向警予》中的向警予一角,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

目前,湖南共有16位演员获此殊荣。

【内容梗概】

现代京剧《向警予》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湖南溆浦人向警予生命最后一年的人生历程,截取其主编党报《长江》、留学寻求真理、致力妇女解放等片断,展现她追求理想、严守秘密、忠于信仰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该剧突出京剧化和戏剧性,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剧中的音乐唱腔既有传统京剧唱腔特色,又融合了湖南民歌和花鼓戏元素。

【创作故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此次凭借“向警予”的角色获奖之前,京剧演员张璇曾两次冲击梅花奖无果,但她从未气馁。对于张璇所属的文艺院团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来说,这一坚持时间更久:上一次“摘梅”是在1994年,获奖者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后调入上海京剧院)。梅花奖,多少中国戏剧演员心中的梦。得奖的秘诀从来没有变过: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张璇,是一朵火红的梅花。

“我不服”

《向警予》的编剧之一李薇薇与张璇相识多年,她最常听到张璇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服”。

不服什么?不服自己11岁开始学戏,在京剧界折腾不出动静;不服“胡大姐”“刘海哥”广为流传的湖南,京剧《拾玉镯》《四郎探母》不被人欣赏;更不服,人们忽略传统戏曲在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中的积极作用。

湖南溆浦女英雄向警予坚强、执着、热情。在排练这部戏时,很多人都认为,张璇和这位革命前辈的性格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1985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的张璇,是个有个性的姑娘。11岁,她考上了当地极好的中学,却选择学京剧,原因只有一个:离开常德就可以脱离父母严格的管束。但父亲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她:“从小父亲就对我说,要么快乐地玩耍,享受人生;要么就要当第一,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冲着这个目标,每天练功、背台词、琢磨戏,几乎成为张璇全部的生活。

李薇薇记得,张璇主演的京剧《辛追》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开演前几分钟,因为过度劳累,张璇晕倒在后台。醒来后,想着不能浪费单位的钱和心血,她靠打针吃药完成了演出,演完就被送上救护车,住了2个月的院。虽然心里也曾后怕,但一想到舞台,她就把顾虑抛在了脑后。

此次《向警予》首演前,记者曾多次到排练现场采访探班。每次,张璇都极其投入,演完后累瘫在地上,几近虚脱。为了揣摩和演绎向警予,她一直沉浸在角色的亢奋和激情里,经常睡不着。据说,好几次演到激动处,她都是靠吃速效救心丸平复心脏的狂跳的。

本次梅花奖的终评演出,张璇获得的评价是,将向警予的勇气、豪气、正气演绎得十分到位,情感拿捏恰到好处。凭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她终于“摘得梅花”。

“打仗去”

5月14日,《向警予》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这是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终评演出。

饰演联络员陈桓乔的葛倩倩出场靠后,正在化妆。几位要上场的同剧演员从她身边经过,其中一个人斗志昂扬地说了句:“走,打仗去!”

多年来,跟着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一起成长,葛倩倩心里激动极了:“我们一直都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这次排演《向警予》,更让人感受到空前的凝聚力和信心。”

有这种感觉的不止葛倩倩。角逐梅花奖,是全国优秀演员的大比拼。在京津沪,京剧院团实力强劲,是有力竞争对手。张璇此次以《向警予》入围梅花奖终评并不容易。为此,所有人都铆足了劲。

近年来,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秉承“戏比天大”的宗旨,守正创新,通过合作共建、开展“名家入湘传艺”等方式大力培养人才,新创剧目12部,上演传统保留剧目100余部,获得国家、省级奖励20余项,为“摘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创排《向警予》,主创团队采取国内名家与本土名家、优秀人才合作的方式,集结了国内一流的人才:国家一级编剧张烈、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优秀青年编剧李薇薇、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青、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北方昆曲剧院优秀青年作曲王天赐、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伊天夫,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江霞及国家一级演员张璇、葛倩倩、彭麟钧、李永顺。

在前期充分采风和调研的基础上,创作团队召开了多次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提意见,编剧对剧本进行了10多次修改。《向警予》预演后,导演根据专家意见,对整部剧的内容、架构以及舞美灯光、音乐唱腔、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整,使得剧目整体上有了质的提升。

演员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全身心投入排练和演出,看优秀作品找感觉,力求精彩演绎。大家都觉得:“这是我们大家的荣誉,要努力去争取。”

新观念链接历史与现在

“湖南是红色热土,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革命英雄。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将她作为创作题材,是最好的选择,她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为国家和民族不惧牺牲的精神。”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陈争光说,向警予的品格与精神对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许多人对这位伟大的英雄不了解。该中心作为国有文艺院团,理应担起责任,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向警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在短时间内,如何链接历史与未来,让现代观众理解这位女英雄的精神呢?

“像火一样的性格,能点亮人心中的渴望。”谈起向警予,导演王青的眼睛发光。她说,自己导演过很多红色题材剧目,其中有不少主角为女性,如赵一曼、杨开慧,向警予个性更加鲜明。向警予穿男装,个性男性化,热情执着,信仰坚定。于是,王青力图将与时代接轨的新的观念,渗透到编剧、表演、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力求给观众新感受、新期待。如简洁唯美的舞台设计,利用视频等手段让舞台的流动性更强。

负责改编的青年编剧李薇薇在首稿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挖掘向警予和现当代人的共鸣、共情之处。如通过向警予海外求学、追求自由婚恋等经历,展现人物优雅浪漫的一面。编腔作曲朱绍玉则在深挖传统唱腔、音乐的同时,融合了湖南民歌、花鼓戏等元素。“湘”味十足的《向警予》,让人眼前一亮。

【评论】

向警予,以独特的方式走进观众心里

莞尔

戏曲表演讲究“神似,而不强求形似”。在现代戏中,如何做到既不脱离生活,又不拘于程式,还不失戏味儿,对二度、三度创作都是巨大的考验。

《向警予》这出戏中的女主角既要沉稳正派,又要身手敏捷、语言犀利,不光唱段多而长,还要唱、念、做、打并重,才能全面展示出向警予的睿智、果敢和英勇。于是戏一开场,便有了女扮男装的向警予。扮演者张璇扮相俊美挺拔,叫人眼前一亮。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江汉关码头,面对归国不久的蔡和森,向警予要在模仿男人仪态的同时,用隐而不发的肢体动作掩饰内心的澎湃——心中交织着对时局深切的担忧、对同志们的保护之心、对蔡和森的牵挂之情、对孩子的无尽思念。向警予,以独特的方式走进了观众心里。

革命题材的戏剧,总是难逃狱中场景和就义场景。中国戏曲的虚拟性在此处大有用处。在传统戏中,水袖、翎子、扇子、剑、佛珠等行头和道具都能起到表达情绪的辅助作用。而现代戏却不能把传统的程式套路直接拿来,对演员的唱功和演技考验更大。张璇借鉴水袖的传统程式,将其运用在镣铐上,在【娃娃调】的唱腔中浅吟低唱,把对孩子的思念,以及对革命尚未成功而自己却失去自由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现代戏中,因为程式性的弱化,观众会更多地关注唱段中传达的情感是否真实。这是戏曲的魅力,也是观众对戏曲演员更高一级的审美要求。张璇酣畅的宣泄,时而细腻婉转、时而高亢嘹亮的声音在大、小嗓之间完美切换,演出了向警予的爱憎,唱出了其未完成的梦想、对信仰的坚定。整出戏中,张璇的表演追求的是气韵生动,而不是从各种资料中去寻找形似的影子。

相关专题: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

今日热点
焦点图